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政课从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的转化
——思政课课内实践环节探讨

2014-03-29丁枫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环节思政

丁枫

论高校思政课从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的转化
——思政课课内实践环节探讨

丁枫

(常州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江苏常州213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需要通过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此基础上更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从教师的教学体系向学生的认知体系的转化。文章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以课内实践环节为切入点,探讨思政课教学从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转化的有效路径。

思政课;教学体系;认知体系;课内实践环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必须不断提高教学实效性,近年来的改革主要着重于“从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但是,要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思政课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从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的转化,而“课内实践”正是一个亟待突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即“05方案”)的具体要求。如何深刻认识并具体操作思政课的课内实践环节?笔者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文简称“基础课”)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文简称“纲要课”)两门课程为例,尝试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转化的有效途径。

一、思政课从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转化的必要性

首先,思政课教学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是提高课堂实效的手段,而从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转化才是课程的目标与意义所在。

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广大思政课教师已经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努力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并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主要的途径有,在教学内容方面,在吃透教材章节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热点问题整合划分成大、小专题的板块式教学,避免生硬的照本宣科。在教学手段方面,由以往教师作为单一教学主体的“满堂灌”,转为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互动教学形式,具体种类有:案例讨论、演讲、辩论、情景剧表演、社会热点讨论等等。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中。虽然这样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吸引力,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更大程度上只能说完成了教师的教学目的,即依然停留于教师的教学体系,还很难上升到学生的认知体系、信仰体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标,最终指向的人是学生,因此深化教学改革需要从教学体系进一步向认知体系的转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联系主体人和客体物质之间的桥梁。实践对认识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最高形态——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实践教学是理论“内化”的重要环节。外部灌输的理论,只有经过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入脑”,成为一种信念。实践可以充分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对社会现实产生理性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向学生的认知体系的转化,课内实践环节的展开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这里需要厘清“课内实践环节”的概念。

第一,“课内实践环节”与“课堂互动实践性教学”的概念有着实质的区别,虽然两者都体现了大学生的参与性。课堂互动实践性教学,是以统编教材为依据、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前文所指演讲、辩论、讨论等等。这种教学模式通常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其积极意义是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对于课堂教学实效的提高效果明显,由于丰富和完善了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从而实现了教师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然而,由于课堂活动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往往存在相当的距离,生动的课堂教学虽然能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理论认知或者情感认知,但是还难以上升到行动认知与信仰认知的层面,正所谓知易行难。因而“05方案”中明确增加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即本文所指“课内实践环节”,也就是在思政课的教学大纲中规定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各占一定比例,实践课时通过大学生走出课堂,在课外进行各种实践活动来加以实现。

第二,思政课“课内实践环节”与团委、学生会的实践活动项目(如暑期实践、学生社团活动)也有区别。团委、学生会的大学生实践,参与者只是学生干部或少数学生,有专项经费,有相应的实践场所和服务对象。而思政课课内实践环节,既然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理应是学生全员参与;实践活动虽然在课堂以外,但思政课老师必须进行全程的指导。一些高校思政课把实践课时另列之后,结果往往是“体现了实践,但没有了教学”,学生到底有没有全员参与,实践效果如何都不可控。也有高校把思政课的实践环节干脆纳入学校的团委、学生会活动中,成了以少数学生干部为主体的大学生实践活动项目,与思政课教学相脱离的实践应当已经不属思政课课内实践的范围了。

笔者认为,“课内实践环节”是思政课教师教学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即教师要进行实践环节的课内辅导和过程指导,是利用理论课时以外的实践课时,由每个大学生作为主体,走出课堂实施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的课内实践环节,才能产生可控的教学实效,并体现在由教师的教学体系向学生的认知体系的重要转变。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高校普遍存有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占用课时较多,二是“没有用”,即课程实效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并非持有这类评价的师生缺乏“成才先成人”的大学教育基本理念,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仍需改革与提升,如果将课内学时分化出一部分作为课内实践学时,即可以削减占用的过多课时,同时大学生主动展开的课内实践活动是将教师的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的切实可行的途径,这对于大学生完善人格构建能发挥积极作用。

二、思政课课内实践环节的尝试及其对向学生认知体系转化的意义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笔者将课内实践环节的具体操作过程从实践方案设计、实践活动指导、实践环节总结与分享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4)浮动核电站可以采用单个反应堆或多个反应堆运行,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在采用多个反应堆运行时,如果不同反应堆二回路系统间存在联合运行的工况,那么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时需考虑设置协调控制系统,防止出现反应堆之间的 “抢负荷”现象.

(一)结合课内实践环节的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

课内实践环节的目标确立,既要与课堂教学目标相一致,又要强调对理论教学目标的补充与深化。因此,课内实践环节的目标包括思想素质目标与行动能力目标。大学生思想素质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课堂理论教学,培养大学生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行动能力目标,则是帮助学生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基础课”的课内实践方案,具体设计为“好公民小组公益活动”,明确要求:1.学生全员参与,自愿组成4~6人的实践小组;2.各小组发挥自身创意,确定公益活动项目;3.从方案策划、活动实施到总结分享共历时两个月,贯穿于“基础课”理论教学的学期始终。通过课堂反复激发学生的创意,数十个学生公益小组策划并完成了涉及环境保护、关爱弱势群体、传承传统文化、加强公民权利意识、义务献血、社区公益等众多领域的公益活动,体现了大学生投身公民社会建设的巨大能量。学生课内实践的意义完全超乎课堂理论教学,这在纷繁多彩的实践项目上可见一斑:“易拉罐手工艺制作·情暖孤寡老人”、“农民工子女爱心家教”、“校园公益·彩虹坠落图书馆”、“爱的早餐·温暖清洁工人”、“骑行常州·宣传低碳环保”、“废旧手机的回收”、“传承文化·常州手工梳篦制作”、“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暮年之声·倾听老人故事”、“陌生人·爱心抱抱团”、“烦恼丢弃箱”、“6.3元一天·体验贫困”等等。公民道德教育与社会责任承担不仅是“基础课”课堂教学传递的一种观念意识,更需要通过自身的实践体验将创意、善心与善行相结合,内化为一种认知与信仰。大学生是最富有年轻活力的群体,在没有经费投入的前提下,用创意与热情全员参与完成了公益实践,公益的种子在实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纲要课”课内实践方案的设计,则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与历史意识,分为个人独立完成的“家人口述史记录”与“小组历史专题研究”。“家人口述史”要求学生倾听、记录一位长辈口述一段亲历的改变个人或家族命运的经历,并简要分析事件当时的历史背景。这一课内实践项目汇集了数百名学生记录的家人的亲身经历,比较集中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时期的事件,如“曾祖父的面粉厂”、“童养媳的外婆”、“爷爷当兵”、“超生的孩儿”、“我家收藏的票证”、“妈妈的国库券”、“父亲打工奋斗史”、“家乡的一条河”、“暂住证的故事”、“三代人的读书梦”、“老房子的变迁”、“家门前的路”、“股票、炒票”、“姐姐的留学生涯”……设计这一课内实践环节的目标,着重使大学生理解“历史是活着的,有生命的”,“最有影响的历史不是存在于历史学家的著作中,而是存在于一般人的头脑中的历史”(卡尔·贝克尔);并对于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钱穆),培养自身的历史意识。另一项课内实践设计为“小组历史专题研究”,选题均为开放性的,如“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比较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如果今天中日开战结果如何?”,“历史分析爱国主义”等,通过小组成员的广泛阅读、比较研究,感受“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通过初步的尝试,笔者认为,课内实践环节的设计既要与思政课程理论教学的目标相统一,又要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同时更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有了好的切入点,思政课的课内实践不仅可以落到实处,还能收获丰硕的实践成果,并实现从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的转化。

(二)思政课教师需运用课堂与网络手段,对学生的课内实践活动进行全程指导

在理论教学之初,教师根据实践环节方案,采用课堂多媒体启发式教学手段,进行课内实践的具体布置。如“好公民小组公益活动”环节,笔者结合个人自身的公益实践(募集捐书、多背一公斤、加入中华骨髓库等)与网络的大学生公益大赛(“益暖中华”系列),使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念认知与情感认知,前期与各小组长通过QQ联络的方式进行创意方案的研究,由小组提交“小组公益策划方案”;如“家人口述史记录”环节,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配以老照片,为学生做了“父亲口述:此生不宜录取(50年代出身论)”的启发式教学。

实践环节还需要教师的全程指导,如“小组历史专题研究”环节,笔者建立了专用的QQ群,推荐相关阅读、电影,小组研究进程报告每两周一次回复具体的指导意见,直至初稿写作提纲、修改稿和最后的定稿,虽然也有一些小组没能完成研究报告,但参与的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研究并非是历史学家的专利,而更多是在历史视野的开拓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方面收获良多。在一份小组历史专题研究报告的后记中这样写道:“我们的小组研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每一个成员都有明确的分工,不是组长个人的劳动成果,大家都在这次研究中学习到很多东西,认识历史,关注现在,审视未来。”

(三)注重学生对于实践环节的总结与分享,帮助学生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正如学生的心得所言“不是亲力去做,怎能真正感受到公益之乐?”“公益无大小,即使是微公益。”“相信自己——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改变。”实践环节在方案策划、活动实施之后,总结思考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如制作PPT、撰写报告等,形式不一。

学生提交的心得、总结、报告,反映出在上述实践环节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如阅读学习能力、组织合作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社交沟通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等,加上全员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有质的升华。

课内实践环节的分享对于大学生认知体系也有着激励性与传播性,笔者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了专用博客“公民种子计划”(新浪链接http:// blog.sina.com.cn/u/3057605454),将部分学生的实践活动,图文呈现于网络,无论对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还是对于后续的实践环节的展开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从教师的教学体系转变为学生的认知体系,通过课内实践环节的落实当是其必由之路。

三、思政课课内实践环节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在与同仁一起进行“基础课”和“纲要课”课内实践环节操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归纳如下,以供同行切磋。

1.现有条件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相当有限,传统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如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以参观学习为主,实践效果一般。一方面,建议学校和教学部门开发提供更多资源,如经费资源、组织资源,以供更好地开展课内实践。另一方面,思政课也可以考虑与学生管理工作机构(如学工处、团委)合作,充分利用他们拥有的广泛的组织资源、充足的活动经费和丰富的校外资源。但是作为思政课课内实践,在实践学时、教师指导等方面都应更好地体现落实,以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2.思政课教师作为课内实践环节的指导老师,往往受到自身的社会阅历的局限,因此要让教师走出校门有更多的个人实践机会。另外,考虑到教师的工作量压力大,而课内实践环节的操作包括前期方案、过程实施与后期汇报(PPT、论文等)的全面指导,因此,对于教师的实践环节工作量要给予充分的认定。一些高校往往只认定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则部分认定,这一做法会对课内实践环节的落实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3.大学生层面的确也部分存在着行动力不足、应付交差的问题,或者不能全员参与,实践活动成为少数学生干部的任务,因而教师应注意在教学环节中给予充分指导,同时对于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应进行不同方式的肯定与鼓励。例如两个“情系光华智障儿童”的小组,学生在完成了“基础课”的课内实践环节之后,一起加入了“光华学校义工联盟”,爱心奉献不再是“一次性付出”,而成为了长效性的公益。

4.课内实践环节的实施目前尚处于初步尝试阶段,缺乏长效运行机制。因此,需要不断总结并形成独立的、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编写实践教学大纲、指导书,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方案和指南,制定实践教学具体要求和成绩评定标准,检查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总结评估实践教学的效果以及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综上,从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的转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深化教改的必然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广大教师的不断探索,也需要教学部、学校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共同努力。

[1]徐永军.“六个吃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前提[J].现代教育科学,2012(1):67-70.

[2]瞿敬平,邓清华.论高校思想政治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教育与职业,2012(3下):148-149.

[3]张东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体系”[J].红旗文稿,2011(12):24-25.

责任编辑:庄亚华

G642

B

1673-0887(2014)02-0125-04

2013-10-16

丁枫(1969—),女,讲师。

常州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120334)

猜你喜欢

理论课环节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