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深化改革的多维透视

2014-03-29王学荣

大连干部学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群众改革发展

王学荣

(复旦大学 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 20043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深刻剖析了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及战略布署,生动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目标、新蓝图、新愿景,合理布局了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论断、新举措、新思路,是我党在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一、时代的呼唤: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

时代呼唤一场新的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运而生的,是社会发展的逻辑必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经济迅速腾飞,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然而,社会现状仍有很多方面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存在不小的距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可持续等问题依旧凸显。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还比较弱),产业结构还有待优化,发展方式从总体上看仍比较粗放。第二,民生问题尤为突出。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旧很大,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还有相当部分群众生活非常困难。第三,在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上还存在许多违背公平正义的现象,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反映愈来愈强烈。第四,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仍然存在政府干预过多、监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在此背景之下,只有加快财税、金融、科技、土地、户籍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努力破除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推动发展的重点聚焦到“提质增效”上来,逐步实现“内涵式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经济转向科学持续发展的新轨道。只有深化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领域的改革,合理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使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亿万人民群众,民生问题才能真正得到改善,“共同富裕”的目标方能真正实现。只有建立起一个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形成维护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的通道,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亿万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建立起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从而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牵引”作用。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既是时代的呼唤,同时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性质

全面深化改革,从性质上讲,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此,我们必须正确区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的体制机制”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均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些基本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决不能改变的。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则是具体的体制机制,这些体制机制则需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要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基本政策的前提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上,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和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既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三、创新性、系统性、复杂性: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征

创新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处处闪耀着创新的光芒。例如,《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思想,这标志着我党对国家治理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2]“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亦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大创新点,由“基础性”到“决定性”,尽管只有两个字的改动,却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管中窥豹,《决定》中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亮点俯拾即是,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就是一部创新的宣言书。

系统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二个鲜明特点。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多面体”,又是“一盘棋”。改革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应特别注重系统性,尤其要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以及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在各项改革的协同配合中整体推进。

此外,全面深化改革还呈现出复杂性的显著特征。当前,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各种矛盾大量积聚,思想多样及利益多元错综复杂,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面临诸多新课题、新挑战,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难以从根本上得到破解,这些均成为前进道路上的“险滩”和“硬骨头”。中国正处在爬坡过坎的社会转型期,改革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以及敏感程度均是空前的。

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与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因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3]我们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唯一正确的康庄大道,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就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扎实稳步推进。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说:“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亦反复强调,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说:“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4]

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应当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正如党的十八大所指出的那样,“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3]

五、广泛凝聚共识,汇成改革合力: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向度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变革中处于主体性地位,是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毛泽东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事实上,很多改革成果都是由基层创造出来的,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改革发展最大的创造力恰恰是在基层、在群众。例如,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由小岗村的农民首创的典型范例,这一首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铺开,农村社会生产力得以解放,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习近平总书记亦有精彩的论述:“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6]在这里,习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新时期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我们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做到“四个充分”,即充分汇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改革发展的主体,同时还要让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亿万人民群众。这样,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够真正得以彰显。只有牢固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才能广泛凝聚共识,汇成巨大的改革合力,进一步将改革推向前进。

六、勇于涉深水、闯险滩、“啃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和国家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思路,不断推动改革向前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与此同时,“发展起来”之后的各种矛盾也大量积聚,思想多样及利益多元错综复杂,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特别是,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改革发展的进程中还不断产生出过去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老问题往往相互交织,进一步加剧了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

当前,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所谓改革的“深水区”,就是下一步的改革将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牵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随着改革的纵向深入,必然要触动一些部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其难度和阻力将愈来愈大。所谓改革的“攻坚期”,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这些问题往往是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改革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以及敏感程度均是空前的。要打赢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攻坚战”,尤其需要敢于涉深水、闯险滩、发挥“啃硬骨头”的勇气和智慧。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我们不能畏葸不前、瞻前顾后,而是要深刻认识当前改革“攻坚期”和“深水期”这两大特征,准确把握改革的属性和特点,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改革探索,敢于涉深水、闯险滩,勇于“啃硬骨头”,努力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以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开辟出深化改革的新路径。这样,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局”才能真正破解,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取得决定性的成果。

一句话,勇于涉深水、闯险滩、“啃硬骨头”,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亦是破解发展困局的必由之路。

[1]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3-11-16(01).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02).

[4]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4.

[5]毛泽东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 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2(01).

猜你喜欢

群众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改革之路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