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使命担当——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论述

2014-03-29邹德文

党政干部论坛 2014年7期
关键词:总书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 邹德文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赋予高校的重要职责,对于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新时期亟待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最敏感,最具可塑性的群体。伴随着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经历深刻调整,各种错误观念、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不断增强,面对众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一)环境多变,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一方面,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无时无刻地对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随着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长期执政,党内也出现不少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外在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信仰追求。

(二)认识多样,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进入新世纪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继续得到加强,但是大学生对马克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认识却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郭涛、王淑芳在2012年第7期《学理论》发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调查与反思》一文,其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问卷调查的428名大学生中,选择“马克思主义没有说服力,已经过时了”的占12.8%,“对马克思主义有点相信但不明白自己的认识程度”的占18.3%,“对马克思主义不了解而且持半信半疑态度”的占17.8%,“对思想政治课总体评价不满意”的占43.5%;在问及“你对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有什么建议”时,认为马克思主义要与现实生活贴近的占38.4%,认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占16.2%,认为要改善马克思主义教育方式方法的占19.8%。大学生的这些认识,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和思考。

(三)信仰多元,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文化、多元思想如潮水般涌入,各种宗教势力也趁机在大学生中发展信众,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龚胜生等在2012年第1期《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发表《湖北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机制》一文,其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在13所高校的2064名大学生中,有184人信教,占8.91%;对宗教知识“很感兴趣”的142人,占6.88%,比较感兴趣的702人,占34.01%。从中可以看出,新时期大学生信仰已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一旦引导不当,那些对宗教知识感兴趣的学生就有可能成为宗教信徒。

二、高校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作为大学生人生的重要驿站,必须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引领当代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高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主阵地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分层次、分类别。中小学时期主要是采取灌输[1]、言传身教等方法使其潜移默化,大学时期重点是突出认知、认同,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入社会后主要是致力于践行。三个时期相互影响、融合互促,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全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高校的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大学生的头脑如果不被马克思主义占领,就必然会被其他社会思潮占领。事实上,西方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企图从思想文化领域渗透、诱骗、毒害青年大学生,培植社会主义的“掘墓人”,从内部瓦解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吸取前苏联瓦解的教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打赢意识形态之仗,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头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培养忠诚马克思主义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高校是形塑信念坚定的大学生的“钙”源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精神上不缺“钙”,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对青年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是我们党的后备军,青年中孕育着党的新鲜血液,他们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青年时期是可塑期、是确立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关键时期,大学阶段的教育比任何时期都更能在人生中产生深远影响。高校理应成为大学生良好精神的“钙”源地,理应承担起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任,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栋梁之才。

(三)高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熔炉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勉励青年学生“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要坚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推动民族文明进步、国家发展壮大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其理论源头就是马克思主义。因此,高校应当站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高度,发挥大熔炉作用,用主流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让青年一代从理想信念上、思想道德上、行为方式上辨得清是非、经得起检验,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人。

三、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路径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关意识形态工作成败,事关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应当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切实担负起这一打基础管长远的崇高使命,将高校建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播种机。

(一)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

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力棒最终要传递给青年一代,是培养接班人、同路人,还是掘墓人?这取决于我们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坚持“政治家办教育”的原则,就是要秉持政治家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担当意识。高校领导班子应当不断强化这三种意识,坚持做到“三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高校师生的必修课,引导师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毫不动摇地坚持教育与宗教分离的原则,高度警惕宗教非法渗透活动;毫不动摇地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传授有纪律、公开宣传有要求,不能为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和舆论阵地,确保主流思想和舆论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是一项战略性工程。重视在青年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既是党的一贯传统,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引导广大青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为此,团中央于2007年5月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旨在广大青年中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帮助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工程实施以来成效明显。应当将这项工程在全国各省推开,并由省委负责组织实施,将在校大学生骨干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利用暑假时间,采取“培训+实践”模式进行培养,将马列主义经典原著研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党史国史教育、革命传统和改革开放教育等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将农村、企业作为他们实践、磨练的第一站。通过培养,引导大学生骨干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党的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教育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集中强调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后习近平总书记于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5月23—24日在上海考察期间、5月3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都强调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尤其是“五四”青年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青年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青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3]。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为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指明了方向——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提供肥沃的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基石和有力支撑。那么,高校应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这要求我们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字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字要求,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脉相承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高校要牢牢把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引导当代大学生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四)突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和学工队伍建设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加强施教者队伍建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和学工队伍建设。其中,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关键。“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其素质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高校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要带头并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研读经典原著,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夯实理论功底的过程中,做到真懂真信真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的研究,多接“地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透、讲实、讲活,敢于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帮助学生廓清模糊认识,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学工队伍是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力量,其言行对大学生起着直接和形象的示范作用。要加强学工队伍建设,帮助和引导学工干部增强政治素质,提升工作能力,传递正能量,弘扬新风尚,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力量。学工干部要切实增强对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不良苗头的洞察力,早发现、早干预,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构筑一道意识形态防火墙。

(五)积极运用科学传播方式

从传播学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是一种传播行为。既然是传播,就要考虑方式方法和传播载体,方式方法得当,传播载体有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甚至是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此方面,西方国家很有一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要创新教育活动方式,少一些枯燥刻板的说教,多一些生动活泼的实践和娓娓道来的故事。除了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外,还有两种十分重要且有效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载体,一个是校园网络,一个是校园文化。这两种方式和载体,都是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校园网络和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方式和载体。为此,我们要多些互联网思维,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空间,绝不为那些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提供舆论空间,充分利用校园网及建立于网络之上的微信、博客、播客等新兴媒体传播红色文化,传递正能量。要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力量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邀请名家大家来校宣讲红色文化,加强学生社团管理与引导,营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良好氛围,使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文是作者在《2014年湖北省委党校春季高校领导干部培训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基础上修改而成)

[1]《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7页。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猜你喜欢

总书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