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语料库、短语学的有益联姻——《使用语料库方法研究评价:短语学与评价性语言》评介

2014-03-29刘兴兵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评价性情态型式

刘兴兵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400031)

Hunston,S.2011.Corpus Approaches to Evaluation:Phraseology and Evaluative Language.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x+199pp.ISBN-13:978041592025

1.引言

“目前,评价已经成为语言分析的对象。语言学家从词汇、语法和语篇等不同层面对评价进行了研究。”(王天华2008:3)对于评价性语言的研究主要有八大流派(没有包含哲学评价论):一是Labov等对评价作为叙事结构的一个部分的研究,二是Chafe等对言据性(Evidentiality)的讨论,三是Halliday对情态的详细分类,四是Hunston对评价的三个功能状态、价值、关联/重要性(Status,Value &Relevance/Importance),特别是状态功能的探讨,五是Biber等、Hyland等对立场(Stance)的研究,六是Hyland等对元话语(Metadiscourse)的研究,七是Martin等提出的评估理论(Appraisal Theory),八是计算语言学领域的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或观点挖掘(Opinion Mining)(如 Whitelawet al.2005)。但是,“评价仍然是语言学内一处大半未能开发的领域”(Bednarek 2006:4)。

苏珊·休斯顿(Susan Hunston)的新著《使用语料库方法研究评价》正是这样一部矢志开发评价语言研究新领域的佳作。休斯顿教授是伯明翰大学的英语教授,主要贡献在于语料库语言学、型式语法(pattern grammar)和评价性语言三个方面。本书部分章节是休斯顿教授在这三个方面研究的延续,但全书的主要目的是试图实现语言评价、语料库、短语学的完美联姻,探索研究评价语言的新方法、新领域,得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结论;当然也存在少许不足。

2.章节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九章。

第一章首先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本书的任务,即采用研究短语学的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去研究评价性语言,然后界定了书本的三个核心术语:评价性语言、短语学和语料库语言学。

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对部分采用非语料库方法、基于文本分析的评价性语言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第二章主要讨论了这些不同流派在语言评价方面的共识,并对各个流派进行简要综述。第三章集中介绍了休斯顿本人提出的评价性语言的一个功能——评价认知状态(Epistemic Status),列举了实现状态功能的语言资源,对状态做了分类,并讨论了言语归属(Attribution)对状态的影响,以及状态与Engagement(介入)和情态(Modality)的关系,为第六章对认知状态名词的研究做了铺垫。

与第二、三章相区别,第四章是对基于语料库或采用计算机技术的评价性语言研究的综述。这些研究分为三类:一是采用语料库对比不同类别文本之间立场资源的分布;二是使用计算机技术自动识别各类文本中表达观点的语言,以实现对产品正、反面评价,或对争议正、反方观点的量化;三是通过观察语料库检索行(concordance lines)发掘短语(phraseology)所具有的评价意义。

第五章主要在语料库中考察了除情态动词之外的表达情态意义的短语(Phraseology),即类情态短语(Modal-like Expressions),发现情态意义除了可以由传统情态动词表达外,还可以用大量的语法上千变化的类情态短语表达;有些词形(即word form,包括 base form,-ed form,-ing form,-s form)、有些动词比其他词形、其他动词更常与情态意义同现。

第六章考察了语料库中评价认知状态的名词及其短语学意义上的上下文语境,目的是找到人们表达认知状态的通常做法。

第七章探讨构建评价的局部语法的可能性,目的是回答这一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利用语法型式来识别和量化评价意义?

第八章基于语料库考察了一些能够支持和加强评价意义的短语,发现它们能够提高评价意义的强度、密度(或浸润度)。

第九章对全书进行了总结,说明本书对未来研究的启示和应用。

3.主要创新与贡献

本书的创新和贡献集中于第五至八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关语言评价的理论,二是研究评价性语言的方法。

3.1 语言评价理论上的贡献

在语言评价理论上,本书的主要贡献是:(1)继续论证了情态意义的短语学特性;(2)发展了类情态短语的概念,对其进行了定义,证明了其普遍性,以及功能和形式的多样性。

3.1.1 情态意义的短语特性

在 Hunston(2000,2007)的基础上,本书继续论证了情态意义的短语学特性:情态意义在很多情况下是落在短语上,而不是短语中的单个词(如情态动词)上面;情态意义很大程度上是整体性的,是不可分解的。如表达情态意义的相对固定的短语“I must say/admit”,不能换成“You must say”,“I must not say”或“I may admit”。另外,“You must be careful”总表示小心很重要或是必须小心的意思,而“You must be mad”总表示发疯,这是逻辑演绎得来的结论,这一区别也表明表示情态意义的是整个短语,非是其中的单个词。

3.1.2 类情态短语

在此基础上,第五章发展了 Hunston(2008:272)提出的类情态短语的概念,对其进行了定义,论述了研究的重要性,证明了其普遍性、多样性。

类情态短语是传统情态助词以外的表达情态意义的短语。它一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是因为它不能归于某一类语法范畴,除了通过观察语料库检索行的上下文外很难发现;而且,类情态短语通常是作为一个整体、间接地暗示情态意义。

作者认为,识别类情态短语以及与其高频共现的词语,是情感或评价性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类情态短语研究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首先,它是英语中情态意义诸多表达方法的一种,证明了情态意义在英语话语中无处不在,而并不仅仅局限于情态助动词的频率。其次,类情态短语为短语在英语运作中的重要性提供了新的证据。再次,类情态短语并不仅仅是情态动词的一个替代品,它能够构建更复杂的听、说者间的互动,表达其他类型的评价意义,引发视点间的潜在冲突。如类情态短语for fear of预设了未来行为或事件的可能性,这一情态意义也可以用might来表示,但很明显,除可能性之外,for fear of中的fear还表达了对将来行为或事件的消极评价,且暗示了视点的存在,即谁在对可能性做出判断,有些情况是说、写者的视角,有些情况是话语中人物的视角。

类情态短语无处不在,有些从字面上能够看出其情态意义,有些需要从上下文理解。类情态短语经常以不定式标记to或介词(如of,in)结尾,其形式多种多样。其语法型式也是各式各样。类情态短语表达的情态意义也各有不同,如困难程度、能力、必要性、目的、可能性、重要性等等(同上:75)。

第五章的另外一个发现是,有些动词或序列(sequence)如动词原形+whether等wh-word等,是情态意义的强大吸引者,强烈吸引传统情态助词和类情态短语与其同现。

3.2 研究方法上的贡献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的主要贡献是将语料库、短语学的方法结合起来,采用研究短语学的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研究评价性语言。另外两个有益的尝试是:从型式语法的角度考察评价性词汇、使用语义序列描述状态名词的上下文。

3.2.1 短语学方法

“从广义上讲,短语学描述的是词语或词语组合更常出现于某些上下文语境、而不是其它语境的倾向。”(Hunston 2008:5)短语学方法通常与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结合使用。本书使用的最基本方法是在语料库中搜索词语或词语序列所处的检索行,观察它们所处的上下文语境,有时还按需要进行量化。采用此方法,作者发现了类情态短语,并论证了类情态短语的短语特性。还考察了一些认知状态的名词及其上下文语境,发现了一些能够支持和加强评价意义的短语。

3.2.2 型式语法方法

一个词的型式(pattern)是指所有经常与之同现并构成其意义的词和结构(Hunston &Francis 2000:37)。如识别词的型式同样需要观察词所处的检索行。作者在观察评价性形容词的检索行时,发现评价意义不仅存在于评价性形容词,还存在于其所处的型式,词的语法型式能够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种类的评价意义。证据是,随着语法型式的改变,同一个词表达的评价意义的类型也可能改变或混沌不清,如unimaginative通常修饰名词或动名词,一般表示鉴赏(Appreciation)的评价意义,但当它出现在评判(Judgment)意义通常出现的型式(it be-link ADJ ofn to-inf)中时,就引出了难以区分的情况:这里的unimaginative到底是表示鉴赏还是评判呢?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3.2.3 语义序列

一个语义序列一般围绕一个核心词或短语,在其不同实例间,核心词或短语之外的部分在形式上可能较大差别,但在意义上却存在一致性(Hunston 2008:271-272)。例如:第六章在描述状态名词(如fact)所处的短语时,发现了the fact that的七个抽象的语义序列。这七个语义序列又可再分为三大相互重叠的“主题”(motif):原因(cause)、取向(orientation)和人类反应(human reaction)。

4.结语

不可避免地,本书也存在一些瑕疵,如:(1)各个主要章节基本是自成体系,相互之间逻辑联系不大紧密;(2)在梳理主要语言评价研究的流派时,忽略了Labov等对评价作为叙事结构的一个部分的研究;(3)还有一些小的笔误,如第83页在括号内对appears,disappears作注时,说它们分别是词条(lemma)AGREE,DISGREE 的-s形式,但很明显,二者的词条分别应该是APPEAR和DISAPPEAR。

关于评价理论,本书的主要贡献在于论证了情态意义的短语学特性,发展了作者本人提出的类情态短语的概念,证明了其普遍性,以及功能和形式的多样性,开拓了评价性语言和情态范畴的新领域。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短语学方法和从型式语法的角度对评价性语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一部试图实现语言评价、语料库、短语学之间完美联姻的一次有益尝试,值得我们在方法论上进行学习、借用,在语言评价理论上继续发展、开拓。

Bednarek, M.2006.Evaluation in Media Discourse:Analysis of a Newspaper Corpus [M].London & New York:Continuum.

Hunston,S.2000.Phraseology and the modal verb[A].In C.Heffer & H.Sauntson(eds.).Words in Context:A Tribute to John Sinclair on his Retirement [C].Birmingham.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Hunston,S.2007.Using a corpus to investigate stance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A].In R.Englebretson(ed.).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 [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7-48.

Hunston,S.2008.Starting with the small word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 13(3):271-295.

Hunston,S.& G.Francis.2000.Pattern Grammar:A Corpus-Driven Approach to the Lexical Grammar of English [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Whitelaw,C.,Garg,N.& Argamon,S.2005.Using appraisal taxonomies for sentiment analysis [R].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omputational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Conference [M/CD].University of Sydney,Australia.

王天华.2008.评价研究的新视角:《媒体语篇中的评价:基于报纸语料库的分析》评介[J].山东外语教学(1):3-6.

猜你喜欢

评价性情态型式
幕墙型式对高层建筑室内自然通风影响的模拟
现代中小河流常用有坝壅水建筑物型式探讨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军持的型式分析与年代分期
不同动力型式的巡飞弹总体参数对比分析
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性语言的艺术性
学术语篇的评价性分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评价性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