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语篇分析策略

2014-03-29张春燕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语句语篇背景

张春燕

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语篇分析策略

张春燕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文章着重阐述了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语篇分析策略,论述了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语篇分析的好处,并举例分析了三种语篇分析的策略,以求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英语。

语篇分析;英语精读教学

语篇分析是指对某一特定语言区域中成员所使用语言的分析检测,它同时涉及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两方面,所检测的语言包括口语与书面语。它不仅分析描述不同类型文本的语言特征,也会提出所有可能帮助使用者理解和翻译不同类型的文本和对话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一般来讲,针对书面文本的语篇分析着重于主题发展以及句间衔接,而针对口语的语篇分析不仅着重于以上两点,还致力于对话轮转换和社会交流或旁白结构的开篇与结束的探索。

语篇分析这一概念由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语言学家泽利格·哈里斯在1952年首先提出,随后对语篇的分析扩大到社会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

因此语篇分析的方法包括言语行为理论、交互性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会话分析和差异分析等,虽然每种分析方法侧重语言使用的一个方面,但它们都将语言看作一种社会交际。

随着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我国英语课堂教学在过去三十年中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语篇分析相对于传统的语法与翻译式教学有很明显的优势,如果将其科学地应用于英语教学,学习者将获益匪浅。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程的教学侧重于语法词汇、修辞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语篇组织、表达和翻译能力。对于作为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的衔接环节的一年级的英语精读教学,教师要兼顾讲授语法、词汇和修辞,但又不能将它们孤立开来分别讲授,而是要进行有机的结合,将语篇分析引入课堂教学中将是有效的尝试。

首先,英语精读教学中采用语篇分析的方式,简化了对语法结构的分析。语篇分析的对象一般是一个段落,而不是孤立的一句话,因此研究的重点是整个段落的结构,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以单一的语句分析作为重点。英语精读教学中采用语篇分析的方式,课堂教学将更加精练而高效。

其次,由于教师更加关注整个段落的结构甚至整个文本的布局,因此学生所面对的不再是碎片般孤立的句子,而是一个完整的文本结构,他们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文章的主题、关键语句以及结构等等。这种方法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提升他们理解和建构文章能力的机会。

再次,语篇分析中所收集的材料一般是人类自然输出的言语和书面文本。语篇一词有时特指口语表达,因而课堂上对语篇的分析多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口语输出的分析。教师需要提出更多不同类型的问题,创设不同的情境,以使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口语输出能成为有价值的语篇分析材料。出于这一目的,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口语练习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将习惯于在公共场合开口说英语,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其交流能力也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下文以《大学英语精读教程》中的课文A Brush with the Law为例来阐述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语篇分析策略。

(一)文本结构的衔接分析

对整个段落或整篇文章的分析揭示了它处于何种背景、作者想要通过它表达何种观点,以及它为学习者介绍怎样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件。这种分析能教会学生宏观地理解文本。语篇分析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就是文本的连贯性和文本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联。特定文本中各个部分间意义的相关性是作者宏观控制整个文本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结构、背景信息、逻辑常识等。

衔接可分为形连和意连。形连是指结构上的衔接,是用语法和词汇手段表现文本结构上的粘着性,是有形可见的语篇脉络。通常形连可以通过呼应、替代和省略等方式来达成。A Brush with the Law一文讲述了一位英国青年在外闲逛时被警察误认为小偷被捕后又无罪释放的故事。在文中,作者有意识地在多个段落开头通过多个时间状语之间的呼应来构建文本结构的衔接,例如:

I have only once been in trouble with the law.

It happened in February about twelve years ago.

One morning I was in Richmond…

It was about half past eleven when it happened.

A few minutes later a police car arrived.

Eventually,I was officially charged and…

这些衔接语法均为时间状语,它们在时间范围上从大到小,由远及近,使作者的回忆越来越清晰,给人以流畅的时空感。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通过快读的方式请学生将这些词句找出,用提问的方式串联起来,以激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大意以及文本的结构特点。

意连是指语义的连贯性,是通过文本所隐含的言外之意和逻辑推理来达成的,是文本的无形脉络。意连比形连更加抽象,在文本中往往不表现在语句的字面意义上,而需读者反复阅读,透彻理解后才能体会。标题A Brush with the Law本身就有较深的隐含意义,关键词Brush所表达的也不全是学生所知道的常用含义,教师可以请学生细细搜寻文中可能与标题相关的语句,理解它们的含义和内涵。相关语句如下:

I have only once been in trouble with the law.

What makes it rather disturbing was the arbitrary circumstances both of my arrest and my subsequent fate in the court.

It must have been this obvious aimlessness that led to my downfall.

这些语句无论从语法结构上还是从时间空间上没有任何相似或相关之处,但都与标题可能表达的含义相关,其语意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逻辑推理。这类语句的串联实际上构成了整篇文本意义上的连贯。

对文本形连和意连的分析必须有机结合,如果对形式连贯性的分析是为学生画了一幅草图,让学生看到了一个故事的梗概,那么对语意连贯性的分析则是对这幅图的精描细画,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

(二)语篇分析与语境分析相结合

语篇分析不仅是对单句进行分析,更需全面地解读每一个段落、每一个章节。为了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在讲授中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对文章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区分主要情节和次要细节,依托篇章结构由主到次、由粗到细地进行解读。语境是指言语环境,包括上下文、时间和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因素。语境将决定言语行为者扮演何种角色、处于何种情绪、想要得到何物,以及所述言语要表达何种意图等等。同一语句在不同语境中会传达不同的信息以及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在A Brush with the Law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Instead,he said he was a police officer and he was arresting me.

“But what for?”I asked.

“Wandering with intent to commit an arrestable offence,”he said.

“What offence?”I asked.

“Theft,”he said.

“Theft of what?”I asked.

“Milk bottles,”he said.

“Oh,”I said.

这段对话浅显易懂,但若深入剖析说话人的身份和说话人的语气,会发现作者隐含在简单对话后所要表达的东西。对话的双方分别是警察和刚高中毕业的学生,警察仅凭对青年举止和打扮的观察就武断地作出了结论,反映出年龄和阅历的差距可能造成话语权权威性方面的巨大差距。这位高中毕业生,刚刚成年,留着邋遢的长发,假装自己是叛逆的六十年代青年,在回答警察问话时装酷,装作对警察的指控毫不在意,使得警察更加坚信他图谋偷窃。这个语境其实反映出很多信息,比如,作者对自己当时幼稚表现的反省和思考,对警察这种荒唐武断行为的无奈和不满,反映了当时英国警察的权威性和英国青年叛逆反主流的思潮等等。

(三)背景信息介绍

作为文本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背景信息的介绍也是一种语篇分析的策略。简要地介绍一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一个文本在不同社会或文化背景中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对背景信息的介绍有一定技巧。传统的方法是在学习一篇特定文本之初,在讲授课文之前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它与对文本的分析是分开进行的。这种方法未能将背景介绍与相关文本部分进行关联,因而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分析。有些背景知识可以在学习课文之前直接介绍,有些则需要好好策划。所以,教师需要提前安排背景信息介绍的时间与方式,并将其与各类课内和课后活动相结合,以便学生能参与进去,并获得足够的背景知识,从而帮助他们以更有趣的方式理解文本。

比如,在A Brush with the Law一文中出现了地名Richmond,它与文章主题的表达并没有特殊的关联,因此不需特别安排,只要对其进行相关信息的介绍即可。但文中的青年因穿着举止比较散漫而被警察误以为是贼,却又因父母中产阶级的地位、学校对其优异成绩的证明和请到一位好律师等原因而无罪释放,这里涉及的背景知识就值得深究了,比如:中产阶级在英国的地位和影响,对学校权威的信任和律师所发挥的作用等。教师预先让学生搜集相关信息,对于这些信息,在讲解课文时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穿插介绍,这样学生能更快地理解课文,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

从语篇分析的角度来看,每一个语句、每一个文本都是动态的,其意义是根据言语行为人的情绪、生理状态、意图和社会文化背景而不断变化的。语篇分析在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但其应用形式和实施途径却日趋多样化。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语篇分析的效用,英语教师必须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语篇分析。

[1]Hatch E.Discourse and Language Education[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2]Martin J R.Text Analysis[M].Shanghai: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2012.

[3]McCarthy M.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4]牛小娟.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91-93.

[5]李晓烯,房顺华.论“话语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实用价值[J].沈阳医学院学报,1996(6):40-42.

[6]薛惠娟.语境分析与文本解读[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1 (9):323-326.

责任编辑:赵青

H319.3

B

1673-0887(2014)02-0122-03

2013-10-14

张春燕(1975—),女,讲师。

猜你喜欢

语句语篇背景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重点:语句衔接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作文语句实录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