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域下推进成都“四化”同步发展的思考

2014-03-29张洪彬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四化工业化成都

张洪彬*

(成都行政学院 现代科技教研部,成都 610110)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成都如何利用后发优势,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四化”)同步发展,值得深入研究与实践。本文拟从生态文明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四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一)生态文明

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

(二)工业化

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2]。工业化可以分为传统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高度契合。新型工业化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强大的技术支撑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从而大大增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通往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三)信息化

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3]。其核心要素是通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幅提高各种社会活动的功能和效率,从而使信息取代物质与能源成为经济结构的重心。信息化对于实现生态文明有重要意义。如在环境污染的防治与监控方面,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以及物联网产业的成熟,可以借助物联网手段形成所谓的“智慧环境”来实现对环境污染的有效监控,从而提高污染防治与监控的水平,进而达到环境友好。再如,利用信息系统可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实现资源节约。因此,信息化有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此外,在信息化过程中人类的主要活动为信息的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等,这些活动的生产过程并不需要很大的空间与土地,而且对实体环境不会有大的污染破坏。

(四)城镇化

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4]。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但是,以线性经济模式为特征的传统城镇化会带来生态退化、人居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后果。而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5],体现了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一致的要求。

(五)农业现代化

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工业文明下形成的石油农业对自然、生态和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毁坏。因此,以石油农业为代表的所谓“现代农业”并非真正的现代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把农业建成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才是真正的现代农业。

综上所述,“四化”与生态文明有内在的密切关系,必须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四化”发展。

二、“四化”具有内在的可同步关系

如果把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看作一个系统的基本要素,那么这四个要素之间可以构成如下的可同步关系。

(一)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

中共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十七大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十八大再次强调“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融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其中蕴含了相互协同、相互配合和可同步。

(二)城镇化与信息化

城镇化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内需增长的最大动力,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城镇化将发挥拉动消费、扩大和优化投资、改善民生的多重效应。信息化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在全球范围兴起的“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城镇化与信息化结合的典型范例。

(三)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

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手段,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质量,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农业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6]。

(四)工业化和城镇化

1)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之一,工业化可以带动城镇化发展;2)城镇化是工业化的重要促进力量,城镇化能够推动工业化的广度和深度;3)国际经验表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

(五)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一方面,加快推进城镇化,能够有效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可以通过拉动农产品需求、有效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可以改变传统的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单向流动的发展模式,带动城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另一方面,城市与农村分割的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从根本上缓解和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通过城镇带动农村、农村繁荣进一步促进城镇发展,形成城乡互动格局和良性循环。

(六)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新型工业化可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产品和服务;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也势必给农业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进而带动农业现代化。

(七)“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四化同步关系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明确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十八大报告更为明确地提出了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从中央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关系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深化。

根据系统理论,系统的功能体现于组成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来看,整体协调发展是系统发展的理性选择和客观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加速发展时期,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以及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以生态文明为指导,促进成都“四化”同步发展

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在传达中共十八大精神大会上指出:“要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营造宜人成都的生态环境。成都贯彻十八大精神,就要把建设‘宜人成都’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落脚点,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打造城景相融、田园相连、山水相依的生态宜居城市。[7]”这表明,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来促进成都的“四化”同步发展已成为必然选择。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协调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人的协调和人与自我的协调,可持续是永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表明了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横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和引导地位。

3)“四化”与生态文明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才能健康发展。才能避免以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推进工业化;才能避免以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推进城镇化;才能避免按石油农业的思路来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避免信息化对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产品需求的可扩大效应。

4)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层面来看,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都必然选择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等举措。

四、成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建议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成都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三百多年的工业文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由此而形成的工业文明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了思维惯性。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才能破除“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一是要增强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并通过干部的示范和影响带动群众树立生态文明观;二是要通过各种宣传渠道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自觉,让生态文明深入人心。通过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有助于深刻认识“四化”同步和把握“四化”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二)以“五大兴市战略”为抓手,以生态文明为指导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黄新初指出:“当前,成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双加速’时期。贯彻十八大精神,就要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坚持以‘五大兴市战略’为抓手,突出天府新区建设的龙头地位,积极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力打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攻坚硬仗。”[8]

1.交通先行战略

1)在交通系统的硬件建设中注重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2)积极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高速公路”,建成汇聚西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为成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3)促进交通系统与信息化的融合,打造成都的“智慧交通”系统;4)在生态文明的指导下,做好成都市交通系统建设、信息化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统筹的顶层设计。

2.产业倍增战略

1)坚持“前提在于先进制造业要先导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当前成都产业经济的‘源’和‘纲’”的认识;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相互融合,促进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转变。2)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以先进制造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的产业发展路径选择。3)把循环经济发展作为支撑成都市产业倍增战略的经济模式,为产业倍增奠定坚实的基础。4)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并作为产业倍增战略的深层次拓展。

3.“立城优城”战略

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内在驱动力来自新型城镇化。当前,成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双加速”时期,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机遇,促进“四化”同步发展。

4.生态文明建设

1)把建设“宜人成都”作为建设“美丽中国”成都实践的落脚点,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打造城景相融、田园相连、山水相依的生态宜居城市。2)把现代化城市形态、高端化城市业态、特色化城市文态和优美化城市生态作为宜人城市建设的基本元素,努力实现城市空间、产业、生态、管理和城乡形态五个方面的转型升级。3)注重成都市土地利用的可持发展,充分发挥土地利用规划促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作用。4)重点抓好成都水资源管理和建设。成都结构性缺水较为突出,要抓好水资源的建设和管理,要把环城生态区湖泊水系工程作为成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来抓。5)注重农业的生态功能[9],在中心城区要抓好都市农业的发展,发挥都市农业的生态服务功能,促进“宜人成都”的建设。

5.“三圈一体”战略

通过循环经济的模式实现三大圈层的错位发展、协调发展、一体发展。

6.“全域开放”战略

1)自觉把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到成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2)站在国情、省情以及全球化的高度,从市情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统筹城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3)着力激发成都市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成都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成都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成都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主动把成都的发展融入四川乃至西部的发展当中,发挥核心增长极的作用。

(三)以生态文明指导成都经济区的产业分工与布局

成都经济区是打造西部核心增长极的重要载体。在成都经济区内的产业布局应该构建以成都为核心的成—德—绵、成—眉—乐、成—资—内和成—雅—遂为骨架的经济发展带。成都作为龙头城市,其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阶段。因此,下一步应抓住时机,以生态文明为指导,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1)构建起与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2)大力发展高端产业;3)选择传统产业的生态化取向为突破口,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使成都经济区的传统产业向生态产业转型;4)在产业空间布局上,要注重成都市产业功能区与成都经济区(成、绵、德、乐、眉、资、雅等)的产业布局协调。

(四)以制度建设促进成都“四化”同步发展

成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需要从宏观层面对相关制度作全面系统的设计。

1)以生态文明为导向,调整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价值观是制度的生命源泉,在整个制度建设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在宏观上支配着国家或区域的制度建设与实践,微观上制约着个体的行为选择。成都的制度建设应以生态化为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促进成都落实中共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

2)贯彻落实好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要求。一是要抓好现有制度的落实;二是要结合市情制定成都的生态文明制度,特别是要注重“四化”同步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契合;三是要健全和完善成都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和“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相关制度和安排。

3)完善并充分利用现有制度,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当前,在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方面可利用的制度主要有:一是运用财政补贴与税收制度,鼓励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二是完善金融制度,引导资金流向“四化”同步发展的相关产业领域;三是抓好《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成都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的落实。

五、结语

“四化”与生态文明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四化”也具有内在的可同步性。两者的结合,可以规避按传统工业化、传统城镇化和以石油农业为主要内容的所谓“农业现代化”来实现“四化”同步的可能性。这是成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点和基本点。因此,以生态文明为指导,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是成都发展以及提升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从成都的市情出发,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以五大兴市战略为抓手,以生态文明指导成都经济区的产业分工与布局,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等,是促进成都“四化”同步发展的具体选项。

[1]百度百科.生态文明[EB/OL].(2013-3-11)[2013-10-12].http://baike.baidu.com/view/1206781.htm.

[2]百度百科.工业化[EB/OL].(2013-03-28)[2013-10-12].http://baike.baidu.com/view/143403.htm.

[3]百度百科.信息化[EB/OL].(2013-01-30)[2013-10-12].http://baike.baidu.com/view/27.htm.

[4]百度百科.城镇化[EB/OL].(2013-03-24)[2013-10-12].http://baike.baidu.com/view/429147.htm.

[5]百度百科.新型城镇化[EB/OL].(2013-03-20)[2013-10-12].http://baike.baidu.com/view/3349463.htm.

[6]农业部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促进可持续发展[EB/OL].(2011-12-22)[2013-10-16].http://www.gov.cn/gzdt/2011-12/22/content_2026496.htm.

[7]成都市传达党的十八大精神大会主要精神传达提纲[EB/OL].(2012-11 -26)[2013 -10 -16].http://www.chengdu.gov.cn/GovInfoOpens2/detail_allpurpose.jsp?id=X1D8FpHh9YcDt4hWoMYJ.

[8]成都市传达党的十八大精神大会举行[N].成都日报,2012-11-20(1).

[9]姜亦华.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J].生态经济,2004(2):56-57.

猜你喜欢

四化工业化成都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穿过成都去看你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数看成都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成都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在成都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