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综合性大学中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2014-03-29胡振江关立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大学能力

刘 军,胡振江,关立新

(1.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2.佳木斯大学 教务处,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1]多年来,让本科生参与科研,培养本科生科研兴趣和能力一直备受我国众多教育界人士和高等学校的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一些国内知名研究型大学开始把科研训练引入本科生教育当中,利用研究型大学所特有的教授、项目和资源优势,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然而,时至今日多数大学文科的本科教育在知识掌握与技能培养两个环节中仍然偏重一方,还是长期徘徊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而“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一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却变成了点缀.但时代的日新月异,对高等教育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具备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能力的人.实现这个要求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对其进行科学、系统的科研训练,最终形成能力.但普通综合性大学对学生,特别是中文的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际上普通综合性大学中文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参与科学研究不仅非常必要,还有着重要意义.

1 有益于巩固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

长期以来,不只是在中文学生,几乎在所有文科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本专业学的轻松,过得潇洒:上课可听可不听,笔记可记可不记;考前一周印笔记,三天五天准搞定.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们常常是考试前临时性的突击式“学习”,考前背得昏天黑地,考中记得稀里糊涂,考后忘得一干二净.而且留存在本专业学生意识中的中文学习,不过是中学时文学常识的升级加长版,学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与当今社会需求脱节,学无所用.但能力的形成及研究的基础却又是建立在对这些最基本的常识等等基础性知识的掌握上,不掌握而形成能力,无异于天方夜谭.

而如果让学生参与到科研过程当中,科研的需要,使教材上的基本与基础的知识与原理被反复提及,因而对同一作家作品的阅读、其它作家、社会背景等延伸资料的反复的查找查看,无形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得纠结郁闷的课堂知识被反反复复复习了无数遍,瞬时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被动的硬性强制记忆变成了随意的无意记忆,记忆心理负担的减轻,让知识在他们头脑中从瞬间变成了永恒.不仅如此,沉淀在大脑中的零碎材料(各种所谓的文学常识),被拿出来经常翻动,也会让学生有学有所用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课本知识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课本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克服课本知识无用的消极思想.

2 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学生上课,在课堂上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从总的方面来说还只是零散、片断、僵死的知识储备,只是知识暂时存储进了大脑这个“图书馆”.而进行科学研究时,因为在科研过程当中,经常会用到课本上的一些基础知识,会让他们有一种学有所用的感觉.另外,还能克服学生中间流行的课本知识无用的消极思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课本知识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课本基础知识的积极性.在进行科研时,一般都需要了解和学习很多课本上所没有的前沿知识.另外,为了解决一个研究课题,通常需要很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和交叉.例如,对作为中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赫哲族口述文学——伊玛堪——的研究,其表现的内容与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涉及到文学、历史、文化、宗教、经济、政治等许多角度和知识.其研究成果从文化与精神层面上来说,可以拯救濒临失传与灭亡的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使人类宝贵的非物质精神财富得以传承;从物质与经济层面上来说,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的项目开发,可以极大地提振黑龙江特色旅游的开展,使中文专业虚无飘缈的科学研究与实实在在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由于科学研究的成果落到了实处,学生在科研工作过程中学到与应用到各种知识与技能,无形中完成了一次次科研训练,形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懂得要用更开阔的思维和更广泛的知识进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他们的研究视野,学习和了解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前沿知识、先进科技.此外,这些知识通常是要靠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等自己动手苦苦思索而获得的,因此参与科研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创业意识的形成

改革开放30多年,无论是大学生们的出生、成长、学习的环境、社会环境还是成材就业的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晓红认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理智而成熟”,“变得越来越开放和多元”,“变得越来越主动和积极”,“变得越来越具有世界意识”.[2]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价值观的“混乱”或者“混战”是中国社会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过去高度统一的政治经济结构和高度同一的社会心理结构被打破,社会核心价值观迷失,青年人没了“主心骨”,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再者,改革开放使社会财富迅速增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物质丰富,兼之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造成的独生子女的现实,使大学生们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养尊处优,没有经受过父辈苦难粗粝生活的磨难,没有经历过只有经过不懈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目标的透彻骨髓的体会,于是大学的生活变得毫无目标随波逐流,没有人生规划,没有既将走向社会的敬畏与时不我待,而大学生活结束走向社会之时,恐惧、彷徨、茫然、不知所措就成为不可避免.

大学期间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特别是经过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的训练,就是让学生在大学生活的后期就开始触摸社会,将与社会的接触的毫无准备的遭遇战,变成循序渐进接触社会的,将与社会接轨的时间提前,便于学生做好步入社会的心理、技能、智力及意志品质、创业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储备.

4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的科研训练本来是高等教育题内的应有之义,然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知识传授和课堂教学为主,兼之当今高校的日益行政化,特别是现在受2005年全国大学评估后遗症的影响,大学教育向衙门式的事无巨细层层发文报文、请示汇报,向中小学教学及管理模式靠拢,文科特别是中文学科的教学和管理尤其如此,使得中文学生的科研训练一直雷声大雨点小,并未落在实处.然而中文学科的这种教学和管理模式与世界、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与错位,以至于中文科大学生就业的收入甚至比不过高职、高专毕业的文秘类学生.究其原因在于近些年来,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企业或组织对人才的要求定位为科研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员工不仅仅只是懂得一些文学和语言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要具有有创意、有点子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中文本科生的能力却相去甚远,由于大学期间并没有进行相应的思维能力与技能的训练,形成与本科学相称的能力,名与实严重不符,使得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常常形成因为出身非名校而遭用人单位白眼的尴尬.

5 有助于提高大学竞争力

据报道,“2011年,山东省本科二批一志愿投档结束后,437所文科院校、530所理科院校生源不满,几十所院校无考生问津;本科二批第二次征集志愿投档后,仍有文科43所、理科25所院校计划出现录取控制线上考生‘零投档’情况;北京市二本经过一次补录之后仍剩余469个计划,多所高校未完成高招名额,因此向二本线下20分以上的未录取考生重新征集志愿;江西省二本文理221所院校降分录取,降分幅度达20分的文史类院校有22所,其中4所省内民办高校降分超过20分.”[3]出现学校遭遇“零投档”的原因,固然有着中国人口高峰已过,适龄人口数量的下降的因素,但是,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这些公立二、三本高校没有真正认清与北大、清华等一本、重本院校在资金、师资等诸多方面的差距,盲目跟风,把办学目标定位在研究型大学,也就是把科研而不是教学当作最核心的任务,在专业设置上求全求多,一味追求综合性和科研型大学的建设,而没有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发展,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为学生找到合适的成长之路.特别是近10年来,公众的高等教育需求得到极大释放,狂热的学历文凭情结有所淡化,“90后”们不走寻常路,学生分流.这种种因素使普通综合性高校的面临枯竭着生存的巨大压力,而调整发展思路、找准自身定位,重视对中文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成功地使自己的“产品”——毕业生,升级换代,才是高校生存发展之道.

大学是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普通综合性大学更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着国家命运的兴衰.及早在大学生中进行科研创新训练与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会计网校[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l426.htm.

〔2〕周晓红.分析称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社会心态渐趋开放多元.人民论坛[EBOL].http://news.cntv.cn/china/201104 21/106986.shtm l.

〔3〕编者.三本高校频遭“零投档”民办高校将现破产潮.人民网[EBOL].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1-08-05/1206308947.shtm l.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大学能力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留白”是个大学问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纺织科学研究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