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家治理的文化源流

2014-03-29杨圆

大连干部学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爱民治国道家

杨圆

(铜仁学院 生化系,贵州 铜仁 554300)

论国家治理的文化源流

杨圆

(铜仁学院 生化系,贵州 铜仁 554300)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理念的重大创新。这一新论断的提出,标志我党对国家治理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内蕴着大量有关国家治理的思想因子。探索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治理思想,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治理;文化源流;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当代转换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一新论断的提出,标志着我党对国家治理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既是国家治理理念的重大创新,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国家治理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内蕴着大量有关国家治理的思想因子。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治理思想,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家治理概说

“治理”一词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非常丰富,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表达不同的意思。我们不妨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例如:治理黄河,这里的 “治理”显然是 “处理或整修”的意思。《荀子·君道》中说: “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这里的 “治理”表达的则是 “统治、管理、得到管理”的意思。又例如, 《后汉纪·献帝纪三》中有这样的话, “上曰: ‘玄在郡连年,若有治理,迨迁之,若无异効,当有召罚。何缘无故徵乎?’”在这里, “治理”则应当理解为 “理政的成绩”。再举一例,清代学问家严有禧在 《漱华随笔·限田》中说: “蒋德璟出揭驳之:……由此思之,法非不善,而井田既湮,势固不能行也。’其言颇达治理。”治理在该语境中的意思则是 “治理政务的道理”。可见, “治理”一词的含义非常丰富,用法灵活多变,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其表达的意思。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1]。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重视。当然,这一新思想的提出也并非 “一步到位”的。事实上,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就已经开始探讨国家治理问题了,这些均为十八届三中全会这一新论断的正式提出作了很好的铺垫。例如,十七大报告在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一部分中特别谈到要 “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2]。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指出: “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3]。可见,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论断是对十七大和十八大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创造性发展。

二、国家治理的思想文化源流追溯

(一)儒家的治国思想

“以人为本,道德为核心”的道德人文理想是儒学的根本智慧,虽历时久远,却历久弥新,至今仍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儒学文化中关于治国的思想灿若烟汉,浩如烟海,择其要而言之,笔者将其概括为 “仁政爱民”、 “齐之以礼”、 “为政以德”三大方面。

1.“仁政爱民”思想

说到 “仁”,最基本的解释恐怕就是 “仁者爱人”。 “仁政爱民”是儒家最基本的治国思想。儒家主张仁心爱民,保民而王,最终实现 “大同”社会。不论是孔子 “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的思想,还是孟子 “民贵君轻”的思想,抑或是荀子 “载舟覆舟”的观点,无不体现了儒家治国重民、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孟子有一段话,想必大家非常熟悉,孟子说: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还说: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君王应当让老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受教育,懂礼义,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归顺于君王了。所谓 “得民心者得天下”, “仁政爱民”便是 “王道”的基础,是治国安民的重要法宝,亦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2.“齐之以礼”思想

中华民族素有 “礼仪之邦”的美誉,齐之以礼或曰以礼治国往往具有序人伦、善民心、经国家、定社稷的功能。而 “以礼治国”恰恰是儒家一贯的政治主张。例如, 《论语》中记载,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第十二章)在这里,孔子告诉齐景公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 “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 “父亲”的风范,做儿子的就应该有 “儿子”的准则,要恢复这样的礼节和伦理秩序,国家才能够得到妥善的治理,达到所谓的 “善治”。孔子一向推崇礼仪、强调仁义,认为以礼治天下,则民易敬服。 《论语》中记载,有一次弟子颜回向孔子请教如何才能达到 “仁”的境界,孔子告诉颜回说,要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 “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接着问道,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回答说,不符合 “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论语》第十二章)孔子对 “礼”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论语·为政》里面还说:“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第二章》),意思是说,礼治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它可以使人心良善,长幼有序,忠君爱国,在此基础上,社会才能安定有序,人际关系才能真正和谐。

3.“为政以德”思想

儒家除了强调 “仁政爱民”、 “齐之以礼”以外,还特别强调 “为政以德”,将 “德政”视为治世良方。孔子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第二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能够实施 “德治”,群臣百姓就会像众星一样围绕在其周围,这实际上是在强调 “德治”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儒家主张以道德教化的方式来治理国家,推崇以德服人的 “德治”,目标乃是修己安人、树德化民,最终实现天下大治。孟子曰: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意思是说,如果以良好的道德行为来实施统治,这样的君王就是 “仁君”。在 “仁君”的治理之下,无需等待,王国自然就会昌盛。孟子还说: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即是说,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才是真正的心悦诚服。孔子亦说过: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说,为政者首先要做到自身品行端正,这样才具有人格魅力,才能够发挥道德示范作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儒学中的 “仁治”、 “礼治”、 “德治”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谓仁内礼外、互为表里,德治为先、礼刑并用,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治国效果。

(二)道家的治国思想

道家关于治国的思想同样非常丰富。例如,“无为而治”思想和 “道、德、仁、义、礼、刑、兵”全面发展的治国思想,均在道家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些思想对今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

1.“无为而治”思想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该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的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无为”的真正目的乃是 “无不为”,是要靠万民的“自化”来实现 “无不为”,靠万民的 “自治”来实现 “无不治”。

老子还高屋建瓴地提出 “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的治国理念。老子说: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老子·三十七章》)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侯王如果能够按照 “道”的原则来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而当产生贪欲时,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 “道”的 “真”和 “朴”来镇服它,这样就不再产生贪欲之心了。倘若万事万物没有了贪欲之心,天下便自然而然地达到了稳定与安宁。

庄子充分继承了老子 “无为而治”的思想,并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与阐释。庄子认为,既然“天道”是 “无为”的,那么 “人道”也应当是“无为”的,从而进一步将 “天道的无为”和 “人道的无为”巧妙地联系起来。庄子说: “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大有者也” (《庄子·应帝王》)。可见,庄子治国理念的出发点是 “不失其性命之情”,其归宿点则是 “顺乎道”的自然之治。

2.道、德、仁、义、礼、刑、兵全面发展思想

既然 “无为而治”是道家学说有关治理国家的基本策略,那么怎么才能做到 “无为而治”呢?换言之, “无为而治”的实现路径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 “道、德、仁、义、礼、刑、兵”七个方面的协同发展。尽管学术界不同的学者对道家“道、德、仁、义、礼、刑、兵”的理解各有千秋,但却普遍认为这七个方面并非彼此独立、互不相干的,而应当协同发展。

“道”一般被认为是客观规律,它不仅包括“道法自然”的自然规律,而且还包括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德”既可以理解为道德,亦可以理解为按客观规律办事; “仁”是指统治阶级须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制定国家的法律法规; “义”是指被统治阶级必须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礼”则是对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之人而言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犯错的人,应当先对其作思想政治工作,用和风细雨的方式将其说服教育,以促使其改正错误; “刑”讲的是违反法律的人就要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 “兵”说的则是敌我矛盾,指用军事手段 (即动用军队)消灭敌人。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兵”乃国之大器,所谓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 “兵”不可轻易动用,此乃 《孙子兵法》所讲的 “攻城为下”之策,所以老子亦将其放在了最后来讲。

老子亦提出了 “非战”的主张。老子认为,臣子应当依照 “道”的原则来辅佐君主,一国不应以兵力逞强于天下,在老子看来,穷兵黩武之事必然会得到报应。老子这样说道: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三十章》)老子 “非战”的主张亦是道家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儒家 “仁政爱民”的思想、 “齐之以礼”的思想、 “为政以德”的思想,还是道家 “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德、仁、义、礼、刑、兵”全面发展的思想,都是中华民族国家治理理论宝库的重要元素。这些思想对今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都大有裨益。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人民日报,2012-11-18(03).

[责任编辑:姜卉]

G05

A

1671-6183(2014)09-0050-03

2014-08-20

杨圆 (1991-)女,贵州台江人,铜仁学院生化系2011级;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爱民治国道家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李爱民美术作品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触摸俄罗斯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