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图书馆虚拟社区建设

2014-03-29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9期
关键词:虚拟社区博客成员

高 婷

(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中心,担负着信息导航、信息素质教育等职能,近年来的数字化建设使其成为了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重要节点和信息传播的主渠道、集散地,高校师生对图书馆有较高的信任度和依赖度,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想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应该给予学生创造更好的虚拟环境,为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知识交流的虚拟空间,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学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

1 虚拟社区的相关概念

“虚拟社区”的概念最早是英国学者霍华德·莱因哥德 (Howard.Rheingold)1993年在《The Virtual Community》(虚拟社区)书中提出,并定义为:“是在网络产生的基础上,一定数量的人们针对某种问题的讨论,在网络中形成的个人关系的社区共同体.”在此之后,人们对虚拟社区展开了更深入的研究,对它的认识也更多角度,以下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对虚拟社区的理解.

约翰·哈格尔 (JohnHagel)、阿瑟·阿姆斯特朗(ArthurG.Armstrong)于1998年在《网络利益》书中定义虚拟社区为:“一个供人们围绕某种兴趣或需求集中进行交流的地方;它通过网络,以在线的方式来创造社会和商业价值.”

埃瑟·戴森在1998年《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书中这样定义虚拟社区:“在网上的世界里,一个社区意味着人们生活、工作和娱乐的一个单位.”

Hoffman&Novak(1996)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出发,认为虚拟社区是一个虚拟的,多对多的超媒体电脑中介环境,而超媒体电脑中介环境是一个动态分布的、全球化网络环境,它允许消费者及企业互动性地提供或获取超媒体信息内容,以及通过媒体进行沟通.

Hagel和Armstrong(1997)就社区内容的来源角度对虚拟社区进行定义,他们认为数据、信息、讨论内容以及情感表达等都是虚拟社区成员在讨论中产生的.

Balasubramanian(2003)等认为虚拟社区是具备四大特性的任何实体,即人的聚合体、合理的成员、虚拟空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交流过程.

Carter(2005)从社会关系角度理解虚拟社区,他认为人们在虚拟社区里与其它的社会空间一样,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保持成员之间的关系,甚至在真实的空间里见面,促成个体交流的发展.

对比上述学者对虚拟社区的理解,笔者认为可以将虚拟社区定义为:它是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建立的社交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有相同或相似爱好的成员相互交流,并在一段时间后形成相对固定的社会关系.

2 虚拟社区的特征

2.1 跨地域性

对于虚拟社区而言,它的空间概念更加广阔,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地理空间的理解,只要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建立的数字化空间都属于虚拟社区的空间.在虚拟社区中成员之间的联系依靠数字化信息,改变了人们以往由于地域的限制而造成的交流互动的不便,使社区成员可以自由选择时间以及上网的地点进入社区参与感兴趣的讨论话题.不同肤色、国籍、地区的人们,按照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目的、需要,汇集于不同的虚拟空间里,自觉自愿地组成一个个不同的社区关系群体,他们不但可以交换信息、沟通交流,也能从中获取“群体认可”与“归属感”.

2.2 自主能动性

虚拟社区的建立和管理基本通过社区成员的自发行为来开展.社区成员是基于相同或类似的兴趣与目标加入虚拟社区的,他们的行为是自发的、主动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的、被动的.社区居民既是社区的受益者,也是社区的建设者,人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在主动地提供信息,丰富着社区的资源,共享着自己的经验和感悟.社区成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目的,自主地选择参与探讨的主题;自主地选择资源支持、目标导向;自己决定作品呈现的形式等.社区成员的自主能动性还表现在设计社区的主题,丰富社区的资源,共同制定、维护社区的规则并自愿地遵守规则,履行相应的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等.虚拟社区为人们提供的自由选择空间,其目的不仅有助于成员了解自己该做什么,还有利于培养成员的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意识,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寻找并发现自己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深入认识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长处,主动思考.同时,通过在社区里的频繁交流和合作,虚拟社区促进了人们的民主、相互尊重以及集体意识的产生,并帮助成员努力实现自己的想法的同时,协助用户针对不同情况,深入了解和认识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2.3 社会互动性

虚拟社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在相互交流过程中的互动性.大家可以针对某一具体事物、社区的共享资源或者是某一文章进行评价,社区成员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情,还可以和别的用户交流看法,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感,比如宣称“文明上网,登陆发帖”的网易新闻,在每一篇文章的后面都设置了用户评论的功能,文章成为了人们交流的契机,大家踊跃表述自己看待问题的观点和态度,从而拓宽了成员的眼界,获得更多元的思考角度.同时,虚拟社区的成员可以通过爱好将用户区分为不同的圈子,营造一种独特的文化交流氛围,进而利于成员彼此的了解以及大家对共同爱好的深入认识.

3 虚拟社区建设的支持技术

为了便于成员自由交流、互动、讨论和协作,共享彼此的观点、思想、资源、知识、学习经验和集体智慧.Web2.0环境下具有代表性的虚拟社区的构成有如 Blog、Wiki、Rss、IM、Tag、社会网络、Widgets等等,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用途,在信息共享、互动交流、协作创作、信息搜索以及虚拟咨询等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为构建虚拟社区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途径.笔者对这几种核心技术和工具的应用及功能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3.1 Blog

Blog发源于 1991年,Blog(博客)也是由“computerlog file”而得来,由 1997年Jorn Barger改名为“weblog”,此外,在 1999年Peter Merholz简称“weblog”.它最早普遍用于电子商务和新闻方面.从2002年开始,国外越来越多的文献记录了博客对教育和学习的影响.他们将博客的类型分为三种:microjournal博客、笔记本博客和过滤器博客.但也有学者认为博客属于混合型.“博客”这个中文名字是博客中国的王俊秀提出的,博客是一种特别的网络个人出版形式,内容按时间序列排列,并且不断更新,是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充分利用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的特点,精选并链接全球互联网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知识与资源;也可以将个人工作过程、生活故事、思想历程等及时记录和发布;更可以以文会友,进行深度交流沟通.将blog作为虚拟社区,blog作者可以发表文章或图片来记录自己或他人的生活或学习的经验或感受,blog中还提供评价的功能,便于文章作者同他人交流,提高.

3.2 RSS

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技术是由网景公司于上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它是一种用来分发和汇集网页内容的XML格式.RSS搭建了信息迅速传播的一个技术平台,用户只要在一个RSS阅读器中订阅所需要的内容比如blog、新闻等,这些内容就会自动出现在用户的阅读器里,一旦有了更新,RSS阅读器就会自动通知.RSS可以为虚拟社区成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社区成员可以及时地获得所关注信息的最新进展情况.

3.3 Wiki

Wiki一词源于夏威夷语“Wee Kee Wee Kee”,意思是“快点快点”,现被译为“维基”或“维客”.由于对其操作简便,使得用户在不熟悉HTML语言的前提下也可以顺利进行写作,探讨.将Wiki作为虚拟社区,其可以为虚拟社区成员提供多人协作的文本协作系统,对于某一主题文章,成员都可以对该片文章不断地修改,增进成员之间的交流,拓宽成员的知识面.

3.4 Tag

Tag没有一个统一的中文名称.有的称之为“分类”,也有的称之为“开放分类”或“大众分类”,还有的称之为“标签”.Del.icio.us是最早支持Tag的社会性网络服务的先行者之一,它把Tag定义为:Tag是有表征含义的关键词(One-word Descriptors),它用于标注个人喜欢的电子资源,如网页、博客、音乐等等.Tag可以更好地显示和突出搜寻的重点关键词或者词条,以便更好地索引和指导用户浏览和索引.Tag的意义不仅在于分类,更在于它可以体现出用户各人的思想、生活和感情,它也是信息与信息间相关性的体现.一件事物,它有不同的属性,一个属性,它能被标注在不同事物上,这让我们有能力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Tag利于虚拟社区成员查询到相关方面的资料,减少资源搜索的时间,提高效率,并有利于社区成员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

3.5 BBS

BBS的英文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为中文就是“电子公告板”.早期的BBS与一般街头和校园内的公告板性质相同,只不过是通过电脑来传播或获得消息而已.一直到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之后,有些人尝试将苹果计算机上的BBS转移到个人计算机上,BBS才开始渐渐普及开来,成为了用户发表观点的论坛,人们可以可以积极而及时地参与讨论,在了解他人观点意见的同时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BBS虚拟社区里,成员的互动很频繁,畅所预言,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情感发泄和交流的平台.

4 高校图书馆建设虚拟社区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虚拟社区为用户提供了更开放、互动和及时的服务.用户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爱好、目的、需要,汇集于不同的主题,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大家沟通交流,交换信息.社区里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分享这个群体的智慧和资源,也可以为了同一目标,进行共同的努力,相互帮助,集思广益,多角度地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获取认同感和归属感.虚拟社区所起到的这些作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4.1 可适应大学生网络使用率高的特点

我们从《09年中国大学生消费群体研究报告》了解到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互联网是覆盖大学生的第一媒体,网上聊天交友是第一位,在线收听,下载观看,下载的互动行为是第二位,然后才是E-mail.也就是说互联网的应用,社交等等通过互联网浏览、视听的领域已经是大学生核心的互联网行为.有54.1%的大学生经常玩网络游戏,每周平均时长在7小时左右,同时有23.9%的大学生有网络购物的行为.”另外,2009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有这样一些数据值得我们关注,报告有一部分内容是对“重点人群网络应用行为的调查”,其中,大学生使用的互联网应用数是最多,大学生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也居于第二.从以上报告的数据,我们不难知道,在这个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在校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很大部分时间在网上,他们在网络中交流和获取知识,虚拟世界成为了他们一个很重要的交流的场所.

4.2 可促进大学生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中心的图书馆担负着信息导航、信息素质教育等职能,近年来的数字化建设使其成为了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重要节点和信息传播的主渠道、集散地,高校师生对图书馆有较高的信任度和依赖度,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想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应该给予学生创造更好的虚拟环境,为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知识交流的虚拟空间,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学会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同时,图书馆虚拟社区的建立也有利于图书馆的发展,在社区里可以添加参考咨询、数据库查询、资源导航、学科馆员等在线服务,通过读者在BBS里的留言以及他们的blog内容来了解他们的需求以及他们对图书馆服务的评价,从而缩短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4.3 有利于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

虚拟社区可以为成员提供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里人人都是平等的,用户可以在虚拟社区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等不同形式进行交流,增强了社区成员间的互动性,并且成员都是按照相同的兴趣组成的主题讨论区,成员间都有共同的话题,这样就容易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有利于提高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此外,虚拟社区的交流机制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融,用户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拓宽视野,他们可以在社区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成员间互助的热情用“一呼百应”来形容也不为过.在2009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关于“重点群体中互联网应用普及率”的调查提到:大学生是各重点群体中最为活跃的一个,在测量的18种应用中,除了网络炒股之外,其他的应用全部高于总体普及率.时间上的闲暇、年轻人的好奇与好动的心理,以及互联网的无限可能是他们乐此不疲的重要动力.在网络社区这个调查表中反映出博客、论坛是大学生极为活跃的领域,博客在大学生用户中的普及率为81.4%,半年更新率达到80.3%,大学生中有55.5%的人常在论坛或BBS上留言,26%的大学生常上交友网站,参与网上教育的比例为25.6%.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虚拟社区这个网络功能的使用非常普遍,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学习的一部分.

〔1〕李广艳.教育虚拟社区归属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6.

〔2〕高量.基于网络的三维虚拟空间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8.2.

〔3〕徐佳.基于价值分析的虚拟品牌社区及其成员成长过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5.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37-38.

〔5〕孙翌,李海燕.Lib2.0在网站系统的实践和应用[J].图书馆杂志,2009,28(4):34-35.

〔6〕张翠玉.BBS与校园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2009(14):571.

〔7〕张凌,张于涛.基于 Blog学习的动机分析[J].情报杂志,2009,28(9):112.

〔8〕杨乐,赵政文.Internet下的个性化RSS新闻订阅系统[J].微处理机,2009(4):46-47.

〔9〕闫文杰,张瑞智,霍鹏,曹永景.wiki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教研究,2009(1):57.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博客成员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基于KANO模型问答型虚拟社区用户需求的分类研究
博客天下
基于CitespaceⅢ的国内外虚拟社区可视化研究
基于虚拟社区的定向出版模式
博客相册
博客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