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心理援助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

2014-03-29潘健,金芳芳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3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家庭

论心理援助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

潘 健,金芳芳

(浙江大学 党委学生工作部, 浙江 杭州310058)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面临的不仅仅是物质困难问题,还有精神困难的问题.高校在做好资助工作的同时,应积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补偿”作用,从“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的双重角度加强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教育力度,努力开拓和谐人才培养的资助工作体系.

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心理补偿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先后出台《关于国家助学金管理的暂行办法》、《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等多个文件,对构建新时期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作出部署和规定.新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后,每年国家用于助学投入经费达到500亿元,平均超过20%的在校大学生可以获得各种形式的资助.这些相对日益充沛的资助,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生以经济援助的同时,也带了一系列的经济补偿力所不及的“心理贫困”的问题,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问题不仅是一个物质贫困的体现,还存在一定的“精神贫困”问题.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生获资助后表现出的行为改变或是异常想法越来越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虽然班主任辅导员对其学习和生活进行了更多的关注,却很难了解为数众多的家庭经济困难生究竟为何会出现有违资助初衷的结果.因此,高校要做好资助工作,必须重视这一群体的“精神扶贫”,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培养他们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增强其自信心,最终顺利完成学业.

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常见心理问题

1.1 敏感自卑.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生都具有相对较强的自尊心,同时对自己有过度消极的认识.他们常常要求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同,但因经济困难而变得敏感小心,容易因老师、同学的一句话、一件小事而愤怒激动,表现出冲动、情绪波动.再者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他们往往知识面较窄,学习上有困难,且大多行个内向,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遇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意识.

1.2 自我封闭.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生由于自卑,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与

周围人进行交流.加之,家庭经济困难生往往背负更大心理包袱,希望学习上高人一等,因此害怕参与集体活动占用自己学习的时间,耽误学习.长而久之,就使得自己变得封闭,不善于交往,越不善于交往,就越加封闭自己,继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1.3过分虚荣.家庭经济困难生对为了不被人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及自身存有的自卑心理,会极力掩饰自己的弱点,从而转变为虚荣.在生活中过度消费、与人攀比,在交往中盛气凌人、不可一世,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和更加严重的经济问题,更有甚者为了满足消费欲望,不惜违背道德,触犯法律.

1.4 迷茫恐惧.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经济困难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就业.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发展,还要考虑家庭的经济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现实的压力.加之有些学生对社会认识片面,不满、失望的情绪又加剧了心理负担.

2 引起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失衡的因素

2.1 社会因素.一般来说经济贫困人群是弱势群体,长期位于社会的底层,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处于劣势.考入大学的荣耀并不能在短期内真正改变其背负经济压力的社会地位,甚至被迫扮演了为缴纳学费、拼凑生活费使家族经济危机雪上加霜的角色.这种基于社会出身与现实世界间巨大差距的对比,很容易引发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失衡,面对同学的羞愧与面对亲人的内疚使其自卑与自尊心理明显极化,出于心理上的自我保护,部分贫困生逐渐封闭孤立起来.

2.2 家庭因素.中国有句古话叫“家贫百事哀”,很多经济困难的家庭存在不幸,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其认知和价值取向都受到家庭明显的影响,有的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格缺陷.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人穷志高”,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生为了给家里争口气或是逃离开苦难的家庭,会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毕竟这是当下而言最好也是最真实的出路.但当他们费了生命中最大的力气达成所愿时,等待他们的却是更“残酷”的社会现实,素质与竞争,基础与经济,这些无时不在提醒他们的贫穷,促使他们积攒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当此压力超过了他们所能承受的底线时,就会出现一些我们所不愿接受或不想看到的结果.因此,家庭问题是家庭经济困难生背负一大的心理包袱.

2.3 个人因素.进入大学,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如何适应本身就是一种应激源,再加上青春期的大学生处于心理成长自我统合形成的关键期,其心智发展过程与人格显现不仅受自身从过去走向未来的心理背景的制约,也受个体本能心理素质的限制,对自己的认识涉及个人属性和我他关系两个方面.所以受外界环境应激更大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自我统合问题就更为突出,需要比其他大学生更多的抵御应激的心理储备,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比克服经济困难更高的要求.

2.4 学校因素.从环境心理学来看,家庭经济困难生生活的微环境相对于社会大环境对其心理压力的影响更为直接.一般来说,家庭经济困难生与周围同学经济实力和消费观念的差距同其心理压力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成正相关,即相差不大时,感受到的压力较小,随着差距的增加,压力也随之增大,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从西部偏远山区到东部大城市读书的学生更容易激发自卑心理.同时,当别的同学在优越的家庭供给下开始向更高理想(出国深造)冲刺时,家庭经济困难生还在想着如何还贷,如何立足求生,这就加剧了心理贫困体验.

3 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中的心理援助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资助工作不仅是程式化的资助经费管理,更是促进教育公平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作为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让被资助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师长和同学的关爱,逐步建立一种适合家庭经济困难生健康成长的培养途径.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和研究,要加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资助工作的心理援助作用发挥,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加强高校资助体系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强资助工作队伍的建设,落实相关的政策要求,将学生资助工作纳入和谐人才培养的宏观体系中,在更广泛的领域内进行动员,全员参与,全面育人.要进一步提高资助工作者的素质,促进管理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增加对家庭经济困难生追求时尚行为的再认识,在工作过程中给与资助对象必要的精神支持和心理指导,不带成见,引导他们克服盲从,正视现实,摆脱心理压力.

3.2 促进资助和心理工作的结合.要建立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档案,关注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抓准时机“送温暖”,避免心理危机的产生.要针对“共性”心理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辅导,针对“个性”心理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辅导,增强家庭经济困难生对自我的全面认识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此外,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的投入,将在不同部门实施的经济资助和心理援助结合起来,共同化解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全面贫困”,构筑心理良性防御机制.

3.3 拓展学生资助教育的载体.经济支持只是缓解家庭经济困难生现实压力的一种途径,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自强自立品格的养成,才是资助工作的主要目的.所以指导部门要正视成立资助型回报团队的优缺点,充分发挥心理援助的积极作用,敦促家庭经济困难生参加相关社团,形成组织接纳,展开朋辈互助,使他们不仅有成就感和回报社会的载体,也有信念的支撑和挫折的分享,进一步拓展学生资助资源,创造更多适合家庭经济困难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载体与平台.

3.4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学校要形成人人之间平等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好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发展的良性影响,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温暖,愿意主动参与交往.同时,打造一支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构建一套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体系,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保驾护航.此外,学校要充分学生组织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讲座、沙龙等,引导学生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

〔1〕http://edu.people.com.cn/GB/1053/3588402.htm l人民网—教育—我国基本形成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2〕http://news.qq.com/a/20070702/002918.htm腾讯网—教育部介绍高校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3〕欧永美.构建“造血”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4〕徐亚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新模式探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5〕刘峰,田志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贫困生”的心理援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6〕周力.心理救助在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作用[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G645

A

1673-260X(2014)07-0124-02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家庭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家庭“煮”夫
选择困难症
恋练有词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