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儒林外史》中的婚恋描写及其作用

2014-03-29王逸群

滁州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吴敬梓公孙儒林外史

王逸群, 王 昊



论《儒林外史》中的婚恋描写及其作用

王逸群, 王 昊

《儒林外史》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刻画了儒林各色士子形象,其中,对不同人物的婚恋描写亦各具特色,展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婚姻状态和婚恋态度。小说中的婚恋因素丰富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是表现作者理想的婚恋模式、人物形象的重要内容。

儒林外史;吴敬梓;婚恋描写

《儒林外史》以其精湛的讽刺艺术,围绕“功名富贵”这一主题 ,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八股取士制度下的儒林众生百相。书中描绘出八股文士、假名士、贤人、奇人等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作者对其中许多人的婚恋状态作出生动的描写。不同人物各具特色的婚恋状态与其对“功名富贵”的态度这一主线结合,更加具体地展现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一、《儒林外史》中的婚恋描写

(一)攀高结贵,联姻荣身——堕落文士的婚恋

《儒林外史》中描写了一类在不良社会风气的扭曲下逐渐变质的文士,这类人的婚恋往往是人物性格变化的重要关照。如淳朴少年匡超人,娶了郑老爹的女儿,一家人相处十分和睦。当匡超人受到八股文士、假名士的熏染渐渐堕落时,来到京城,觉得郑老爹身份低微,有意隐瞒自己已婚的事实,在有钱有势的李给谏意欲将自己的外甥女嫁给他时,匡超人不顾父亲临死前“总要穷人家的儿女,万不可贪图富贵,攀高结贵”的叮嘱,并且用“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1]:219来给自己开脱,豪华的婚礼,丰厚的嫁妆,匡超人不禁头脑发昏,“魂灵都飘到九霄云外去了”,哪里还想得起自己身份低微的结发妻子。匡超人是一个受假名士、八股士影响而堕落的淳朴青年,父亲临死前的叮嘱,他还能哭着听了,在娶郑老爹的女儿时,对帮助他娶妻的潘三“着实感激”。到后来娶李给谏的外甥女时,早已是天良丧尽,厚颜无耻,攀附权贵,对当年救助自己并帮自己娶妻的潘三摆出一副“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凛然正义”,丧心昧良一至于此。匡超人对婚姻的态度随其人格的堕落而转变。

同样停妻再娶的牛浦郎,在其婚恋历程中,本质的渐渐堕落暴露无遗。牛浦郎的祖父是一位朴实老者,为孙子娶了同样淳朴的卜老爹的外甥女,夫妻平和度日,牛浦郎本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上进少年,然而,在他看了牛布衣的诗集中与官员酬作的诗,其心中对功名富贵的念想便蠢蠢欲动起来,认为“只要会做两句诗,并不要进学、中举,就可以同这些老爷们往来。何等荣耀!”[1]229在这种心性下,他哪里还会守着爷爷在世时娶的结发妻,更不知感恩收留他的卜家舅舅,反而冒充牛布衣,找来官员羞辱他们,最后竟不辞而别,一路上其阴险狡狯的天性不断暴露,最终被人痛打一顿丢在路边,一位黄客人救了他,死里逃生之后,他并不知悔改,依旧顶名冒姓,欺骗救了他的黄客人,隐瞒自己娶妻的事实,以牛布衣之名入赘黄家,“在安东快活过日子”,丝毫没有对于自己结发妻子的愧疚,更遑论谆谆教诲自己的祖父和不求财礼便将外甥女嫁给自己的卜老爹。他的婚姻从开始的朴实到后来连名字都作假的虚伪,是其人性渐渐堕落的见证,其阴险无耻在物质和假功名的诱因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河县的余、虞两世家,本是世代联姻,不肯与旁人结亲。后风俗渐转浇薄,对有钱的盐商方家曲意奉承,余、虞两家中一些堕落的文人,开始贪图方家的钱财,“娶了他家女儿,彼此做起亲来。后来做的多了,方家不但没有分外的陪赠,反说这两家子仰慕他有钱,求着他做亲。”这里描述的已不是个别文人贪慕富贵、攀附金钱的婚恋态度,而是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向,功名富贵就是这些堕落文人选择婚姻的标尺,为此礼义廉耻均可不要。无怪作者借杜少卿之口力赞从盐商家逃婚的沈琼枝:“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1]451

(二)俗不可耐,自命风流——假名士的婚恋

《儒林外史》中还有一类自命清雅、无所事事的人,他们自诩名士,实质空虚。如“少年名士”蘧公孙因机缘巧合得到一本前朝诗集,刊刻送人,从此以少年名士的形象示人,四处吟诗作对。鲁编修一见蘧公孙,误以为他是个少年才俊,不日就是个进士,于是为女儿鲁小姐说成了这门亲事。鲁小姐是个与众不同的“才女”,她看不起诗词歌赋,独痴迷“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八股文。新婚几日,鲁小姐为新郎出八股考题,想试试夫婿的学识,不料蘧公孙竟自诩名士风流,“这样俗事,还不耐烦做哩!”鲁小姐听了这话,不觉“愁眉泪眼,长吁短叹”,蘧公孙这才知道“雅”在鲁家是犯着忌讳的事,夫妇二人“从此啾啾唧唧,小姐心里纳闷。但说到举业上,公孙总不招揽。劝的紧了,反说小姐俗气。小姐越发闷上加闷,整日眉头不展。”[1]:124如此“八股才女”与“少年名士”的婚姻,表面上才子佳人,夫妻和美,其实无聊庸俗。

季苇萧更是一个典型的“名士”,他不务正业,所求的只是舒服、安乐和快活。杜慎卿娶妾时,他便说过:“才子佳人,正宜及时行乐。”[1]325虽是奉承迎合,却也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也解释了他在娶了王老爹的孙女后,又去入赘扬州,并且冠冕堂皇地说:“你不见‘才子佳人信有之’?我们风流人物,只要才子佳人会合,一房两房何足为奇!”[1]306胡益民曾评论季苇萧的这一做法:

“(季苇萧)是一个从头到尾充满了“帮衬智慧”的揩油士。油滑浮薄,胸无定则,更莫说什么是非曲直。……停妻娶妻是封建道德、法律也不容忍的罪过,他却把它串演成‘清风明月常如此,才子佳人信有之’的潇洒风流戏,毫无顾忌地入赘扬州。”[2]115

不仅如此,在对朋友的婚姻上,季苇萧也常常发出“享乐婚姻”的见解:“才子佳人,正宜及时行乐。”[1]325“据你的才名,又住在这样的好地方,何不娶一个标致如君,又有才情的,才子佳人,及时行乐?”[1]373可以看出,在季苇萧的心目中,婚姻如他所做的其他事情一样,无非是为了追欢寻乐。

与季苇萧交好的杜慎卿,是个带点“姑娘气”的风流才子。杜慎卿商议娶妾之时,季苇萧赞扬他及时行乐,他却对季苇萧倾诉,自己娶妾无非为了传宗接代,而真心渴慕的乃是“朋友之情”,想找一位与自己同生共死的“知己”,说着就掉下泪来。连季苇萧都暗自笑他“着了魔了”,有意耍他一耍,要他去访一个“飘逸风流”的“男美”,杜慎卿喜出望外,洗澡熏香去寻访,不料见到的却是黑胖道士来霞士,弄出一场笑话。旋即,杜慎卿“次日便去看定了妾,下了插定,择三日内过门,便忙着搬河房里娶妾去了”[1]330,其匆忙若此,之前那些厌恶女子的言论更显虚伪。热心享乐又要以“嗣续”正名,追慕男风而冠以“知己”之名,杜慎卿的婚恋是无聊的自诩风雅,这与其努力摆脱俗套却始终不能免俗的形象一致。

(三)夫唱妇随,乐天知命——真儒的婚恋

《儒林外史》中,作者描写了三个真儒形象:虞博士、庄绍光及杜少卿。此三者俱看轻功名富贵,又各具特色。虞博士襟怀冲淡,“胸怀大才而不羡功名利禄、啸傲江湖而又经时济世、以天下为已任; 行为嵌崎磊落而又爱仁以德”[3]读书时尽心读书,遇到教诗文的,“就随着他学诗文”,祁太公让他读书进考,“就进了学”,到了娶亲时节,“就娶了亲”。夫妻二人乐天知命,俱都淳朴。虞博士心性淳正,其婚姻亦平和知足,真儒形象更见具体。

庄绍光高洁儒雅,颇解风流,他与妻子相处,怡然自得。圣旨召他入京,他准备出发之时,其妻疑问:“你往常不肯出去,今日怎的闻命就行?”庄绍光答道:“你但放心,我就回来,断不为老莱子之妻所笑。”夫妻二人的品性高洁可见一斑。后庄绍光果然早早辞归,见到娘子后笑问:“我说多则三个月,少则两个月便回来,今日如何?我不说谎么?”辞官归来后,夫妇两人同游湖上,“把杜少卿做的《诗说》,叫娘子坐在旁边,念与他听。念到有趣处,吃一大杯,彼此大笑。”[1]387庄征君与妻子的生活和谐恩爱,他们对自由向往的生活态度渗透到婚姻态度中,夫妻平等交流、相知相惜、琴瑟和鸣,不为功名所累。庄绍光的婚姻之怡然,与其人格高洁、性情儒雅是分不开的。

杜少卿个性鲜明、举止不群、为人疏荡,有赏其真者,有笑其诞者。杜少卿举止豪侠,待人极为慷慨,且心中无主仆之见。其娘子非但不怪,反而敬重丈夫,与其夫唱妇随。杜家老门客娄焕文病重,杜少卿将他接入家中,每日饮食都亲自查看。王胡子背后笑话杜少卿举止,家中小厮止道:“……人参铫子自放在奶奶房里,奶奶自己煨人参,药是不消说。一早一晚,少爷不得亲自送人参,就是奶奶亲自送人参与他吃。你要说这样话,只好惹少爷一顿骂。”[1]343杜少卿移家南京后,杜少卿陪同娘子游姚园,到了亭中畅饮大醉,与娘子携手同行,“两边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其磊落豪荡非俗人能及能解。杜少卿辞却征聘,其妻笑问:“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妆病不去?”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的妥当。”[1]368笑谑之间,可看出杜少卿风流豪荡,其妻性情雅妙,也就易解了杜少卿在季苇萧劝他娶妾时略带自嘲的对答:“今虽老且丑,我固见其姣且好也。”二人的婚姻是建立在相互敬爱、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这是杜少卿的狂气、真性情、对封建世俗的反叛及初露萌芽的民主思想在其婚姻状态中的反映。

二、《儒林外史》中婚恋描写的作用

(一)丰富人物形象,表现理想人格

《儒林外史》对人物的婚恋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更丰满、鲜明的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八股取士制度对人性的戕害,深化了功名富贵这一主题。匡超人本是淳朴少年,天性聪颖乖巧,在接触到景兰江、潘三等人之后,尝到功名富贵的甜头,渐渐利欲熏心,在成功入贡以后,终于彻底堕落。他初娶郑老爹的女儿时,“见新娘端端正正,好个相貌,满心欢喜”[1]214,在潘三的帮助下,夫妻二人卖书度日,十分相得。但就在他入了贡之后,口口声声自称“要到京里做官”,强逼结发妻子回乡下老家,任凭妻子哭闹,自己入京投奔李给谏,并恬不知耻地隐瞒已娶的事实,攀高结贵,娶了李给谏的外甥女,再不管故乡家中之事。甚至得知发妻死亡的噩耗后,其兄让他回家料理后事,他天花乱坠地给妻子封了个“诰命夫人”,终于还是不肯回家,给了几十两银子了事。匡超人在婚姻中的变化展现了他逐渐泯灭良知的过程,细致地刻画出淳朴少年在功名富贵的利诱下堕落的具体形象。

假名士季苇萧的“风流游戏”清楚地展示了他无聊的形象。季苇萧是当时时代为数不少的“多余人”,他无所作为,不做帮凶,但也于社会无益。“他是个儒道杂交者,又未成系统,什么也不是的人物。作为偏重的典型,他绝无资格,但这类”什么也不是“的读书人.在明清两代却通地皆是。”[2]121季苇萧口口声声“才子佳人,及时行乐”,他自诩风流、实则庸俗,他对婚姻的态度与其对人生的态度一致,对此类人物的婚恋描写生动地展示了了这一类假名士形象。

吴敬梓极力描写的三个真儒的婚恋状态与其性情相得益彰:“虞博士‘浑雅’,庄征君‘恬适’,杜少卿‘豪放’”[4]367,作者对虞博士的婚姻描写非常平实,该娶妻的时候“就娶了亲”,夫妇二人乐天知命,平和度日,甘守淡泊。他的婚姻状态与其生活状态一致。虞博士的平凡造就他的浑雅,“他在平凡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既无陈腐的学究气,也无傲慢的进士气,更没有无聊的虚假气。……阐扬着作者一贯主张的人应当独立自足、澄怀肃穆、不为外物所囿,又恰能化育万物的人生哲学。”[2]167他是吴敬梓心目中完美的人生态度的典范,他是保全了自己的本性的“真”人。庄绍光与妻子隐逸恬淡的婚姻生活、杜少卿与妻子相敬互爱的平等、和谐,鲜明而具体地展现了真儒形象。

通过吴敬梓塑造的理想人物反映的婚恋状态,可以探究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婚恋模式。庄征君的妻子对自己的丈夫了解、敬爱,因此两人隐居玄武湖时,夫唱妇随,极为相得。杜少卿与妻子相濡以沫,夫妻之间的感情真挚平等。这是建立在互相了解、互相敬爱的基础之上的婚姻,因此琴瑟相谐,恬淡平和。杜少卿在季苇萧劝其娶妾时曾表达过自己反对纳妾,除非是四十岁以上尚无子嗣。虽然受当时环境所囿,思想中仍有封建成分,但已初露民主、平等的婚恋思想萌芽。

《儒林外史》中杜少卿论诗的时候曾经说过:“……但凡士君子,横了一个做官的念头在心里,便先要骄傲妻子。妻子想做夫人,想不到手,便事事不遂心,吵闹起来。你看这夫妇两个,绝无一点心想到功名富贵上去,弹琴饮酒,知命乐天。这便是三代以上修身齐家之君子。”[1]373

这段论诗的话,正是吴敬梓借杜少卿之口表达的婚恋观以及心目中理想婚姻的模式——弹琴饮酒,乐天知命。

这与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相通的。他所刻画的正面人物形象,无一不拒绝八股举业的荼毒戕害,追求个性的解放和自由的人生境界,淡泊功名富贵。作者将祭泰伯祠当作全书第一大事,就是在推崇泰伯的让德,“像泰伯这样连现成的轩冕荣华都避之唯恐不速的高士, 岂肯蝇营狗苟地去钻刺那富贵之门?……对《儒林外史》蓄意推崇泰伯的幽微至暄, 自不难了然于心。”[5]吴敬梓“称美鄙弃八股、淡薄功名、逃避富贵的高人逸士”[6]183,赞扬像泰伯这样连现成的轩冕荣华都唯恐避之不及的人。吴敬梓的理想人格与他的思想渊源有关,他“自幼接受了儒家正统思想的教育;但早年即沉浸在魏晋六朝的文史著作中,全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润;中年又接受了时代思潮中颜、李学说的影响”[7]1616。联系小说的婚恋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的理想人格与其所赞赏的婚恋态度是相通的。他追求的是人道主义温情、个体人格完善和对孝悌的强调,其理想人格应兼具原始儒学的传统美德与六朝名士“真性情”风度。

(二)推进情节发展,揭示作品主题

《儒林外史》的结构与普通长篇小说颇异,如鲁迅言,“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8]138,书中不少情节是由婚恋描写层层推进而来,在此过程中,折射和反映着“功名富贵”这一主题。如鲁编修将女儿许配给蘧公孙,夫妻二人刚开始是“才子佳人,一双两好”,但只过了短短十余日,鲁小姐出八股考题考丈夫,才知道丈夫是个不事举业的“名士”,反称八股举业太俗。鲁小姐不满蘧公孙不事举业,希望丈夫中进士做官,蘧公孙郁郁不抒怀,渐渐开始留心举业,“心里想在学校中相与几个考高等的朋友谈谈举业,无奈嘉兴的朋友都知道公孙是个作诗的名士,不来亲近他”,公孙无人切磋,路过书店,见马二先生的墨卷,于是前去拜访,引出马二先生,两人相与;鲁小姐夜夜课子,蘧公孙与小丫头双红暧昧,把叛臣王惠给自己的枕箱送给双红,后来双红带着枕箱私奔,蘧公孙大怒。差人得知此事,劝双红借此勒索蘧公孙,马二先生倾囊相助,以至陷入贫窘,到丁仙祠问财,遂引出遇假神仙、匡超人之事。由二人婚姻不谐引出后文,逐层推进情节发展。

再如王太太受骗嫁给鲍廷玺,婚后得知真相,气得发疯,看病花钱,被婆婆一家赶了出来,无力维持生计,鲍廷玺走投无路,投奔杜慎卿身边伺候。另一方面,杜慎卿喜好男风,与季苇萧商议举行莫愁湖盛会;鲍廷玺看到盛况,向杜慎卿借钱,杜慎卿将他推给杜少卿,引出杜少卿这一重要人物出场。庄征君、杜少卿在面对征聘,与各自的妻子的戏谑之语中,就透露出自己将要辞却征聘的意思,为后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婚恋描写是小说情节中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情节发展的重要环节。

“功名富贵”是全书的主题,在婚恋描写上,“吴敬梓把婚姻当作一面镜子,折射出功名富贵无处不在的影响力。”[9]42作者曾借杜少卿之口表达过凡是夫妻二人绝了功名富贵之念,便能琴瑟和谐,书中正面的婚恋描写俱是如此,如庄征君妻子和杜少卿妻子在自己的丈夫辞却“荣身”机会之时,均能理解且尊重丈夫的品性,杜少卿妻子在家中困难到“两日没有米下锅”,依然无一怨言,更不可能强求丈夫违逆心意出门做官。而杜少卿、庄征君,自然更不会为了功名富贵,攀附有权有势的岳家。这是作者所赞扬的高洁品性:不受功名富贵所累,尊重健全、自由的人格意志。

反之,书中扭曲的婚恋描写从这一侧面反映了功名富贵对人性的戕害。如匡超人为了借妻家显赫地位荣身,停妻再娶,牛浦郎为了换取安身之地,冒充牛布衣停妻再娶。如五河县的余虞两家贪恋盐商方家的陪赠,不顾脸面,便与方家做起亲来;浦墨卿等人认为中进士是最要紧的事,为此夫妻子嗣俱可不要。此类人势利熏心,其婚恋思想也肮脏庸俗。就连女性也多不能免俗,如王太太一心嫁给举人、进士,一旦得知自己嫁给了戏班子主人,甚至气出失心疯,从此夫妻二人再无宁日。这类扭曲的婚姻思想,多是受功名富贵思想的影响。这类婚姻描写,揭露了功名富贵对人性的戕害,深化作品主题。

(三)突出讽刺意味,增强艺术效果

《儒林外史》是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鲁迅认为至是书“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对其讽刺艺术做出极高的评价。《儒林外史》中关于婚恋的描写细腻生动,不露微词,但讽刺意味寓于其中,读来或令人喷饭,或发人深省,增强了全书的艺术效果。如严监生的小妾赵姨娘,在正房王氏病倒之后天天殷勤侍候,一看王氏病重,就抱了孩子坐在床脚哭泣,又屡次烧香拜佛,说愿意代王氏去死。表现得如此情深意重,王氏却是似信不信。在王氏说:“何不向你老爷说,明日我若死了,就把你扶正做个填房?”赵姨娘一听这话,“忙叫请爷进来,把奶奶的话说了”,其心口不一完全表现了出来,这种充满讽刺意味的对比描写,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蘧公孙与鲁小姐的婚礼上,蘧公孙被四人大轿抬到鲁家后,坐定了席看戏,突然一只老鼠在屋梁上滑了一跤,掉在碗里,从新郎身上跳了下去,弄脏大红缎补服。端汤的乡下小使又只顾看戏,打翻了菜,招来狗抢菜,小使“怒从心上起,使尽平生气力,跷起一只脚来踢去”,不想把鞋踢飞,打碎了陈和甫面前的点心,慌得陈和甫忙站起来,又招翻汤碗。这些戏剧性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娓娓叙述出来,婚礼俨如一场闹剧。二人的婚姻是其婚礼的延续,鲁小姐误以为丈夫是个读书子弟,不料却是个“名士”;蘧公孙认为妻子是个才女,没想到是个“八股才女”。作者娓娓道来,不予褒贬,讽刺意味却明显寓含其中。

在最为荒诞可笑的王太太与鲍廷玺的婚姻描写中,作者也运用了讽刺手法。王太太品行恶劣,要求结婚对象必须没有爹娘且是举人,嫁给鲍廷玺后,发现有个婆婆,“就惹了一肚气”,随后几天,她渐渐疑惑丈夫不戴纱帽,不像个举人。“这日见他戴帽子出去,问道:‘这晚间你往哪里去?’鲍廷玺道:‘我做生意去。’太太心里越发疑惑:‘他做什么生意?’又想道:‘想是在字号店里算账?一直等到五更鼓天亮,他才回来’。太太问道:‘你在字号店里算账,为什么算了这一夜?’鲍廷玺道:‘什么字号店?我是戏班子里管班的,领着戏子去做夜戏才回来。’”[1]295误会层层解开,读者不禁莞尔。赵姨娘一心想扶正却口口声声祝祷正房夫人、杜慎卿自称不爱女色却急急下聘娶妾、一心想嫁举人的王太太和期待“八股王子”的鲁小姐,自以为如愿以偿,不料一个嫁给了自己瞧不上的戏子,一个等来了附庸风雅的假名士。作品中,这些在婚恋描写中运用的讽刺笔法比比皆是,突出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色,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和艺术效果。

[1] 吴敬梓著,闲斋老人序评:儒林外史[M].济南:齐鲁书社,1994.

[2] 胡益民,周月亮:《儒林外史》与中国士文化[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5:115-121.

[3] 吴 波:论明清小说家对理想人格的探索[J].怀化师专学报,第十四卷(4).

[4] 吴月亮:从《儒林外史》看吴敬梓的审美理想[M]//李汉秋编:《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367.

[5] 邓韶玉:吴敬梓思想论纲[J].河南大学学报,1988(01).

[6] 李汉秋:吴敬梓与魏晋风度.李汉秋编:《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M].中华书局,1987:174-183.

[7] 陈美林:吴敬梓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16.

[8] 鲁 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0:137.

[9] 米粟磊.《儒林外史》婚姻模式新论[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42.

责任编辑:刘海涛

DiscussiononTheScholars'sMarriageDescriptionandtheirAffects

Wang Yiqun

TheScholarsdescribes many kinds of the scholars in delicate strokes, thereinto, the descriptions of different scholars's marriage are unequal, which shows different scholars' marriage situations and attitudes. Marriage factors in this fiction enrich the character images, advance the story to go on, which are the important comments showing the author's ideal marriage mode and the ideal character image.

TheScholars; Wu Jingzi; marriage description

I206

:A

:1673-1794(2014)04-0015-05

王逸群,安徽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王昊,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安徽 芜湖 241000)。

2014-01-03

猜你喜欢

吴敬梓公孙儒林外史
20世纪以来吴敬梓诗文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公义与私交
公孙仪嗜鱼
丞相的爱好
《儒林外史》的吃播
公孙枝: 五张羊皮的大买卖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