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构建

2014-03-30邹本存张文静宋文忠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学情工作者辅导员

邹本存,张文静,宋文忠

(1.东北林业大学 学生处,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广西 北海536000)

学生工作文化是指在一定的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工作者、学生、两者的关联这三个要素发生‘化学反应’,使传统的学生工作内容以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运作产生‘新物质’——制度文化重组物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积淀,‘聚变’出新的精神文化,再对学生工作文化各要素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引导、示范、教育等‘催化作用’或者‘腌咸菜式’的‘浸泡’,催生出崭新的行为文化。这种行为文化,是对学生工作文化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反映,最终实现学生工作的‘无为而治’、学生工作者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全面发展)。”[1]

1 明确理念,形成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观

提出明确的学生工作文化理念,实际上,就是解决在学生工作文化视角的观照下,开展什么样的学生工作和怎样开展学生工作的问题;形成共同价值观,实质上就是发挥学生工作文化的激励、导向和凝聚力的作用,让激励赋予活力,导向赋予价值意义,凝聚力赋予组织效能,从而全面激活全校学生工作者和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学生工作文化,与学校文化一脉相承,确立高校独特的学生工作文化,要深深地植入各自高校文化的沃土。

2 规范学生工作机构与学生工作制度建设

“任何文化现象,往往都是制度引导的结果。”[2]制度文化是学生工作文化的动力源泉,如果说文化观念是火花塞,那么制度文化就是马达。

按照国内大多数学者对学生工作的研究,国内学生工作大致经历了传统管理、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或称柔性化管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跃进,都是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的,例如,传统管理中最常用的“谈话”这一工作方式,仍然是国内学生工作最常用的工作方式之一;文化管理,仍然需要制度作为管理手段的,只是由于管理水平和层次的提升,可以将制度管理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管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实施学生工作文化规范不可逾越的阶段。

2.1 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通过一系列制度文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校院(系)两级负责、院(系)为工作基点、党政群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育人机制,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不断提高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等专兼职队伍的能力。

认真贯彻中央“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强调“发展是业绩、稳定也是业绩”的业绩观,组成学校主要领导牵头,院、系、部、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安全委员会、校园综合治理委员会、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委员会,形成由上至下的领导体系,为全面落实安全和综合治理的措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制定工作预案,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签订治安、防火、政保、技安、交通五个方面为内容的安全责任状,以确保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面落实,确保学校不发生有政治影响的重大刑事及治安案件。

2.2 切实做好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体系

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原则,加强校园治安秩序和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以保卫处、学工部门为主导,各部门协调配合,坚持采取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手段,落实重点要害部位的防范措施,不断拓展技术防范的覆盖面,深化“打、防、控”一体化建设,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

坚持“快捷、准确、保密、全面”原则,建立健全信息报送机制。依靠教职工、学工干部、保卫人员、学生党员骨干等信息员队伍,发挥党政、保卫、学工、后勤、网络五条线的动态信息网络作用,努力挖掘深层次、高质量的情报信息。对具有煽动性、渗透性或威胁性的情报信息,及时上报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建立院系心理教育联络员和学生朋辈辅导员制度,开展新生心理普查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关口前移。

坚持“严密周到,分工明确,反应迅速,处置得当”原则,遇有突发事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切实做好学生安全管理工作,使整个事件处理做到“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当”。

2.3 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建立“预防教育—鉴别排查—危机干预—跟踪监控”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积极开展日常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形成“校外有心理督导、校内有心理专家、学院有心理联络员、学生有朋辈辅导员”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队伍的网络层级结构。

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拓展心理咨询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服务学生健康成长。

2.4 充分构建分级预警帮扶工作体系

学生健康成长是学生工作的底线,是进行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建立学情报告制度,力图将每一名学生都纳入学生工作关注的视野,使每一名学生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得到充分关爱。学情报告包括开学学情报告、日常双周学情报告、突发事件学情报告、学情案例分析会等部分,涉及学生在学业、思想、经济、心理、身体健康、网络成瘾、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状态及程度。通过学情报告,对全体学生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对于严重学情,及时组织学情案例分析会,逐一分析学情,进行个别化处理。通过学情报告制度,及早发现问题,提早介入帮扶,做到“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学情报告制度,在全面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采取帮扶措施,使得学生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2.5 形成关爱学生成长工作体系

注重营造关爱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充满关爱的氛围中实现人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在教育、管理和服务中坚持“宁可自己千辛万苦,不让学生一事为难”的理念,使得学生工作机构和学生组织都成为构建育人体系的牢固基点,确保每一名学生的成长都得到关爱,构建和谐校园,实现柔性化管理。

2.6 营造校园正能量文化体系

通过组织报告会、开展主题教育和网络宣传等多种形式,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正能量文化体系。启动“榜样库”工程,通过学生工作平台,根据事迹特点,将全校师生中的先进典型、青春榜样分类建立校、院两级的动态榜样库。采取“校级英模集中宣传,院级先进分类引导,身边榜样不断发掘”的方式,不断探索发现典型、培育典型、宣传典型、关爱典型的做法和模式,逐渐形成“学校有英模、院系有先进、身边有榜样”的校、院、班级三级典型群落,营造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催化”和“浸泡”全校师生,催生出精神状态昂扬向上的行为文化。

3 推进学生工作文化建设

根据学生工作文化理论的定义,学生工作者是学生工作文化的三要素之一。这里的学生工作者,不仅仅是指思想政治辅导员,还包括跟学生工作密切相关的教职工。除重视整个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外,还要重视“大”学生工作者概念的整合,对于推动整个学生工作提供极其有力的智力支持。

3.1 建设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大”学生工作者队伍

以思想政治辅导员为主体,构建“大”学生工作者队伍,如招生就业、后勤(尤其公寓、食堂)、武装部等部门的教职工,虽不属于学生工作系统,但与学生工作密切相关,能够发挥重要的育人作用,应纳入“大”学生工作者队伍中来。

3.2 实施学生工作者素质提升工程

以业务培训、学工沙龙、课程建设、调研交流为主要途径,构建多层次、分类别、开放式、研究型、重实效的能力素质提升平台,通过培训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学工沙龙促进学生工作者的职业化水平,通过课程建设加强学生工作者专家化水平,通过调研交流提高学生工作者国际化水平。

3.3 让“不断追求卓越”成为学生工作者的行动理念

抓好辅导员选聘工作,落实入口关;积极开展以岗前培训、工作交流会、外出培训、岗位交流等为主要内容的辅导员队伍培训;为配合整个学生工作目标的实现,重视辅导员学历与所带学生的专业的契合程度,不断提高辅导员对学生学业发展的指导能力;革新辅导员考核体系,以客观和量化为基础,与教务部门、招生就业部门等数据库相连采集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学习成绩优良率、考研率、就业率、奖励处分等数据,构成考核基础,再结合学生打分、领导考核等方式综合评定,避免因辅导员个人表达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强弱而导致辅导员业绩评价的偏差,让辅导员考核工作全面走向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最大程度地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 推陈出新永葆学生工作青春活力

4.1 重视公寓、社区等学生工作文化平台建设

目前,国内学生工作文化实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不重构物质资源,通过改变制度文化实践学生工作文化。一种是在重构物质资源基础上通过制度文化重构物质文化,催生新的精神文化。2005年起,西安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和复旦大学的书院制属于此类[1]。

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公寓在学生成长中占有重要地位,日益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新的阵地和服务育人的重要窗口。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加强公寓文化建设,实施社区化管理,重视发挥学生工作机构、学生机构和学生团体在学生活动中的作用,以班级、党支部、团支部、社团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读书会、文明寝室评比、“文化墙”建设、党员寝室挂牌、辅导员工作室等,坚持以学生为本,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推崇科研、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高层次的学术活动、出国留学项目、奖学金项目、校友捐赠活动、校际交流、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注重对典型人物或事迹的宣传,注重以科研带动学习的榜样的树立、宣传和引导,在公寓形成良好的风气,营造让学生舒心的温馨氛围。

4.2 建设开放多样的院系学生工作文化

整个学校的学生工作文化,不是从学校到各个院部都是整齐划一的、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各院系学生工作文化的简单叠加,而应该是各院系学生工作文化的复合体,如火山熔岩一样在不断的熔化和被熔化过程中获得重生。

4.3 传承和创新学生工作文化

每一所高校,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到一定的阶段,又会实现突破和飞越,这些文化传统和特色、突破和飞越,往往凝聚在一些典型的人和事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育、宣传典型的机制,在开学典礼、授位仪式、毕业典礼、校庆等重大活动中,都安排先进典型精彩亮相、发言领誓,这些典型和先进带动全校学生心怀梦想、勇于追梦、志在圆梦,形成“学校有英模、院系有榜样、身边有先进”的局面,形成“崇尚典型、关爱典型、争当典型”的浓厚氛围,营造一种“追求卓越,赶超先进,崇尚荣誉”的校园文化,使得全校师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引导、示范、教育等“催化作用”或者“腌咸菜式”的“浸泡”,使得学生工作文化的优秀基因在一代代人身上得到继承、发扬和光大,推动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涌现,促进整个学校的生机与活力,将“人应该有一点精神”的理念撒播在全校师生的心田;有文化精神的高校,也一定会带给国家和民族更多的成就与惊喜。

[1]宋文忠,潘忠文,邱艳.国内高校学生工作文化研究文献综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0-22.

[2]刘珂珂.大学育人文化刍议[J].高校教育管理,2013(4):21-25.

猜你喜欢

学情工作者辅导员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