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哲学教育对现代君子人格培养的启示

2014-03-30赵中国

关键词:社会性论语君子

赵中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29)

中国传统哲学教育对现代君子人格培养的启示

赵中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29)

合格公民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公民主要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存在,而现代君子人格的养成有助于人的社会性意义的良好发挥。中国传统哲学包蕴了形成君子人格的丰富内容,如爱国情怀、仁爱之心、克己复礼、刚健不息、诚实守信、反省精神、安乐境界等,这些都成为现代君子人格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

传统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君子人格;教育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合格公民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就公民这个概念而言,它主要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存在,而人的社会性意义的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现代君子人格的养成。所以,通过加强现代君子人格的培养,可以更好地造就合格的公民。在此视角下,中国传统哲学所蕴含的君子人格的丰富内容,就成了现代君子人格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

就我国现状而言,人的培养首先是合格公民的培养。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是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但法律概念需要落实在具体的社会现实之中,所以在社会文化的视野下,合格的公民必然既要有能力享有国家赋予的权利、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同时又要主动地承担应尽的社会义务。这就要求对公民进行道德、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以塑造有能力去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在公民的培养中,涉及到君子人格的塑造。公民这一概念突出了人的社会性存在,但人除了和社会发生关系之外,人和天地万物以及自我也在发生着关系。人和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表现着哲学视野下的人的宇宙存在意义;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表现着人的个人性。所以,在人的社会性存在之外,还有人的宇宙存在意义和个人性。在此基础上,人的社会性意义如何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往往也和人对于其宇宙存在意义和个人性的理解相关。事实上,如果人对于其宇宙存在意义和个人性有了崇高和丰富的理解,那么,人的社会性也将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人的宇宙存在意义和个人性对于社会性的积极意义。详细而论,这种积极意义又可分成两部分,一种是知识作用,一种是人格作用。知识是理性探索的积累,人格则是主观品格的汇聚。它们共同保证了人的社会性意义的良好发挥。所以,如何培养现代君子人格,就成了现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哲学是重要的思想资源。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传统教育长期以来以塑造法天地、学圣贤的君子人格为目的之一。而正是因为有了具有君子人格的广大士人君子,中华文明才能光辉灿烂数千年而连绵不绝。所以,汲取中国传统哲学所蕴含的丰富的君子人格培养的思想资源,来奉献给现代教育,以助于现代君子人格的塑造、合格公民的培养。而我们提出这一问题并加以尝试性解决的思路,又是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在2014年三月份制定《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都是一致的。

中国传统哲学所包蕴的君子人格方面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爱国情怀、仁爱之心、克己复礼、刚健不息、诚实守信、反省精神和安乐境界等七个方面。这七个方面既具有社会性的指向,也具有内在心性的规定性,它们汇聚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崇高的君子人格,在完善了人自身发展的同时,又奉献给社会。

(一)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是君子人格的基本价值原则。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一直延续发展下来,和爱国情怀直接相关。儒家经典之一《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从修身落实到“治国平天下”,表现了儒学的家国情怀。西汉初年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代学者顾炎武又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这些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的精神。事实上,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士人君子,几乎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这和儒学的入世精神相关。而正是有了这种关注苍生和国家的入世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历经磨难而发展壮大至今。

(二)仁爱之心

中国传统哲学崇尚仁爱之心。《论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就是仁和礼,相对于体现外在规定性的礼而言,仁则是对君子人格的内在规定性,所以仁爱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仁的本质是“爱人”,即对他人的爱。这又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积极的一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即促成他人的发展;消极的一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颜渊》),即将心比心不损害他人。仁因为爱而超越自我、感通万物,并助成万物的发生发展,由此具有了“赞天地之化育”的意义,所以使人能够“与天地相参”。仁人因为超越自我、感通万物,所以视万物为一体,所以尊重万物热爱万民,这就是“一体之仁”的观念。这种观念为历代儒者所认同和发扬。近代哲学家谭嗣同著《仁学》论证这一点,现代中国哲学史家陈来著《仁学本体论》发扬这一点。可以说,有了仁爱,个人生命才能超越自私而得以饱满,社会才能超越隔阂而达致团结和谐。

(三)克己复礼

君子不但要有内在的仁爱之心,而且要遵守社会对于人的规定性,在传统社会中,这就是礼的范畴。礼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孔子非常注重礼,他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这些都表现了孔子对礼的重视。事实上,礼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存在的规定性,如果没有一系列的规定和原则,轻则社会将陷入一片混乱之中,重则将导致社会的崩溃和国民的灭顶之灾。对君子而言,有效地实现礼则需要“克己”,即克去自私之意,认同天道,认同社会之礼。事实上,儒家的基本经典有“五经”即《诗》、《书》、《礼》、《易》以及《春秋》,而《礼》又包括《周礼》、《仪礼》和《礼记》三种,系统阐发了儒家的礼学,展现了儒家对于人的社会性的理解和规定,展现了君子人格的社会性意义。如果大多数人民能够守礼的话,整个社会将呈现出美好的局面,所以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四)刚健不息

刚健是君子人格的一个重要素质。人生活在天地万物和社会之中,但天地万物和社会有其自然发展的一面,如果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自然界并不能被转化成有利于人类生存的人文世界,人类社会也不能被发展为让人民感受到幸福的美好社会。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内蕴因素,就包括了人的刚健品格,唯有刚健不息,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尽量展现。更深一层,君子的自我发展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而这一动力也来自于刚健品格。在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中,把刚健溯源到天道本质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大象传》)因为天道刚健,所以君子自强。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对这句话做了简洁而深刻的阐发,他说:“纯乾之卦,内健而外复健,纯而不已,象天之行。君子以此至刚不柔之道,自克己私,尽体天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而造圣德之纯也。”[1](P55)这明确表达了刚健不息才能成就君子“圣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唯有刚健,才能体天理、克己私,才能发展自己的德性。显然,从法天而来的刚健不息,为君子发展自己、贡献社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象君子那样自强不息,以崇高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作为人生基础,发展自我,奉献社会。

(五)诚实守信

诚信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推崇的一项美好品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这强调了君子要守信,没有诚信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了对诚信的深切认同。如儒家经典“四书”之《大学》,把“诚意”放在“八条目”之中。“四书”之《中庸》多处强调诚的重要性:“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而北宋大儒周敦颐,更是直接依据诚这一概念建构了一个“诚本论”:“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2](P13-14);“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2](P15)由此可见,君子之学对于诚的推崇,不但认为人道应该诚,而且认为天道的本质也是诚,唯有诚,才能天地立、万物成。事实上,就人生而言,诚正是对于自私虚伪的破除,唯有与诚信合一,君子才能坦坦荡荡,才能光明正大,才能仁民爱物,才能与天道之生生合一。

(六)反省精神

自我反省是君子人格完善的必要途径,它的前提在于世界是无限的,对世界的认知是无限的,君子人格的发展空间也是无限的。君子只有通过自我反省,才能突破以往学习所形成的固定知识模式和人格模式,以使自己更加趋于饱满和完善。孔子所归纳的“君子九思”就表现了君子人格形成所需要的发展方向:“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而这里的“九思”,就是反省精神在九种事件中的具体体现。《论语》中又记载孔子弟子曾子的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里仁》这更是表现出君子追求人格完美的精进不懈的精神。事实上,只有完全的反省精神,君子才能保持精神和德性发展的开放性态势,才能克服自己的短处和缺点,才能尽量趋近完美。

(七)安乐境界

安乐境界是传统士人君子的一致追求,是传统知识分子对于天道、社会和人生有了深刻体证之后所拥有的崇高人生境界。《论语》记载了孔子对于“乐”的感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孔子对得意弟子颜渊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这三句话都表达了对安贫乐道的追求和感受。而从宋代开始,这一境界直接被定义为“孔颜乐处”并大加推崇,被认为是天人合一理想在人生中的落实。孔颜乐处就是安乐境界,安乐境界细说有三义:乐道、安时、安乐之境。乐道是对于天道的不懈追寻,安时是对于人生各种境遇的豁然达观,安乐之境是超越自我和人生境遇之后融入天道之后获得的自由幸福感。达致安乐境界,人生才真正踏实下来,才真正在宇宙的大化流行之中有了安身立命之地,才能达观地看待天地、万物、社会和人生,才能道行天下、参赞天地之化育。

以上是从七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哲学中所含蕴的君子人格的思想进行了简单的阐发。这七个方面涉及了君子人格的不同维度,汇聚在一起共同显示了君子人格的饱满度。深刻理解这七个方面,做到学习、认同和践履,并加以传播,让这些优秀的思想元素真正地进入到现代人的精神血脉之中,有助于公民教育中现代君子人格的生成,更能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另外还有几点需要认真思考。

第一,我们在此文的归纳、总结和概论,只是管中窥豹和抛砖引玉,只是提出这个社会文化问题并加以尝试性解决,但除了这七个方面之外,在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中,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值得在现代社会中传播并发扬,这是文化研究者和教育研究者要注意的地方。

第二,这七个方面属于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内容,认同并践行它们,能够有助于培养出君子人格,但未必即是现代君子人格。君子人格和现代君子人格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君子人格有超越历史的抽象性特征,表现为一种理想化人格。但现代君子人格是活生生的具体的存在于当前社会的人格类型。因为有这种当前社会的具体性要求,所以现代君子人格还需要现代文明因素和现代价值观的摄入,所以,除了这个七个方面之外,具有现代文明的视野,以现代文化为基础,才能真正培养出现代君子人格,才能塑造出合格的现代公民。否则,培养出来的就是食古不化的腐儒。

第三,还需要指出,中国传统哲学本身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它的有些内容,体现了跨越时代的真理性的价值,有些内容却具有强烈的历史局限性,所以在现代社会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教育和传播的过程中,需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上,对其进行甄别和扬弃,唯有如此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建设性作用。

[1] 王夫之.船山全书(第一册)[M].长沙:岳麓书社,2011.

[2] 周敦颐.周敦颐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9.

(责任编辑:董红克)

ResearchonChinesetraditionalphilosophyeducationinmoderngentlemanpersonalitycultivation

ZHAO Zhong-guo

(SchoolofHumanities,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Cultivating qualified citizens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modern educ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citizen mainly emphasizes the person's social existence, but the cultivation of modern gentleman personality is helpful to develop people’s social func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contains rich content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gentleman personality, such as patriotism, charity, deny self and return to propriety, vigorousness, honesty and trustworthiness, reflection, happiness, and these have become the important thought resource of modern gentleman personality education.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 gentleman personality; education

2014-10-21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专题讨论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XJY13024)

赵中国(1978—),男,河南信阳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B22

: A

: 1008—4444(2014)06—0042—04

猜你喜欢

社会性论语君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如何读懂《论语》?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论语·为政第二》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