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文化发展的哲学思考与辩证
——基于“价值·时间·空间”的多维研究

2014-03-30陈素文赖英腾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大学文化发展

陈素文,赖英腾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350300)

大学文化发展的哲学思考与辩证
——基于“价值·时间·空间”的多维研究

陈素文,赖英腾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350300)

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创新、发展、辐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通过价值、时间和空间等维度进行阐述,从哲学逻辑辩证的视角进行研究和解决大学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为大学文化发展的实践推进提供理论指导。

大学文化;哲学思考;多维视角

大学文化是在长期发展中逐渐沉淀而形成的办学理念与目标、价值追求与认同、规章制定与执行、育人环境与途径等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成果的综合,是高校思想、制度、精神层面的一个过程和氛围,是大学提高吸引力、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所以要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高校发展的突出位置,大力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实现高校的科学和稳定发展。

文化是高校存在与发展的血脉和精神家园。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对建设和发展大学文化意义重大,通过价值、时间与空间的多维视角可以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交融文化多元与意识形态一元的辩证关系,大学文化传承与大学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高校内在文化与社会外在文化的辩证关系。从矛盾规律的视角思考高校文化的理论问题,有助于人们正视哲学视角在研究高校文化这一历史与现实问题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哲学在认识事物、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哲学视角具有彻底的反思性、批判性和超越性,有利于在研究高校文化的过程中拓宽思路和开阔眼界,更为深入和全面地认识高校文化的有关理论问题。

一、价值维度——交融文化多元与意识形态一元的辩证

大学文化既要弘扬文化主旋律又要坚持文化多样化。弘扬主旋律即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这是高校文化建设的内在需求,其本质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决定了高校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倡和坚持高校文化的多样化,则是高校文化繁荣的活力所在,是满足高校师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目标使然。交融文化多元与意识形态一元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表现在失去了文化多样性,文化就失去活力,否定了一元的主导思想,文化就缺乏生命力,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更是多元和多样的和谐共生体。弘扬主旋律,不是否定和代替多样化文化,更不是提倡无序混乱的多样文化,而是要以“主”领“多”、以“主”导“多”。提倡文化多元,是在主导意识形态下多种文化价值取向同时存在,而不是放弃和否定主旋律。只有在“一元”这一主干和核心的指导下,“多样”之间才能和谐共生,协调发展。[1]117只有在“多样”文化的发展基础和支撑下的“一元”,才能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现代高校面对多元的社会价值,社会思潮纷繁变幻的客观现实,必须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共生的文化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主流意识形态,把握导向性、培养自觉性、突出时代性,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一)主导性

随着高校师生的个体性、自主性、创造性明显增强,多变性、选择性、差异性与日俱增,产生了多样需求,催生了多元文化,许多思潮需要辨识,诸多矛盾需要解决,繁杂信息需要甄选,由此可能带来思想迷惑、价值偏离、伦理失范、道德滑坡等问题。因此在大学文化发展领域,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与认同,又要在多元中强化主导权和领导权,将其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大众化,方便高校师生学习、接受、理解和认同,尤其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推进大学文化发展,在高校校园形成健康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整合力量、凝心聚气,引领师生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作出贡献。

(二)自觉性

高等教育是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和重要辐射源,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通过学术研究、追求真理、文化传播和道德责任的教育,培养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批判的文化思考、高尚的人文关怀以及利他的社会行为的人,实现大学生自我文化意识嬗变的自觉性。同时建立有效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的机制和体系。在多变中赢得主动,增强文化自信心;在多样中壮大主流,占领传播制高点。不断唤起青年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保持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优秀文化的高度认同。激发内在的精神力量,与时俱进而不猎奇,视野开阔而不媚外。不断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自律能力和自信能力。

(三)时代性

高等教育是培育崇善科学、追求真理的重要场所,更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策源地,在高校校园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实现时代要求与师生价值追求的统一,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时代特征明显的校园文化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文化诉求。着眼于时代发展和办学育人的实际,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格调、情趣和品位,做到融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做到实践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社会的兴起,高校要不断提升和挖掘传统手段的潜能,主动适应时代潮流,积极开拓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现代方法,推动建设网络媒介、数字图书馆、远程培训等文化项目大力发展。使校园文化融入时代元素,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二、时间维度——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

文化的时间维度其核心是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实现文化的大力发展。文化传承是取舍,是对原有事物中合理部分的接续,是否定中的肯定,克服中的保留。文化创新即是扬弃,是文化主体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破除旧文化,创立新文化的过程。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大学文化的培育是一个传承创新的漫长过程。[2]5唯物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事物发展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表现为传承—创新—再传承的循环往复,构成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所以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文化也不例外,文化传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合理的取舍;文化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对原有事物合理部分的发扬光大。对高校而言,文化传承创新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大使命,而大学精神则是大学文化发展的根基所在。[3]4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责无旁贷。

(一)创造性

高校要充分借鉴人类历史的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有益成果,继承传统而不是生搬硬套,视野开阔而不是墨守成规,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要注重创造,坚持科学严谨的办学理念和生动活泼的大学精神,积极营造鼓励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和价值观念。大学的文化发展要始终保持冷静的分析力、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的判断力,鼓励创新,大胆实践,不断成为创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发源地,始终辐射、示范、引领社会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再创造。大学文化发展要建立一种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不断营造勇于实践、敢为人先、大胆质疑、不媚世俗的思想氛围,开拓新视野,拓展新空间,激发新思维,努力创造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

(二)包容性

文化是一个生命体和历史产物,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反思、批判、提炼、升华并重构文化发展形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大学文化是崇尚爱国和道德的文化,是追求真理和求实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和批判精神的文化,是提倡理论指导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大度包容与和谐共生的文化。所以要在尊重多元中包容吸纳,在兼收并蓄中博采众长,特别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梳理,萃取精华,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适应。同时传统文化中也有消极和糟粕性的元素存在,与现代生活不和谐的内容,对此青年学生应有清醒认识,并加以选择和改造。同时要求青年学生能理性认识和分析文化交融过程的本质,认识文化建设中的包容是中西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吸收、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把握中西文化特色和差异,建构起文化间相互认可和借鉴、各展所长、共同发展、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文化交际观。

(三)融合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一系统要求矛盾双方能够相互包容、良性转换、和谐共生。不同民族和区域的文化,存在着不同的价值目标和取向,在相互开放、碰撞和冲突中,在相互交流、整合和吸纳中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在全球化时代,大学应成为中外文化融合的催化剂,应该能够做到尊重、协调、平衡、化解和融合不同文化与价值的冲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要求当代的大学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现状,结合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提升新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特别要发挥“东方”与“西方”、“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各种文化中的优秀因子,植根儒家文化的沃土,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吸收与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密切联系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借鉴那些反映人类美好愿望的自由、平等和人权等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为推动世界不同文明对话和融合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融合中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三、空间维度——大学内在文化与社会外在文化的辩证

大学文化包容于社会文化,又具有自身的特征。一方面,社会文化的属性决定了大学文化的属性,大学文化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需要社会长期积淀的文化资源及社会创造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同时大学文化引领辐射、带动社会文化发展,为主流文化的发展积累经验,进而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学文化的发展取决于处理好二者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它影响事物发展速度。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建设大学文化的实践中,必须坚持内外相结合原则,处理好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首先,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道路前进。其次,要努力克服与清除社会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与障碍。最后,现代大学文化应以自身个体的参与功能、创造功能和探索功能,时刻对社会文化保持一种超前性,成为一种具有导向性、科学性、独创性的社会文化,在发展先进文化中发挥好主体性、开放性和互补性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精神动力。

(一)主体性

现代大学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传承、传播、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首先,它的主体性在推动和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方面作用显著,通过推动多元文化的融合,最终促进“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助推发展”的能力。高校主体在自觉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尤其是加快文化研究及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积极为文化事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其次,高校有学术性、专业性、前沿性、创新性等主体优势,是文化的传播者、发源地、辐射源。对丰富主流文化内涵,凝练社会区域文化精神,提升社会区域形象和影响力意义重大。

(二)互补性

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集体文化即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因其特殊的组织性质与结构,使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不只是简单的依存和适应。虽然在主导文化和目的上二者具有一致性,但又各具鲜明的特点。都不是绝对的优或劣,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可以通过良性互动达到扬优避劣的目的。首先,大学文化具有相对的先进性,但自身的物质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相对缺乏,可以通过社会文化现实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潜在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弥补。其次,大学因为环境的相对独立化、参与主体的年轻化,文化存在着理想色彩,可以通过具有实践性和鲜活性的社会文化得到补充。再者,社会文化主体的多层次性、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以及社会系统庞杂等复杂和滞后的问题可以借鉴高校组织制度文化的严谨以及非主流文化可控性的启迪得到转变,其复杂性可以在超前性的辐射下得到优化,而滞后性则可以在先进性的引领下得到提升。

(三)开放性

现代大学的国际化要求把“开放”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理念,体现为在校际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国内高校与国际高校之间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开放。打破传统意义上的自我封闭格局,拆除阻隔在大学和社会间诸如观念、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障碍,以此实现二者的有机对接与良性互动。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提升高校文化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积极推动“走出去”的战略,关注世界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学习国际上高等教育先进的办学与管理理念,改革自身教学、科研和管理模式,走自主人才培养与联合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道路,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办学合作,实现科技攻关、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文献共享等实质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平台,培养国际化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人才。

[1]李海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探究[J].教育探索,2012(4).

[2]郑水泉.发挥大学文化功能助推文化强国建设[J].北京教育,2012(4).

[3]刁仁德.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J].群言,2012(10).

[责任编辑:陆静]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Dialectics on University Culture Development——Based on multi-dimensional research on value,time,space

CHEN Su-wen,LAIYing-teng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qing,Fujian 350300,China)

University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culture system,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semination,innovation,development and radiation of socialistadvanced culture.This article studies and illustrates it from the aspects of value,time and space,studies and solves the problem encountered during its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 dialectics.By doing this,this article aims at providing some theoretical guidance to its practical development.

university culture;philosophical thinking;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福建省教育厅课题“价值、空间、时间: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多维度研究”(JB12443S)。

陈素文(1977-),男,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讲师,从事高校管理与文化建设研究;赖英腾(1963-),男,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研究员,从事党政管理与文化建设研究。

G640

A

2095-0063(2014)01-0158-04

2013-09-04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4.01.040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发展
“留白”是个大学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