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的路径初探

2014-03-29王晓晨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3期
关键词:制度化责任感培育

王晓晨

(长安大学 政治学院, 陕西 西安71006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的路径初探

王晓晨

(长安大学 政治学院, 陕西 西安710064)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制度化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在积极探索的领域,是对制度育人理念的贯彻,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意义重大.本文以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必须重视以下环节,以保正教育效果的取得:端正教育理念,构建理论课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授课制度,重视考评制度建设,完善教育法制建设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是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方面,是高校德育内容的重要构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增强,还关系到社会整体的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党和国家近年来出来了多向文件和政策,旨在提升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教育部在近期的教育工作会议中对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做了相关规定①.可见,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必要且迫切.

责任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好好学习是我们的责任,替父母分忧是我们的责任,爱护公共物品也是我们的责任等.人具有社会属性,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所以,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每个社会公民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个人应承担的相应的义务、使命等的一种情感.近年来,对制度建设与文明的研究逐渐深入,制度融入其他领域日渐成为一种趋势,高等教育亦不例外.制度化教育不同于传统的说理式教育,有着其特有的特点:强制性、标准性、规范性等.制度化教育以文件规定和政策方针为指导原则,强制性实施,通过发挥制度化教育的优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必将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问题的提出

“我爸是李刚”、“药家鑫事件”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的责任和法律意识的质疑;“复旦投毒案”,当事人的行为既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学校和社会的不负责任,再次敲响了警钟.高校传统德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教育效果欠佳.高校德育与制度的结合,作为高校德育的新方向受到关注.近年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在不少高校推行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条例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做出了相关规定②.但是,制度与教育的相互合作和配合还存在缺陷,影响了教育效果.

首先,教育制度层面.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制度没有与大学生的实际特点联系,没有重视师生的意见.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离不开一定的教育制度体系.目前高校德育规章制度都是在出台以后才被师生所知悉,而后开展学习,师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很多时候,制度更多体现的是上级领导的观点,而不是师生的意见.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必然影响实际效果的取得.在高等教育制度的贯彻过程中,制度的制定没有较好的征求师生的意见,导致制度本身存在偏离实际的状况,必将产生消极的教育影响.

其次,教育活动层面.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实施过程,也是教育作用得以发挥的基础.制度教育活动与实践脱节,呈现表面化和形式化现象,制约了育人功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依赖一定的教育活动,包括教育制度的宣讲,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制度精神的落实不仅在宣讲上,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理解和执行,需要行之有效的计划,而不是假大空的教育.大学生在学习政策理论时,只是做了解或教条化对待,知识与行为脱节.仅依赖理论课堂教育,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与实践脱节.教育制度重管理,轻教育也是存在的问题.

再次,教育成果层面.制度化教育最终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也就是教育成果.影响教育目标实现的因素除了教育活动,还包括对教育活动的综合测评,以此来达到制度化教育效果.纵使是制度化教育,如果没有监督和考评,其强制性和约束力也会减弱.现阶段缺少监督考评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在教育初始阶段没有对制度教育计划进行考核,在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没有对阶段成果进行考核,理论教育没有在实践教育中得到检验,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且需改善的.测评考核是对教育成果的检验,也是一项重要的保障.

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的理性分析

制度通过一系列规范和法律条文表现出来,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等特征;制度规范的目的是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同时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制度化培育,将制度与教育相结合,将法律与道德将结合,以制度化教育去培养和匡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制度化培育有着深厚的理论和范例基础.制度化教育在中国古代德育中就有先例,夏商周时代法制教育已萌芽,历朝历代在此基础上继承创新.法是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古典统治者给予其“定名分,使人不竞;予准绳,以度是非;辅德教,逼人为善;惩强暴,以教乱世”③的评价,法制的作用不言而喻.儒家的礼法最为典型,儒学将其道德原则和祖宗法制结合,是道德教育制度化的先例.在礼法教育中,制度对儒学道德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礼与法的相互扶持,不仅让法的存在更合理,也使礼更权威.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制度化培育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制度化培育是时代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提出的要求;现代人才重视能力,更重视思想品德素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的颁布,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的进行了规划④.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制度育人的理念融入高等教育是必然的选择.通过系统的制度规范和标准体系,发挥制度的稳定、强制等特点,对大学生进行严格的教育,保证教育内容的正确方向,推动教育过程的科学合理,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制度与教育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我国颁布的各项教育制度就是对此最好的阐释.制度化教育需要教育制度,也离不开教育活动,同时还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对制度强制力和威慑力的体现,其他教育方式所欠缺.以制度促进教育,需要发掘制度和教育的切合点,构建相应的育人体系和制度规范,包括显性与隐性、正式与非正式的规范等.教育反作用于制度,教育活动的效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制度的态度,都是教育制度完善的根据.二者相互配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制度化培育.

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的路径分析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重要且必要,现行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感上还很不足,如何充分发挥制度化教育的作用,实现制度与教育的良性互动,达到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效果,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3.1 端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大学生的教育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开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各项需求是高等教育必须积极重视和关注的方面.中国古代便已提出“因材施教”这一说法,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状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提出不同的育人目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必须以大学生为出发点,研究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水平的实际状况,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以此提高教育的实效.

3.2 理论联系实际:构建理论课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授课制度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条被无数事实证明过了的真理,是我国一贯的教育方针,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的培育过程中,对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予以制度规定,规定理论课、实践课的课时,如按照一定比例对总课时和占总成绩的百分比进行划分.这样不仅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做了要求,也提升了同学们对实践的重视程度.通过在校园文化活动、校外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逐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外高校所采取的义工式教育法,对违犯校规的学生进行教育,我们亦可采纳.

3.3 重视考评制度:在考评中保障教育目标的实现

考评制度是对教育结果的衡量,也是对教育活动的监督.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过程中建立相应的考评制度,包括考评的基本原则、考评的标准、考评的对象和考评的方法等内容.重视考评,就必须先构建出这样一套完整的考评制度.在此基础上,成立由学校领导牵头,学工、宣传以及各学院分工协作和相互配合的测评机构,负责工作的开展.重视激励机制、奖惩机制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中的作用,强化积极教育效果.将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次数等算入大学生综合测评的德育加分项目中,也将激发其参与热情和关注度.

3.4 完善教育法制:实现政策法规与教育的和谐发展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大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制度化培育,也同样需要教育法制规范的保驾护航.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过程中,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条例⑤,推进教育的制度与规范化.高校在制度化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已有规章条例的宣传,进而展开学习,理解并参透其中的内涵.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法制规范的领导下,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状况制定相关管理条例,探索促进学生自我约束和要求的教育制度和规范.许多高校所采用的与学生签订自律责任书就是值得发扬的,通过此类协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注 释:

①教育部《2013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中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013-01-23.

②第五条:“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下列权利:(二)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1号,2005年3月.

③石书伟.中国古代官吏法制教育制度检讨及启示[J].法制与社会,2006(9).

④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2004年8月26日.

⑤如2005年2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2010年7月29日,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都有相应规定.

〔1〕任伟.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杨茹,丁云,阚和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3〕李上献,王媚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如何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长沙大学学报,2010(1).

G645

A

1673-260X(2014)07-0166-02

猜你喜欢

制度化责任感培育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