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欠发达地区优化区域投资结构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

2014-04-01胡公启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区域优化结构

胡公启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区域投资结构是指投资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主要有城乡之间比例关系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比例关系两个方面。河南省区域投资结构则是指河南省城乡之间和各个省辖市之间的投资分配比例关系。

一、区域投资结构优化的测定及优化区域投资结构的意义

(一)区域投资结构优化的测定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一地经济增长的快慢与投资总量息息相关,投资结构优化的测定主要有两个指标,即交易费用的高低和比较优势发挥与否。

1.交易费用的高低是衡量区域投资结构优化与否的主要指标

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s)又称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理论是由科斯(Coase, R.H.) 1937提出的。他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交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降低交易费用的主要手段依靠政府投资,政府通过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以此来降低本地区的交易费用,从而降低私人资本投资风险,同时,也能提高本地区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

2.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是衡量区域投资结构优化与否的重要指标

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提出,他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借用该理论,河南区域投资只有采取“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投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减少直至放弃比较劣势的产业,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并强化本地企业的竞争力,增进本地人民的福利,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为此,如何充分发掘和强化本地的比较优势是优化区域投资结构的重点。

(二)优化区域投资结构的意义

1.优化区域投资结构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二元经济结构突出,近几年来,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一直徘徊在3∶1左右①,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城乡关系的协调。而通过优化区域投资结构,特别是优化城乡投资结构,不但能够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逐步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差距,而且能加速城镇化进程,促进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优化区域投资结构能够解决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归根结底需要投资拉动,在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不变的前提下,持续的投资能够增加人均资本存量,从而提高当地的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对任何一个地区而言,不断加大政府和本地企业的投资,源源不断吸引外来投资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而河南各个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能够有效解决就业、教育、社保、社会治安等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为此,河南省无论是发达地区(如中原城市群),还是欠发达地区(如豫东南地区),区域投资的最根本优化途径都是通过优化投资环境,使各个地区投资规模保持不断增长,通过投资增加,经济增长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3.优化区域投资结构能够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减少恶性竞争,推进区域经济协作

资本的本质是逐利,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效益。优化区域投资结构就是要求各个区域在布局投资时更强调比较优势, 在投资对象的选择上更具有地方特色,这样才能避免区域经济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 使投资真正给本地区带来经济增长而不是负担。基于比较优势的投资能够充分发挥地方的特长,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这对于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减少恶性竞争、推进区域经济协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河南省区域投资结构差异的比较及发展趋势

(一)河南省城乡投资结构差异及演进趋势

分析河南城乡投资结构的差异,本文采取的方法是通过比较河南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变化量及各自的增长速度来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运行趋势进行判断。

1.河南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绝对规模及变动趋势

河南农村投资和城镇投资差异较大,城镇投资不仅总量远远高于农村投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也远远高于农村投资增速,其直接结果就是城镇投资规模与农村投资规模差距越来越大。

表1 河南省2006~2010年城乡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亿元)

从表1可以看出,2006年,河南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量高出3 779.78亿元,而五年后的2010年,二者之间的差距拉大到11 283.79亿元;从相对比例而言,2006年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之比为4.56∶1,而到了2010年,这个比例扩大至5.26∶1。由此可见,河南省城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比例,二者之间的差距都是越来越大。

2.河南省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较及变动趋势

注:以上数据根据2006~2010年河南省统计公告计算整理.

从图1可以看出,2006~2010年,河南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整体高于农村投资增幅。2006年城镇投资高出农村投资14.8个百分点,随后的四年农村投资和城镇投资的差距也在4个百分点左右。由于投资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息息相关。在2009年之前,我国投资增长率特别是城镇投资增长率都是在30%以上,所以,我国经济增长率也都在9%以上,2010年以来,随着四万元投资的逐步结束,无论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城镇投资都大幅下降,经济发展速度也开始逐步放缓。

从变动趋势来看,一方面,两者的投资增速都呈下降趋势,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幅度比较平缓,原因在于国家2004年以来实施的“村村通”工程,减缓了农村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速度,而城镇投资下降得较为剧烈;另一方面,虽然二者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但二者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这种投资增速的差距由最高2006年的14.8%缩小至2010年的3.8%,如果这种趋势在未来若干年能够持续下去,河南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会逐步缩小。

(二)河南省省辖市之间投资结构差异及发展趋势

比较省辖市之间投资结构差异,按照传统分类,我们把18个地市按照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分为四大区域,分别为中原城市群(包括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9市)、豫北地区(包括安阳、濮阳、鹤壁3市)、豫西南地区(包括三门峡、南阳2市)、豫东南地区(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4市)。本文以各个地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作为分析对象,来分析最近几年来投资结构的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见表2。

表2 河南省四大区域2008~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对比 (亿元)

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总量分析,中原城市群相对于其他三个地区具有绝对优势。比如,中原城市群2008~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一直是豫北地区和豫西南地区的5倍左右,也是豫东南地区的3倍左右,而就辖区面积而言,中原城市群所辖9个地级市面积则与豫西南相当。

从各个地区的相对增长速度而言,2009年,中原城市群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为28.1%,落后于其他三个地区的32%、31.4%和30.4%相对增速,主要原因在于金融危机后国家4万亿投资的刺激,经济规模较小的地区相对增长速度快,而在接下来的四年,中原城市群的固定资产增速高于其他三个地区,这源于其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从而对投资带来持续的吸引力。而在豫北、豫西南和豫东南三个地区中,豫东南地区增速最慢,这与这一地区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紧密相关,农业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吸引力较弱。同时,对于上述四个地区而言,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规模不断拉大,各个地区经济增长后劲和潜力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固定资产持续高速增长的地区(如中原城市群)与低速增长的地区(豫东南地区)经济规模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三、河南省区域投资结构差异的原因

(一)河南省城乡投资结构差异的原因

河南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无论在投资总量,还是在投资增长率上都远远落后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这种城乡投资结构的差异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地区投资经营成本高,配套设施不全从而导致投资效益差,这是农村地区投资总量小,投资增速低的根本原因

投资的目的就是取得经济效益。农村地区投资相对于城镇投资而言,交通设施落后,物流成本高,且农村人才缺乏,消费能力不高。另外,农村地区电力、通信、上下游行业的配套能力等方面也与城镇无法相比,这些因素对以逐利为目的的资本有极大的限制作用,因此,同等条件下,资本愿意选择在城镇投资而不是农村。

2.就产业而言,相对于城镇的工业和服务业,农村的主导产业农业具有弱质性,导致资本对农村的投资增长缓慢

传统农业的弱质性一方面体现在其近乎完全竞争型的市场结构特征。一般农产品差异性较小,进入壁垒很低,生产者众多且比较分散,为此供给弹性较大,而其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却较小。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市场特点,使得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很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不利局面,造成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其弱质性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农业再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同时进行的,其生产者除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之外,还面临着较为严重的自然风险,即农业生产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农业的预期收益低,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由农业单向外流。资金的外流使农业与农村的各项建设事业缺乏应有的经济支持,而人才的外流使农村问题在根本上失去了解决的推动力量。正是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导致农村吸引资本投资的能力非常有限,这也成为农村投资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3. 就投资主体而言,农村投资主体比较单一,而城镇投资主体则呈现多元化

农村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农户和政府。作为农户,由于农业经营收益所限,其对农业扩大再投资的能力非常有限,更何况,农村土地承包受承包期限的限制,导致农民即使有能力投资也不会持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作为政府,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得不投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但由于农业在GDP中的份额日渐萎缩,在唯GDP论的情况下,政府对农业的投资自然十分有限。为此,作为农村投资主体的农户和政府,均没有充足的动力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资,这也是河南省乃至全国农村投资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

(二)河南省区域投资结构差异的原因

1.由于经济增长的惯性原理和生产力布局的地理惰性,在没有巨大外力摧毁作用下,经济增长一般会沿着既定方向发展而不偏离轨道②

中原城市群较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是其在整个省内经济居首的重要原因,同时,其自身条件良好的区位优势也具有吸引新的经济活动积聚的功能,能够自发地增强自身实力,促进自我发展,进一步引起新的积聚。相反,基础较差的地区,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积累,不具备经济起飞的能力,对区内企业产生离心力,更不具备吸引区外企业的可能性。因此,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发展必然比基础较差的地区要快,区域差异必将逐渐拉大。

2.各地区传统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是河南省区域投资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

河南地处中原,传统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总体而言,生产要素中劳动力、土地总量相对充裕,而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相对稀缺。而各个地区之间,由于中原城市群和豫西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特别是洛阳、郑州地区是国家“一五”、“二五”投资重点地区之一,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基础雄厚,配套比较齐全,吸引投资的能力较强,吸引的外来投资较多,同时,自我积累资本的能力也较好;而豫东南、豫西南则是典型的农业地区,农业积累有限,投资能力有限,吸引外来资本投资也没有优势。另外,就资源禀赋而言,豫北的濮阳因油田的发现和开采,形成以石油开采、加工、利用的濮阳市;中原城市群的焦作也因煤炭开采和铝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城市。而没有独特资源的豫东南地区只能沿着传统的农业发展,大大限制了投资能力的提高。以2012年为例,豫东南的周口、商丘、驻马店和信阳人均GDP分别为2 830.04美元、3 064.18美元、3 114.65美元和3 669.45美元③,分列河南省十八个地级市倒数第一、二、三和四位,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了投资能力的提高。

3.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固然要靠自身的努力,但与偶然的历史因素也有重要关联④

一项重大项目或经济活动的展开,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必然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会改变区域的实力对比。比如济源市由于小浪底工程的实施,在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大大提升。济源市依托小浪底工程及有利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业,抓住机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由原来的县级行政单位提升为现在的省辖市。同样,商合杭高铁和郑合高铁的批准及开工建设,也将为豫东地区的快速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四、优化河南省区域投资结构的对策

(一)优化河南城乡投资结构的措施

1.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这是优化城乡投资结构的重点

(1)农村投资的重点是农业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电力及信息化等领域投资。基础设施具有外部性且具有投资大,回收周期长,私人不愿意投资或投资不足等特点,这加剧了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政府和农业经营者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能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农业资本收益率,吸引资本对农业的持续投资。目前,农村土地的大片撂荒,其原因就是相对于务工收益,农业经营收益低,导致部分农民宁愿待在城里打工而不愿意投资农业。为此,通过改善农业经营条件,提高农业收益,才是保证农业持续经营的根本。

(2)“三农”投资的主体是政府

政府要通过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减少农业经营的自然风险,要通过投资建立农产品最低收购制度和重要农产品缓冲库存制度降低农业经营的市场风险。现行财政体制下,由于基层政府财政困难,这种投资应更多来源于省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河南是粮食大省,河南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理应得到中央政府特殊的转移支付,当然,这种转移支付应该制度化、法制化。

另外,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基层政府和村级自治组织也应积极争取热心社会人士的资助,很多农村道路的修建或扩建要靠当地走出去的村民无偿援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慈善制度的完善,这也是农村道路建设筹资一个不可忽视的资金来源。

(3)促进“三农”投资的可持续性

1998年,国家开始正式实施农村“村村通”工程,包括建设和开通电力、生活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2004年又开始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虽然国家通过实施“村村通”工程部分改善了农村道路、农村电网及农村通信等,但建好农村基础设施不易,维护基础设施的正常使用更难,特别是农村道路由于里程长,农村自然条件复杂,维护需要巨额的资金支出。这笔资金地方财政无力承担,需要中央和省级政府每年列出专门预算保证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正常使用。

2.积极培育和吸引农业产业化企业,促使其做大做强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业生产上游利润低,产业链越长,利润越丰厚,农业产业化不仅能增加企业投资,还能带动农户扩大种植、养殖规模,从而增进整个社会的投资总量,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对政府而言,需要通过落实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同时,积极吸引外来食品企业在本地投资建厂,以促进当地农业的繁荣。比如,双汇的存在带动了漯河成千上万的生猪养殖户,蒙牛在焦作的投资促使当地奶牛养殖业的繁荣。相反,温县的铁棍山药驰名中外,但当地农民并没有因种植山药而发财致富,原因在于百姓销售的新鲜山药价格波动大,而新鲜山药不耐贮存,常常出现农产品常见的“丰产而不丰收”的现象。倘若当地有山药深加工企业,延长山药的产业链,则这种农产品带给当地的收益会大大提高。同样,信阳板栗因华栗实业的破产导致农民种栗的收入大幅下滑,农民种栗的积极性也大大降低。为此,农业产业化,特别是农产品的深加工对上游原材料的种植和养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持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这是农业投资是否能够扩大的关键

农业和农村的投资最终靠农民,而农民投资的来源靠农业积累的不断增加,而农业积累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农业经营效率。为此,如何提高农业经营效率是农业投资是否扩大的关键。提高农业经营效率除了上述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建立农产品最低收购制度及缓冲库存制度外,还需做到以下几点。

(1)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改革,推动农村土地的有偿流转

通过土地有偿流转,才能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促进更多专业农民的出现和发展壮大,从而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农业经营效率的提高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者有能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实现农村投资的增长和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农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外来资本投资的增加也加强了农业的竞争,农业的竞争又刺激了农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2)改变目前国家农业补贴方式

国家农业补贴由直接补贴农户改为直接补贴给农业经营者,特别是专职农业经营者。目前的补贴是根据农民拥有土地的多少进行补贴,而不是按农民经营土地的多少补贴,导致很多领取补贴的人不从事农业生产,而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得不到补贴。

(3)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优化农业经营结构

科技强农是提高农业经营效率的关键环节,应在科学育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不断探索采用新技术。同时,提高农产品在生产、流通、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确保农产品安全。

在优化农业经营结构方面,按照地域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力布局,提高效益好的经济作物的比重,减少粮食作物比重。政府应组织成立农业合作社组织,提高农民的履约率和谈判能力,突出地方品牌特色等。

(二)优化河南省区域投资结构的对策

1. 培育和突出本地区的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进行投资是优化区域投资结构的重点

首先,河南省农业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应大力投资农产品深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彰显河南的比较优势。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能解决就业问题,还能就地消化农业原材料,增加产品附加值,比如食品行业、纺织行业等。河南的食品工业优势突出,涌现了像双汇、思念、三全、白象等全国知名企业;河南纺织业发达,培育出梦舒雅、娅丽达、渡森等时装品牌,特别是郑州,被称为“女裤之都”,女裤产量占全国的半壁江山。这些企业的成功,离不开河南廉价的劳动力,离不开河南发达的农业。

中原经济区以其密集的人口,强大的消费能力,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在发展食品和纺织业方面优势尽显,因此,不断推动这些行业的投资,提高产品附加值,不但能增进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还能优化区域投资结构。实质上,区域之间的竞争就是各个地区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的竞争能力是地区竞争能力的体现,根据比较优势进行区域投资,就能提高本地企业持续竞争力。

其次,加强政府引导和规划,以“政府之手”完善“市场之手”。市场的自发调节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同时,通过自由贸易的推动,使各地按照比较优势组织生产。但是,信息的不完善可能导致资源的错配,政府处于宏观管理的位置,在信息获取和信息搜集方面具有优势,政府利用掌握的信息引导和规划市场投资能够完善市场自发投资的不足,也能强化和突出本地区的比较优势。

最后,继续发展和完善各地的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是本地优势产业的集中代表,通过集聚区的发展和完善,能够发挥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降低生产成本、物流成本等。目前,各个地区的集聚区硬环境较好,要完善的是集聚区的软环境,“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真正做到服务型政府,只有这样,招商引资才能取得成果,才能把集聚区做大做强。

另外, 尊重历史性产业沉淀,促进现有产业积聚和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各区域的优势产业也对河南各地区的均衡发展意义重大⑤。

2.拉开区域间的产业层次,使各个地区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

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哪个地方能够带来高的回报,它就去哪个地方投资。为此,各地招商引资竞争非常激烈,如何实现本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那就是通过差异化的竞争,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就河南而言,豫东南传统农业底蕴深厚,工业基础薄弱,应积极引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以实现资本积累;豫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应积极引进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以促进工业繁荣和财富的积累;中原城市群高校集中,人力资源丰富,应积极发展和引进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而豫西南地区地处太行山系,盛产水果,中药种植业发达,果汁等食品业以及药材加工和中药种植等产业投资能够凸显本地的优势。拉开产业层次,能够避免各地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这样对投资者来说可以提高投资效率,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为政府继续招商引资提供好的典范,也能为本地企业扩大投资奠定物质基础,同时,也为各地区的合作提供了可能。

3.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河南整个区域的发展与繁荣

经济的增长会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会加速经济的增长。加速城市化进程,要发挥中原城市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只有中心城市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区域经济发展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源泉。

因此,通过政府对农业的积极投入和农业经营效率的不断提高,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繁荣,来逐步优化城乡投资结构;通过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体现本地产业特色,来优化区域投资结构。城乡投资结构和区域投资结构的不断优化会带来河南区域投资结构的优化,也只有这样,河南才能实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中原经济区才能建设成功。

注释:

①本数据根据河南统计年鉴计算整理.按照统计年鉴的数据,实际比较的是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②代琳琳.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8):165-166.

③ 根据2012年河南统计公告数据整理.

④ 同上.

⑤戴宏伟,王云平.产业转移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J].当代财经,2008,(2):94-95.

作者文献:

[1]袁冬梅,魏后凯,于 斌.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与产业布局的空间关联性——基于 Moran 指数的解释[J].中国软科学,2012,(12):93,96,98.

[2]林宗卿.风险投资如何推进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J]. 商业经济评论,2011,(5):95-96.

[3]王满四.欠发达地区利用外资问题分析——以江西省赣州市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1,(6):60-62.

[4]宋大勇.国际直接投资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J].经济体制改革,2008,(3):151-152.

[5]李馨华,韩克勇.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投资管理的探讨[J].经济问题,2009,(4):99-100.

[6]张秀生,陈慧女.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成因、影响与对策[J].经济评论,2008,(2):53-54.

猜你喜欢

区域优化结构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分割区域
论结构
区域发展篇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