APP下载

我国高校创新人才课程设置路径探究

2014-04-01王振华

关键词:设置人才课程

王振华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经济的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掌握知识、掌握科技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核心力量。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更加需要创新人才。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创新人才是通过教育成长的,课程是教育的心脏, 又是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等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所以,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课程体系革新和完善,课程设置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1.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创新性人才培养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推进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等都作了进一步的要求,可见培养创新人才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问题。

尤其是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同时还要求高校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所以,只有培养出大量的创新人才,才能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由“外延式”注重数量到“内涵式”提升质量的飞跃;只有培养出大量的创新人才,才能为我国深层次推进改革开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只有培养出大量的创新人才,才能更强有有力推进我国社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

2.创新人才的界定。

“创新” 这一概念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的, 熊彼特所说的“创新”是把该项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 并为获益者带来超额利润的全过程。对创新的理解大致有一下观点:创新是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运用知识或信息创造或引进某种有用的新事物的过程;是对一个组织或相关环境的新变化的接受;是被相关使用部门认定的任何一种新思想、新的实践或新的制造物。

所谓创新性人才,各教育名家见仁见知,但大致可以概括为:是具有创新性思维、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像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二 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现状

课程设置是课程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组织方式,它主要涉及课程的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1]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在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开发新的课程,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我国高校课程设置总体上仍呈现出以下缺点和不足。

1.从我国课程设置逻辑起点看。

在建国之初,高校课程设置“移植”苏联模式,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但是发展至今,我国高校课程沿袭下来的学科知识取向、科学主义取向、专门化、职业化取向已成为当前高校课程发展的难题,如总体可供选择的课程数量不足;必修课所占总课程的份额少;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空间小;所学课程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过于专业化,并且缺乏让学生实践动手的体验和感受,以至于很多大一新生对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产生迷茫。众多教育名家都认为学生在确定自己所学的专业之前,研习与自己专业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对自己艺术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这样才能深入研究个人专业领域并产生创造的火花。总的来说,沿袭至今的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

2.从目前高校课程考核内容看。

过分地强调课程考核的评价功能,考核内容局限化,这已经成为我国高校课程考核的通病。现行课程考核的出题范围大多局限于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且偏重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考核内容主要是对教材、课堂笔记的重复与再现;较多沿用传统的重理论考核的闭卷、笔试的方式,缺少开放式的调研报告、论文总结、口试等形式考核,造成课程考核的形式单一,尤其是对体现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少。现行高校考核大多集中在每学期的期末,对于平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思维形成和能力培养等方面考察忽视甚至缺失,导致大部分学生只重视短时间突击复习,不能充分地注重平时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和体验;造成学生只重视总结性考试分数的高低,不重视能力素质培养和行成的过程。另外,有些学校和教师也忽视对课程考核情况的积极分析与有效反馈。

3.从企业用人经验反馈看。

熊丙奇先生曾先后与二十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众多高级管理人员就人才观、教育观、职业观等问题展开对话,并结集为书出版。其中上海国际纸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铭潜这样评价:招聘来的新学生,学东西非常快,给他一个项目,在一定时间里都能很好地完成。但却缺乏比较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和战略意识,综合看问题的能力不足,要深不能深,要广不能广;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谢克海的评价是: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方面是不错的,而商务知识和市场知识相对比较薄弱。从能力角度说,就是相当一部分人不具备把一件事说清楚的能力,这是缺乏沟通能力的表现。[2]可以看得出,知识面窄,沟通能力缺乏、缺少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和战略意识,是我国高校当前课程体系培养出的绝大部分学生的短板。

总之,我国高校课程设置起点理论偏差,导致我国高校课程设置忽视大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完整性,也导致我国高校课程设置,在整体上呈现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长期分离割裂。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思维、能力等考察太少,呈现出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分数的高低,而忽视对学习者的态度、过程、能力的考察。在人才的实践工作中,高校通过原有课程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巨大“质差”,专业窄,适应性不强,创新意识淡薄,缺乏自主创新创业的精神和能力。

三 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高等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为根本任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完成该任务的重要途径。高校创新人才课程设置应突破“千校一面”的现状,突出重点和特色课程,结合自身的优势课程,从而开发出高质量深受广大师生生喜爱的课程。[3]

1.以科学的创新理念渗透于课程设置。

要制定出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设置,前提条件是作为课程设置的制定者的创新理念的变革。课程设置过程是参与课程设置的教育行政人员、多科专家、多科行家戮力同心,反复研究社会、科学、学生,从而正确反应客观实际的过程。[4]从教育领导部门角度来讲,深入了解创新理念及人才培养的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发展,减少行政干预。从大学校长、教师角度来讲,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第一要务,要把创新理念植入课程,体现于课堂,真正推动创新精神在学生群体中的形成;从学生个体角度来说,培养创新思维、批判意识等,成为创新人才是大学人生境界提升的必然需求。

2.针对高校学生主体多样性需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热情。

培养创新人才,主要是培养出学生独特的敢于创新的思维,学生们只有通过自己去探索求证才会真正的获得知识,从而养成独立自主学习的主体性。[5]正如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学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以小班教学为特色的斯坦福导读课程。斯坦福导读课程注重的是引导、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 重视学生主体对其将要研修的学科课程的感受与方法训练。其实,目前我国高校正在取得一些积极有意义的探索。近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开设的公选课《哈利·波特与遗传学》;中国政法大学根据当红美剧《LIE TO ME》开设《心理应激微反应》选修课程;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开设“新女性必修课程”,教你怎样成为贤妻良母;中国计量学院标准化学院开出《酒文化入门》课,教学生品酒,并可以在酒庄里边品酒边考试;北京体育大学“真枪实弹”开设了“舞龙舞狮课”。[6]

3.积极开发利用网络等电子媒体,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创新课程。

当今,电子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促使高校和教师摆脱传统单一的课堂集体教学形式的限制,运用多样化的活动来丰富课程教学。其中,利用网络技术的便捷联系互动积极参与构建学科前沿水平的特色论坛、讲座,如前沿论坛、诺贝尔奖获得者讲座、著名CEO讲座、知名学者讲坛等。目前,国内重点高校都已经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凸显学术发展的前瞻性和前沿性。[7]

改进我国大学的创新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必须突破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教育模式的革命。通过瞄准学科前沿,通过知名教授的引领,通过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方式,通过建立一种教授与新生沟通的新型渠道,让学生尽快融入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氛围中,并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4.以科学的教学方法推动课程设置,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而实行启发式、问题式和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的欲望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与此同时,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与考试方法,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此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例如,新生研讨课和案例教学法是欧美著名大学课程中具有特色,并广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其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及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借鉴和反思。

从社会发展史看,高校课程设置总是需要与时俱进,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看,高校课程设置的完善,能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从高等教育学看,高校课程设置的完善,符合高校办学的宗旨,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正如,十九世纪后半期,美国高等教育发展陷入瓶颈,哈佛大学史上被称为“最伟大的校长”埃里奥特,就是从课程设置改革入手,结合国情带动整个美国高校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民国时期,蔡元培校长执掌北大,也从课程设置方面改革,革除北大的官僚气息,注入怀疑创新精神和勃勃少年气息,使北大成为“五四”精神的发源地。所以,深入进行高校课程设置的研究,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1.

[2]熊丙奇.天下无墙:世界500强给求职者的11条建议[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3]汪霞.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3:286.

[4]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63.

[5]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232.

[6]文鹏.大学“潮课”袭来心血来潮还是教学创新[N].北京日报,2012-1-11.

[7]汪霞,崔军.从创新人才培养角度谈大学国际化的应对之策[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45-48.

猜你喜欢

设置人才课程
人才云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