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弹拨乐演奏训练对智障人肢体协调与思维同步的恢复能力研究

2014-03-29朴文哲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3期
关键词:智障肢体人群

朴文哲

(绥化学院 音乐学院, 黑龙江 绥化152000)

民族弹拨乐演奏训练对智障人肢体协调与思维同步的恢复能力研究

朴文哲

(绥化学院 音乐学院, 黑龙江 绥化152000)

音乐具有多种功能,是多元化的非语言交际工具.它能够沟通人们的思想,并且直接陶染智障人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智障人在音乐的影响下获得美的享受,宣泄了自我的情绪,从而促使智障人肢体行为与思维同步,使其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本文在音乐艺术形式的框架下,主要研究基于民族弹拨乐的演奏训练,对于智障人肢体协调能力和思维同步能力的恢复.

民族弹拨乐;智障人;肢体协调;思维同步;恢复

人们将音乐当成一种治疗和康复的工具或手段,这已经是由来已久了.使用音乐来调节智障人的情绪和思维,使其能够正确地认知自身的生理障碍,放下情绪的包袱,乐观的面对现实.智障人接触音乐,参与音乐,通过民族弹拨乐演奏训练完全可以对肢体进行协调,进而使全身各个脏器的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通过民族弹拨乐演奏训练还可以恢复智障人的肢体功能,进而来提高智障人的机体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工作劳动能力.通过民族弹拨乐演奏训练还可以促进智障人正常的社会交往,促进他们对生活和社会有一个正确的、积极的态度,从而有利于消除后继并发症,提高抗病能力.

1 民族弹拨乐演奏的分类及其演奏特点

弹拨乐器是民族乐队中最具特色的乐器,其音色特点、演奏技巧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是实现民族乐器艺术表现的基本要领.中国的民族弹拨乐器种类繁多,并且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历程,我们将其分为横式民族弹拨乐器和竖式民族弹拨乐器两大类别.

横式民族弹拨乐器的典型代表是古琴、古筝以及扬琴等,其中,古琴与古筝的音色极其优雅和娴静,充分表现出中国古代的宫廷生活细节.在结构上,古琴只有七根琴弦,因此也被称作七弦琴,它的空弦相对比较沉实,没有音品,而是利用泛音的位置来弹出声音,如果在夜深人静之时弹奏则能够起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古筝的低音区跟古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在演奏过程中可以在低中音区辅以泛音手法弹奏出古琴的艺术效果,相比古琴而言,古筝的高音区音色非常清亮,非常适合表现高山流水等情景.古筝发展到现在,其弹奏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充分吸收和融合了钢琴、古典吉他等乐器的演奏技巧,通过左右手的协调与配合,更好地表达情景与情怀.扬琴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音域很广,其音色能够与其他各种弹拨乐器进行融合,尤其在对民间丝竹扬琴进行改革创新之后,如今的新型扬琴具有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已经成为当前民族乐器演奏中的主要乐器之一.竖式民族弹拨乐器的典型代表是琵琶、三弦、柳琴、阮和月琴等,其演奏方法基本上是将乐器竖直放在演奏者的膝上,并且通常是左手按弦、右手弹拨.在演奏过程中,通过对琴弦的推、拉来改变其张力,从而发出小三度范围内的滑音和吟音.无论是竖式民族弹拨乐器还是横式民族弹拨乐器,其音色的变化是进行艺术表现的关键所在,因此如何较好地控制音色,是其演奏训练的重要内容.

2 民族弹拨乐演奏训练对智障人肢体协调的恢复

研究表明,无论是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过程中,还是人对工具的使用过程中,肢体语言和信息都超过了一半.在民族弹拨乐器演奏训练过程中,要求演奏者运用丰富而明确的肢体语言来准确地进行艺术表现,因此对于智力障碍人群的肢体协调能力具有较好的恢复作用.

2.1 通过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训练来培养智障人主动沟通的意识

一九九八年,我国在制定《残疾标准》中将智障人的定义规定为:人的智力活动产生了障碍,其功能表现程度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并且呈现出相应的适应性行为障碍.智障人群由于大脑功能发育上存在的某些障碍,其认知活动能力相对比较差,生活经验也相对贫乏和不足,加之生活环境中的一些不利的影响因素,这些人普遍比较缺乏与外部沟通的动机.通过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训练,可以让智障人在一个比较大的环境中互相沟通,以其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周围世界和环境.在乐队的演奏过程中,智障人依靠对相关乐器的弹奏手法和技巧,实现相互之间的协作,最终共同完成奇妙的作品.

2.2 通过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训练来培养智障人对高难度肢体动作的执行

肢体语言最重要的是在于其对当事人内心世界的准确表达,通过用人的身体、头部、四肢等变化出各种动作,辅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变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在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有一定的高难度环节,而这些环节往往需要团队中多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由于每个智障人病因不同,其功能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民族乐器教学时要特别注意“量体裁衣”,针对不同的智障学员选择合适的乐器,在演奏过程中,也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其角色,对演奏动作和节奏的难易程度进行精心设计和排布,让每位参演的智障人都尝到收获的喜悦,有助于肢体动作的恢复.

2.3 通过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训练来培养智障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肢体语言发挥

智障人由于思维能力有限,其心理状态的自我表现能力较低,抽象思维能力也相应较低.而通过弹拨乐器的训练和演奏,使智障人原来单一的音乐审美意识产生了变化,自己的自然情感已经不能作为认识音乐的唯一标准.因此,弹拨乐器的训练能够充分地培养智障人在特定环境中的肢体语言,使他们的肢体语言较为准确地表达自我内心世界.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训练一般都是基于某种特定的环境,其各种表现手法和技巧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发挥的.因此,智障人在参与民族弹拨乐器演奏时,首先要对整个环境氛围做一个比较充分的了解,从内心进行感悟和领悟,然后通过头部、手部、腿部等诸多动作来表现他们对这种环境的理解,让观众和听众从其演奏效果中感悟到其中的艺术表现.

3 民族弹拨乐演奏训练对智障人思维同步能力的恢复

思维是人的大脑对于外界客观事物的一种间接性的概括反映,兼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种特征.对于智障人群而言,这两种思维方式都相对比较薄弱,其思维模式和方式往往由于摆脱不了具体事物表面现象的干扰,无法在对不同事物的相互比较中比较清晰地把握其本质属性和相互关系.民族弹拨乐器演奏训练对于促进智障人思维同步能力的恢复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通过循序渐进的民族弹拨乐器演奏训练来培养智障人群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民族弹拨乐器演奏通过音乐频率的颤动将人们带进音乐审美的活动之中,人们在听觉感知的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得到了审美的艺术享受.由于音乐的震动促使了人的思维和肉体的共同产生磁共反应.,促使大脑皮层产生兴奋感,从而大大地提高和改善了智障人群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并且极大地缓解了智障人群紧张的思想情绪,就如进入到一个超凡脱俗的审美境界.

智障人群因为先天智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其行为活动和生活能力受到某些局限而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往往也使其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针对智障人群的民族弹拨乐器教育,其很重要的一方面作用在于通过它来培养智障人群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智障学生通过对弹拨乐器的掌握,不仅学习到了知识,同时也对自身的肢体语言进行训练,给与自己一个非常强大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就能使智障人内心产生将事情做好的愿望和初衷,激起他们的内在精神支柱,激起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通过小步子程序训练的民族弹拨乐器演奏训练来促进思维同步能力的恢复

在民族弹拨乐器中进行小步子程序训练,其基本要领是把训练的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的细小步骤,按照事先预定的分解目标一步一步地进行有计划的演奏训练,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而达到预期目标.例如在进行某种乐曲的演奏训练时,可以将其分解为某几个相互之间具有递进关系的阶段,按照时间进行任务分配,最后通过整体整合获得较好的演奏效果.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中,每一位智障演奏人员都将对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任务进行由浅入深的技巧训练,对整个乐器的演奏要领进行掌握.通过层次训练,将曲目较长、难度较大的演奏分解为许多个相对较短、难度较低的模块,然后再进行系统的关联,不仅可以大大弥补其在记忆方面的缺陷,还十分有助于提高其思维同步能力,进而提高智障人群对民族弹拨乐器的演奏效果.在具体进行小步子程序训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内容:第一,对于每个小步子环节的分解和编排,都必须符合智障人群的心理和生理接受范围,符合演奏曲目的整体内容;第二,要注意针对不同的智障演奏人员,进行不同的小步子程序设置,掌握好不同层次学员的难易程度,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

3.3 通过对经典曲目的民族弹拨乐器演奏训练来促进思维同步能力的恢复

经典曲目的民族弹拨乐器演奏以美妙的音乐振动渗进智障人的封闭的思维,并且激起共鸣,使他们不光从感性上认识到自己在音乐中得到了充分表现,而且能够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抽象的认知中将自己的存在上升到理性认识.不但使自己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还在审美的艺术过程中促进了思维同步能力的恢复.

智障人群的记忆力普遍比较差,对于所学习和接触到的事物不容易全部记住,经过一段之间之后其记忆内容也会非常零碎且不准确.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对一些经典曲目的民族弹拨乐器演奏训练,来提高智障人群的整体记忆能力,加强其记忆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让更多的记忆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甚至形成一部分固化的记忆内容.这种训练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其难度也比较大,往往是建立在智障人具备了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之后,同时掌握了小步子程序训练的基本要领,能够独立演奏一定篇幅的完整曲目.通过对经典曲目的充分练习,加大学习的强度,不断地巩固其对相关曲目的记忆,并让其寻找不同曲目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区别,从而促进智障人思维同步能力的恢复.

4 结束语

智障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思维同步能力的提高也代表着社会整体素质的进步.利用民族弹拨乐器演奏训练对智障人的肢体协调能力和思维同步能力进行改善和恢复,不仅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智障人对生活的信心和乐趣,同时还能够为社会创造一定的音乐作品,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

〔1〕阿文兴.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保山师专学报,2006(01).

〔2〕郑顺女.如何实现音乐表演中的二度创造[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3〕李玫(李媺).钢琴教学中的听觉训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3).

〔4〕孟醒.将民族乐器引入音乐课堂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0(21).

〔5〕杨冕冕.《民族乐器演奏》选修课程在高校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中设置的必要性及其意义[J].大众文艺,2012(08).

〔6〕潘广宇.电子音乐中中国民族弹拨乐器的音色个性[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7〕郑红.全球背景下的民族弹拨乐传统——以古琴、琵琶、古筝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J632.3

A

1673-260X(2014)07-0077-02

绥化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R 1302009)

猜你喜欢

智障肢体人群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如何有效进行智障学生的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教学要抓好关键“三点”
肢体语言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肢体写作漫谈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