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对策探索

2014-03-29李云云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3期
关键词:流动毕业生党组织

李云云

(贵州师范大学 求是学院, 贵州 贵阳550014)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对策探索

李云云

(贵州师范大学 求是学院, 贵州 贵阳550014)

高校毕业生党员日益壮大,流动性增强,需要进一步夯实组织基础,发挥堡垒作用;强化思想建设,确保先进性和纯洁性;创新工作手段,畅通管理服务渠道;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形成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

高校;毕业生;党员;管理

按照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组织程序和培育规律,毕业生是高校学生党员人数最多、队伍最大的团体,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727万,毕业生党员队伍不断壮大.近年,随着高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就业过程提前、就业形式多样、就业领域拓宽,毕业生党员流动性增强,在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等制度.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面对党员队伍的新变化、毕业生党员错综复杂的就业情况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新要求,如何加强对无职无岗党员、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这是全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1 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去向难掌握

毕业学生党员毕业后的面临的情况和选择复杂多变,有的出国深造,有的待业专心准备考研,有的进入私企,有的自己创业,有的党员打工场所不固定,居无定所,与组织“失联”;有的党员来去自如,既不开具党员证明信,又不转移组织关系或不持《流动党员活动证》;有的大学毕业生党员毕业后不主动与党组织保持经常性联系,处于“断线”状态;有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远离所属党组织所在地,大学毕业后常年在外打拼,虽与党组织保持着联系,但一些必要的管理措施难以落实.凡此种种,使部分毕业生党员成为“口袋党员”、“隐性党员”、“挂名党员”,出现了党员教育管理的真空区和盲点. 1.2管理难落实

有些高校基层组织设置不合理,一些基层党组织仅仅把毕业生流动党员编入组织,在教育内容上整齐划一,方式上单一说教,时间上要求统一,影响了教育效果和流动党员参加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有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将组织关系挂靠在父母所在单位或干脆揣在口袋里,以致常年游离于党组织之外,甚至政治身份飘忽不定.另外,有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就业单位没有健全的党组织,想转组织关系无处接,想参加组织生活无处去,想交党费无人收,想找组织谈心无人听.有的就业单位不接转组织关系,部分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处于“两不管”状态,即流出地党组织不能管,流入地党组织拒绝管造成居住地和所属地无法实施有效管理的局面.

1.3 模范作用难发挥

党建工作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毕业生党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就业择业中,一切以就业为重;部分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主动降低了学生党员发展的门槛和标准,弱化了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导致有些毕业生党支部在毕业前发展党员任务重,重发展轻培养,有些毕业生党支部甚至停止开展组织活动,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无从体现.

2 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党建工作问题的对策思考

2.1 与时俱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堡垒作用

基层党组织不仅是党团结群众、组织群众,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户端”,而且是保证党对高等教育坚实领导的重要阵地,党员队伍建设的工作效率、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建设的健全状况.[1]根据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分布特点、职业类别,不断创新基层组织设置模式,采取单独建、依托建、异地建等模式,形成多方位、广覆盖的组织体系网络.毕业生在校期间,要着眼于提高毕业生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不断创新毕业生党支部模式,优化毕业生党支部设置.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在党员人数较多的班级建立多个党支部,有效化解支部党员数量规模过大,集中开展活动不够灵活、教育管理跟不上的矛盾.毕业生实习期间要着力打造以实习(实践)基地为组织生活新平台,打破按系部、年级、专业、班级设置党支部的模式,构建专业学习与党性教育相结合的实践型教育模式的实习基地党支部,让党组织设置由“静态”变为“动态”,成为服务毕业生党员的“流动堡垒”,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组织设置就覆盖到哪里,活动就开展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使流动党员始终处于有效的管理之中.

2.2 加强思想教育建设,强化党员意识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抓好集中思想教育是提高毕业生党支部建设科学化水平,增强毕业生党员教育管理实效的关键.[2]由于毕业生党员分散广、流动性强,管理相对宽松,加之面临实习、就业、升学等现实问题,极易产生自我教育意识淡化,党员意识、组织观念随之弱化等不良现象.要利用顶岗实习前的集中培训、毕业论文答辩、毕业信息核实、毕业前的体检等毕业生集中返校的有利时机,通过举行重温入党誓词,签订毕业生文明离校承诺书等主题教育活动,对毕业生党员进行毕业前的集中思想教育,引导他们“离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不断强化党员意识和组织纪律观念.同时,通过发放党员倡议书,召开座谈会,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全程跟踪毕业生党员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通过党员全程教育、个别谈心教育、典型示范教育等方式,使流动党员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认识到自己虽然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但党员的先进性不能丢,先锋作用意识不能淡,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牢记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时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各基层党组织要通过“扶助”工程、“爱心奉献”、“结对共建”等各种活动,帮助有困难的大学毕业生党员尽快走出困境,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和增强党组织在流动党员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3 创新工作手段,畅通管理服务渠道

做好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要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把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融为一体.坚持在服务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工作理念,畅通交心渠道、加强跟踪服务、解决毕业生党员后续发展的困难,以服务为平台,吸引、凝聚流动党员向党组织靠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网络党校,开辟网上党建论坛,进行网上交流,使大学毕业生通过网络参加党组织生活、学习党的知识、交流心得体会.通过创建QQ群、开设微博,利用飞信、短信平台,E—mail等搭建交流平台,延伸党建工作手臂,加强与毕业生党员的联系沟通,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及时为他们传递就业信息,增进毕业生党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了解,督促他们按时参加党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教育、管理和监督.重点掌握流动党员思想动态、工作和生活情况,并坚持寓服务于管理之中,着重帮助其解决一些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凝聚力.同时,切实保障好大学毕业生流入党员的党内基本权利,吸收他们参与流入地的党内事务,如党内监督、选举等,并在党内表彰时适当考虑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切实增强他们“我是党员”的荣誉感,激励他们主动亮出党员身份,自愿归属当地党组织管理.

2.4 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形成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要靠完整的制度体系来保障,要坚持落实流动党员管理台账制度、《活动证》发放使用制度、组织关系接转制度、定期通报制度等,形成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建立专人联系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责任制度和跟踪服务制度,由流动党员工作机构统一建立联系流动党员台帐,全面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流动原因、流动时间、参加组织生活等情况.落实专人对毕业生党员的入党材料逐一进行检查、核对、复审、登记、整理、归档,确保入党材料随同学籍一同转寄,为方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党员调阅入党专项材料创造了条件.要建立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共管”的工作机制,对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职责、联系沟通方式、内容、时间、函询回复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形成双向互动的工作机制.[3]定期与滞留毕业生党员及其所在地方或单位党组织取得联系,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帮助滞留毕业生党员及时转移组织关系.

探索有效的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对进一步加强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各基层党组织,如何关心、帮助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把每一分子都紧紧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如何教育、引领他们在社会的各阶层、各行业、各地域都能真正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和探索.

〔1〕欧洪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对策研究[J].理论前沿,2007(7):44-45.

〔2〕董超,孔川.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95.

〔3〕何治富.对当前党员组织关系接转的几点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23.

G645

A

1673-260X(2014)07-0168-02

猜你喜欢

流动毕业生党组织
清华党组织公开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流动的光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最“叛逆”的毕业生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