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构建探索

2014-03-29余祥越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商务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余祥越

(湖州师范学院,湖州,313000)

1.引言

课程体系的构成取决于一个专业所设置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其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地说,按照教学大纲开设的教学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课程体系。余祥越(2011:27)论及高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时,这样描述:“商务英语的学科特色随着2007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商务英语学科具有交叉性、复合性的特点,既不同于商学院的商科专业,也不能混同于传统英语专业”。值得肯定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牵头起草了《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这对蓬勃发展的新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然而,兼顾语言技能与商务知识的平衡以及复合型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集中体现在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该《教学要求》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相比,后者是由官方批准的且经过若干年施行的权威教学文件。因而,新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难度和可变性随之增加。课程设置的结构必然会对该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合理性造成影响。如何使课程设置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科学性,使课程形成体系,提高课程的效益,使课程体系结构更趋于科学、合理,等等,这些亟待进行研究。

2.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研究现状

2.1 国外课程与教学研究现状

商务英语的出现和普及符合英语语言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语言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必然趋势。商务英语在英语国家经历了从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到BE(Business English)的发展过程,作为ESP(专门用途英语)学科中的一个强势分支,其学科地位和专业特色日臻突出,发展趋于成熟。在英美等英语国家的大学,语言本身占有优势,据调查(窦卫霖2005),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主要是,“经、管、法”类课程,开设比例较高的有: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律等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细分程度高是其重要特征。非英语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则是“商务+英语”二者兼顾。“商学院和大学商科普遍开设的课程就是商务英语,与其相关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课程也在一些院校开设”(宋娜娜2012:45)。对经济类和管理类课程给予重视且课程细分程度也较高是各个大学都表现出的特征,“商务英语课程的开设主要以经贸类基础课程的形式出现,比如,开设频率较高的是营销学、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窦卫霖2005:90)。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语言学者及教学实践者对商务英语教学和实践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例如,Dudley-Evans和St John(1998)就商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Donna(2000)对商务英语教学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Kennedy等人(1993)对商务英语的语篇特征和语域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作为英语语言的重要功能变体之一,国际商务英语正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伴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其应用性和普及性显得尤为突出。Ellis和Johnson(2002:205)指出:“教授商务英语的语言学校仅英国就有100多所,在美国洛杉矶,为接听每天来自商界各层次职员和文字处理专业人员有关商务英语方面的问询电话,专门开通商务英语热线电话服务”。

总体而言,国外学界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都给予了很多重视,尤其注重学生的知识面和实际能力,特别是专业知识基础和能力的拓展与培养。值得借鉴的是,国外学者对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更多地是“以生为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学生活动三方面得到集中体现。

同时,英美等英语国家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中,每一门课的课时分配都不是很多,课程内容难度适中,学生易于接受;而非英语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对商务特色的课程在“经、管、法”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性方面略显欠缺,如“法”类课程未涉及。

2.2 国内课程与教学研究现状

对于英语专业顺应时代要求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各高校作过积极改革和探索,主要基于1998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发布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和2000年4月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这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英语专业越办越多,势必造成就业难。2012年常俊跃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内容教学法理论指导下英语专业整体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研究”①,可见传统英语专业改革的紧迫性已引起国家权威部门的关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麦可思研究院2012:22)显示,英语专业成为2012届本科就业10个红牌警告专业之一。

2007年,教育部顺应时势,批准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这标志着商务英语在国家高等教育专业序列中取得了应有的学科地位,其背景是在我国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宋娜娜2012:46)。但在国家教育部2012年9月印发的“新目录”②中,该专业所属学科门类及专业类仍然为文学(一级学科)下的外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林添湖(2005,2012)不仅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视角论证商务英语的学科属性,还从哲学、逻辑学的角度讨论该学科的“学科交叉性”(interdisciplinarity)。在谈到我国高校商务英语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问题时,林添湖(2010:15)认为:“展望未来的发展,商务英语学科应做到规模适中、定位科学、质量提升、发展平稳,在理论、制度和文化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具有社会、法律、创新和创业意识,具备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才能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柳青军、李娟(2006)从非专业角度(即把商务英语作为传统英语专业方向)研究过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问题。宋娜娜(2012)从大学英语课程的拓展和延伸视角探讨了高校商务英语课程建设。2009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牵头起草了《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非官方教学大纲)。陈建平(2010)针对新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即该专业是强调“英语本色”还是“商务特色”。

总体看来,截至目前,国内学界对新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所作的研究和探索顺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语境中该专业蓬勃发展的局势,对我们思考和探索其课程与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然而,也需要指出,《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虽然强调了英语语言基本功,但关涉语言能力最重要的基础听、说、读、写、译课程的设置却有所淡化。课程设置原则的内容及特点欠鲜明,尚不能说已构成体系。对如何构建教学模式,更是没有进行具体描述。

3.新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构建

截至2013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置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高校,全国共有146所。2012年9月,国家教育部同时印发了“新规定”③,对于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顺应市场需要的专业,采取各院(校)评审、推荐,各省审核上报,经教育部备案的方式同意设置。商务英语作为新兴本科专业,每年的递增速度很快,专业布局几乎覆盖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校,发展势头令人欣喜。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对新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进行研究有助于推进商务英语学科发展,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此类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对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现状的梳理和评述,我们不仅明确了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学科的语言学属性,即其归属是语言学下应用语言学的分支,而且更使我们领悟到决定这门学科生命力所在的“学科交叉性”特征。鉴于此,作为新兴本科专业,我们应该基于现代语言学理论、课程理论、外语教学理论及“学科交叉”视角,探索其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构建,使之具有专业性、系统性、交叉性和科学性特色,既不失“英语本色”又具有“商务特色”。

3.1 课程体系构建

3.1.1 兼具“英语本色”和“商务特色”的“四个课程模块”体现商务英语专业特色

新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内容的交叉性和复合性、涉及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兼具“英语本色”和“商务特色”,即遵循以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指导新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同时,注重反映该专业“商务特色”的“学科交叉性”特征。因此,探索以保持“英语本色”的课程,如(1)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即基础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基础英语写作、中外翻译理论、高级英语、语言学概论等);(2)人文素养课程(即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欧美文化入门等)和具有“商务特色”的课程;(3)商务英语知识与技能课程(即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阅读、商科经典选读、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口笔译、高级商务英语、跨文化商务交际、商务交际实践等);(4)融合“经、管、法”等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广域课程(即商学导论、国际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管理学、国际贸易组织法、国际商法等)组成“四个课程模块”,实现“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四个课程模块”构成“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彼此交叉,相互融合。集中彰显“英语语言能力+商务知识+综合技能+人文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理念,充分体现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应用型特色。

3.1.2 “英语本色”+“商务特色”课程理念凸显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特色

《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定义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专门的国际商务知识与技能、宽阔的国际视野,了解国际商务发展趋势,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和国际商法等相关学科基本知识,在国际环境中能熟练使用英语从事经贸、管理、旅游、金融等商务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陈准民、王立非2009:6)。该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英语”与“商务”。然而,在实际课程设置中,如果只是将涉及“英语”与“商务”的几门学科简单相加,那么课程理念将更表现为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偏颇。作为两个不同的知识、能力范畴,立足商务英语学科的逻辑起点——“学科交叉性”(林添湖2012:48),“英语”与“商务”二者之间的关系显然不应也不只是简单的复合和叠加。在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框架内,课程不仅要形成体系,而且课程体系的科学化、系统化、时代化尤为重要,因为课程体系构建是否科学、系统和与时俱进直接关乎该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因而,要很好地凸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特色,只有本着“英语本色”+“商务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理念来实现。

3.1.3 “走出去”+“请进来”的课程开发彰显国际化特色

探索“走出去”、“请进来”的课程开发路子,应该有目的和针对性地走出去,到英美国家商务英语专业办得好的大学实地考查和观摩学习,借鉴其课程设置经验,尝试将自己学校的部分课程和英美大学课程对接;引进英美优秀教材到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重视对国外课程案例的援引(如英国《体验商务英语》和《剑桥商务英语》经典案例、美国《商务通英语》经典案例)、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商务交际意识在各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和贯穿,等等。应使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密切接轨,极力迎合并彰显国际化特色。

3.2 教学模式构建

3.2.1 “四个课程模块”教学策略的设计与选择

为确保新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英语本色”和“商务特色”,在该专业“四个课程模块”的指导性教学计划中,处理好“英语语言能力、商务知识、综合技能和人文素养”之间的比例协调关系,我们做了这样的课程教学设计:(1)设置4年的专业课总学时(不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二外)最少不低于1816学时;(2)科学合理分配由“四个课程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开课时数及其所占百分比,具体为: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912学时(占50.2%)、商务英语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386学时(占21.3%)、融合“经、管、法”等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广域课程模块416学时(占22.9%)、人文素养课程模块102学时(占5.6%);(3)开设若干门选修课程(如金融英语、电子商务、报关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文化、国际商务礼仪等),使其有机融入到“商务知识与技能”课程模块,供实际教学中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作为动态参考和灵活机动的选择。

3.2.2 以学生为认知和发展主体,课堂教学自主高效

在Gardner和Miller(2002)的“自主学习理论”指导下,从学习者“需求分析”(learners needs analysis)出发,以学生为认知和发展主体,在强化英语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现代国际商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和能动性;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根本宗旨,博采众长,走“继承+借鉴+创新”之路,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四大方面:(1)体验学习(课程的教学设计以课堂“体验”为主,创设基于商务活动的教学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研究如何带动学生“有效参与”,实现有效学习、高效学习);(2)课堂展示(探究“四个课程模块”中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激励教学、任务型教学、互动教学、合作教学等;广泛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如网络在线教学、音像教学、图片展示、情景模拟、虚拟公司等,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商务世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果);(3)训练考核(研究当堂训练的科学设计,探讨如何提高考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改革和完善对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4)反思小结(进行自我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研究有效评价的基本原则、科学标准、策略方法)。

3.2.3 课内外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以“确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自主构建(通过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的创设,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以及自主学习方式和能力,使学习者的认知思维活动实现主动建构)——展示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式的合作学习,实现互助解惑)——拓展延伸(拓展思维和表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知识正向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归纳评价(让学生借鉴他人的思维方式,形成个人的独到见解;通过师生间、同学间的质疑辩答,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表达能力;评价他人,使学生发现自身潜能和性向)”为基本思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有机联系起来,以“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 theory)为指导,探索切合新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实际的新型动态教学模式。把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依据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不断更新的特点,设计一个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兼顾科学发展和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动态教学模式发生模型。在此基础上,适时强化第二课堂教学、专业课程实践、社会实践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外活动、独立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钻研问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

4.结语

本研究对新兴商务英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构建做了理论上的补充。研究以兼具“英语本色”和“商务特色”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构建为突破口,探索切合中国外语学习者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如,将商务英语与教育相结合,将课程与教学相结合,将“自主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互动教学观”作为总体理念,等等,从而更好地实现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时势,满足我国高等院校日益增涨的商务英语教学之需,有助于增强毕业生的择业能力和竞争能力,也符合“十二五”产业转型升级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尤其是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商务英语本科人才的要求,能够为全国开办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院校提供有价值和可借鉴的参考。

附注

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布[2012年05月21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文件的通知(教高[2012]9号)[2012年9月14日]。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文件的通知(教高[2012]9号)[2012年9月14日]。

Dudley-Evans,T.&M.J.St John.1998.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Donna,S.2000.Teach Business Englis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lis,M.&C.Johnson.2002.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lis,M.1994.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An Introduction to Business English for Language Teachers,Trainers,and Course Organizer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ardner,D.&L.Miller.2002.Establishing Self-Access:From Theory to Practic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Kennedy,J.C.,J.Dudes &M.Hewings.1993.Research on English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in Business[M].Birmingham: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Press.

蔡伟良.2009.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重读《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有感[J].外语届(6):30-35.

陈准民、王立非.2009.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4):4-11.

陈建平.2010.新设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几个问题探讨——强调“英语本色”还是“商务特色”[J].中国大学教学(6):45-48.

窦卫霖.2005.对大学本科商务英语课程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6):90-9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柳青军、李娟.2006.商务英语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6):75-77.

林添湖.2005.加强理论建设是商务英语学科继续发展的根本出路[J].国际商务研究(2):1-7.

林添湖.2010.蓬勃发展之后的理性思考和建议——再论我国高校商务英语学科未来的发展前景[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1(4):15-21.

林添湖.2012.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逻辑起点——“学科交叉性”纵横谈[J].当代外语研究(4):48-52.

麦可思研究院.2012.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宋娜娜.2012.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校商务英语课程建设[J].当代外语研究(6):45-48.

余祥越.2011.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的思考[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27-28.

猜你喜欢

商务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SPOC的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基于图式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