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文学性材料的应用刍议

2014-03-29刘立振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文学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

刘立振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文学性材料的应用刍议

刘立振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 漳州 363000)

为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把握近代中国的发展规律,国家决定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但目前的教学情况存在诸多问题,以致教学的实效性不强.为此鉴于中国“文史不分”的传统,把文学性材料引入《纲要》课的教学实践中是值得重视的渠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学性材料;以文济史

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期全面发展,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要求在大学生中普遍“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同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1](p203、204)200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根据这一意见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作出了重大改革,比如增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以“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①”[1](p215),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让学生做到理解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2](p16).

由此可见,包括《纲要》课在内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认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受到高度重视;而课堂教学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样,课堂教学的效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1](p204),显得越发重要.所以,还要求“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优化教学手段”[2](p18),以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1](p216),进而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p203).

近年来《纲要》课的教学取得了诸多效果,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弘扬了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3],把握近代历史发展规律,增强了对国情的认识,使他们理解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抗争、艰苦探索的历程,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环境等[4](p24).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弱点,如填鸭式和机械灌输式教学、教学情趣缺乏、手段僵化、方法单一、理论脱离实践[4](p3、43)[5],以致教学的实效性不强[1](p203).

此外,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即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压力和挑战[1](p202),加之生活在和平时代的大学生远离了革命战争年代等因素,也是《纲要》课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以突破目前存在的困境,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而把文学性材料恰当地引入《纲要》课的教学实践中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渠道.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史不分”“文史一体”的传统,如《左传》《国语》《史记》等既是严肃的史学名著,又包含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至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明确指出“六经皆史”的说法,近代著名史家陈寅恪“文史互证”的做法把文史之间的关系推到了新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后来的美籍华裔学者唐德刚更是认为“不只六经,其实诸子百家皆史……甚至小说如《封神榜》《西游记》《镜花缘》《金瓶梅》皆有其历史价值”,还总结出“六经皆史”“诸史皆文”“文史不分”“史以文传”的十六字真言来涵盖文学与历史的关系[6](p25).

再者,实际考察看来,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或历史形势的叙述方法主要有两种:一为史学,一为文学.当然,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建基于严肃的史学著作上,但文学类方式在叙述历史时也以其生动、鲜活和深刻而具有特殊魅力,如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和叙述,迄今为止已经有了大量的史学专著②,而法国作家雨果的《九三年》③对理解这一段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如,在中国对义和团运动的研究也是专著数十,论文数百,但冯骥才的《神鞭》对于认识义和团运动朴素的反侵略抗争提供了同样重要的参考,等等.

对文学和历史关系的这些观点,是本文思考“以文济史”的出发点,也为笔者将文学类材料引入《纲要》课的课堂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文学性材料,广义上来看,主要包括各类文学形式、音乐、美术、影视、民歌民谣等,它有着不同于史学的自身特点,也有着在叙述历史时的特殊魅力,因此在《纲要》课中引入文学类材料要明确其作用、地位与选取标准.

第一是文学类材料在《纲要》课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文学类材料在这里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补充”,是“济”,不是代替,主要是对历史背景和形势的分析,以增强《纲要》课的生动性、立体感,帮助学生在情感上进入这一历史场景,使其做到“同情之了解”.

第二,文学类材料在《纲要》课教学中应用的选取标准.文学类材料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如何在教学中选取恰当的材料值得重视的问题.通过近些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标准作为参考:

一是文学类材料的经典性或典型性,即“久”,要有长久的流传,如冯骥才《神鞭》、李敖《北京法源寺》、雨果《给巴特勒的信》、鲁迅《阿Q正传》等.

二是其普及性或大众性,即“广”,要受到广泛的关注,如闻一多组诗的《七子之歌》、歌曲《十送红军》、《松花江上》和《南泥湾》、毛泽东诗词等.

三是其新颖性或应时性,即“新”,主要是最近几年发表的文学作品或热播的影视剧,如2007年热播的《恰同学少年》、2013年热播的《寻路》、2005年拍摄的《太行山上》等.

四是其准确性或严肃性,即“准”,要有艺术的真实性和逻辑性,而不是完全无根据的虚构或戏说之类的,如电影《我的1919》、《火烧圆明园》;矛盾的《林家铺子》《子夜》;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等.

五是其革命性或主旋律性,即“正”,立场鲜明,有正确的历史观,如电影《东京审判》《地雷战》《西安事变》《巍巍昆仑》等.

当然这些标准只是笼统而言的,也可以互有交叉、互相重叠的,有些文学类材料就兼具有一个或几个特点,如反映毛泽东早年读书与探索革命真理的《恰同学少年》就是兼有新颖性、准确性和革命性的.

通过近些年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笔者把文学类材料引入《纲要》课程中,其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在2012到2013学年第二学期所教过的411名学生中(有效问卷369份),对这一做法认可的占96.5%.具体来说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首先是对《纲要》这门政治课的效果.学生反映把文学类材料引入《纲要》课程中增强了政治课的可接受性,加深了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对近代中国人民在内忧外患中的抗争和艰苦探索,寻找正确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

再者是通过课堂上推荐的文学类材料,又促进学生进一步阅读,扩大了视野,加深对文学和历史关系的了解,为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完善作出了贡献,还可以和公选课中的通识教育的课程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关怀.

注 释:

①2013年修订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根据胡锦涛2011年的“七一讲话”,加上了“选择了改革开放”(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第2页),成为“四大选择”.

②如(法)勒费弗尔的《法国大革命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英)阿克顿的 《法国大革命讲稿》,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等.

③雨果在写作《九三年》这一小说时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2005.

〔3〕李松林,王秀刚.简论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6).

〔4〕汪荣有,周利生.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教学研究[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5〕郭松江,阎占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路径探析 [J].思想教育研究,2012(3).

〔6〕唐德刚.史学与红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G642

A

1673-260X(2014)04-0221-02

闽南师范大学教改项目(JG20122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文学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重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小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文学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