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心理韧性分析

2014-03-29许文婷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逆境特质贫困生

许文婷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心理韧性分析

许文婷

(常州工学院理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影响高校贫困生发展的心理韧性作了分析。在家庭、高校和社会三方面外部保护因素的作用下,高校贫困生在自身的发展成长过程中会形成“自我意识、问题解决、自我效能、目标与志向”等心理韧性特质,这些特质会在他们面临逆境时保护其自身发展不受负面因素的影响,促进他们学业进步、健康成长。

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学;心理韧性;自我效能

从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到90年代初,高校一直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在精英教育阶段,每年大概只有5%的人能够进入高校深造,当时的高校教育环境比较优越,如免交学费、发放生活补助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精英化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并轨扩招”政策应运而生。然而,从1997年高校招生并轨到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虽然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但是,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那就是高校贫困生问题。据教育部相关部门统计,2007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包括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学生)总数为1999.26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407.71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39%[1]。

数量急剧增加的高校贫困生不仅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事关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焦点。许多学者专家都对高校贫困生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研究的文章在中国期刊网上可以搜索到1500多篇。然而,大部分研究都是围绕贫困生心理的消极面,许多研究集中围绕高校贫困生的“经济贫困、社会资源缺乏”的贫困性而导致心理上出现“压力大、焦虑、自卑、无助”等心理脆弱性以及“社会关系匮乏、就业前景严峻”等社会弱势性[2]62。这些研究的确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高校贫困生、更多地关注高校贫困生和重视高校贫困生问题。然而,这些研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对于个体,会使贫困生较易对号入座,认为自己在心理地位上低人一等,“应该自卑、自我封闭”;对于大众,会使人们对高校贫困生容易形成“心理有问题、学业有困难、交际有障碍、就业不容易”的第一印象。事实上,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助人为乐、积极进取、学业优秀、环境适应力强甚至就业也走在前列。笔者通过跟踪常州某高校某学院连续几届贫困生的情况,发现毕业时,2011届有57%的贫困生是党员,24%的贫困生考取了研究生;2012届有46%的贫困生是党员,19.2%的贫困生考取了研究生;2013届有50%的贫困生是党员,有超过30%的贫困生收到了研究生复试通知。

由此可见,尽管同样面临“经济困难、压力大、社会资源匮乏”这些问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贫困生表现出对环境的较强适应力,做得与非贫困生一样好甚至比他们还好。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分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韧性及其对高校贫困生成长成才带来的积极影响,意在引导人们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全面的认识;帮助高校贫困生积极挖掘发挥个体心理韧性特质,同时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视角探析高校贫困生的“育人”途径。

一、理论基础

(一)积极心理学

心理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人实现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它的最大使命在于使生命过得更加有意义。而长久以来,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却偏离了最初的目的。“作为应用心理学重要分支的临床心理学,研究一切人类的变态行为,关注的重点是人们的心理疾病;而研究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则比较强调社会因素对发生变态心理的影响,认为经济贫困、种族歧视、生活变更、社会压力等,都可能引起变态心理;而认知心理学则比较关注影响人作出正确判断和结论的误差。……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完全倡导人的本性都是光明和美好的,在众多心理学较多关注人类的负面情绪时,它提醒大家应该多关注人性中积极的一面,在面对各种挑战、挫折甚至困境时,很多人依然生活着,并且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积极地努力着。”[3]

20世纪初,以塞林格曼(Seligman)等人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首次将人的乐观、幸福感、好奇心、韧性、利他、智慧和创造的勇气等人的品质作为实证研究的课题。这是心理学发展中,首次对以病态心理为主要内容的研究范式的矫正。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积极心理学开始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性格优势和优秀品德,增加了人们对自身积极力量的认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个体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个体实际存在的潜在优秀品德作为出发点,提倡用积极的心态从新的视角对众多的心理现象进行解读,从而正面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并充分发挥这些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的正能量来帮助个体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进而获得质量更高的生活。当人们把这些能力更有效地运用到学习或者工作中,将获得更多的心流体验,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积极的情感[4]。

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对个体积极力量的研究。主张通过培养和强化个体固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个体了解自身的优势,关注自身积极向上的自我力量,自身的性格优势。借助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对抗心理困扰,消除问题行为,建立抵御挫折、心理创伤和障碍的预防机制。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个体主观对曾经、现在和未来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个体的积极人格和集体的社会组织系统三个方面来研究积极力量。根据积极心理学,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的建立都应该是要利于培养和发展个体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4]。

(二)心理韧性

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Werner、Germezy、Butter等为代表的学者对心理韧性的特质和外在环境保护因素作了探索,集中探讨了面对同样的逆境,能够较好适应逆境的个体与在逆境下产生心理问题的个体所具备的个体特质和外在保护因素的差异。将心理韧性看作“适应的结果”,心理韧性在困难状态中的正常发展。之后,以Kumpfer和Richardson为代表的学者侧重剖析了心理韧性形成的动态过程,即通过动态交互作用,在外在保护因素的作用和个体特质功能的发挥下,个体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逆境的过程。

到了21世纪,随着积极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学界的兴起和发展,学者们对心理韧性研究的关注点逐步转向个体的积极心理特质和心理潜能。200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科研机构联合一批心理学家提出了心理韧性模型(图1):

该模型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体的天生潜能。青少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具有“安全、爱、归属、尊敬、掌控、挑战、才能、价值”等方面的心理需要,来自于外部保护因素“学校、家庭、社会和同伴群体”以及它们之于青少年的“亲密关系、高期望值和积极参与”为青少年的发展需要提供满足后,在青少年身上会自然地发展出一些个体特质,即图1中所示的心理韧性特质“合作、移情、问题解决、自我效能、自我意识、自我觉察、目标与志向”等。这些心理韧性特质会在青少年面临逆境时保护其自身发展不受危险因素的影响,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5]。

心理韧性,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个体在身处逆境或被问题困扰时能够迅速恢复,甚至获得力量和成长的能力,来自于个体不断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力量。刘丹等认为心理韧性与积极心理学在这一层面上是互相契合的,并从心理潜能的视角对心理韧性作了以下界定:“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下促使其追求自身的和谐发展,调动一切保护性资源实现良好适应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潜能。”[6]在心理韧性的潜能性定义视角下,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力量正是培养和发挥个体心理韧性的潜能来源。

二、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韧性分析

高校贫困生面对的最大的逆境是经济上的贫困。在这样的逆境中,如前文所列数据可以看出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在校表现非常优秀。下面将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分析高校贫困生的积极力量,通过增进积极体验,提高主观幸福感,进而促进其积极人格的实现,而这些都会促使高校贫困生在面对经济困难时能通过调动个体的心理韧性特质和外部环境的保护性资源(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顽强地追求自身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个体的成长成才,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和发挥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韧性。

(一)高校贫困生的个体心理韧性特质

根据图1心理韧性动态模型,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发展出“合作、移情、问题解决、自我效能、自我意识、自我觉察、目标与志向”等心理韧性特质。这些心理韧性特质会在个体面临逆境时保护其自身发展不受危险因素的影响,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在高校贫困生身上作用较为明显的是自我积极认知、问题解决能力、目标和志向性以及自我效能感四种心理韧性特质。

根据笔者对近十年的资助育人工作的梳理统计,面对经济上的贫困,有近80%的贫困生从进入大学之后,就能够正确地面对和接受自身经济资源匮乏的现实。对所处逆境的积极认知,能够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经济困难,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困难,同时能够增强他们改变现状的动力。这种自我积极认知可以帮助他们明确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同时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自我教育的实现,更有助于自身的发展。

80%左右的高校贫困生在进入大学之后,能够主动地找班主任或辅导员了解国家资助政策并提出贫困生认定申请。此外,在适应了大学生活后,一年级近90%的贫困生在学习之余还会选择餐厅服务、发放传单等兼职工作以缓解自身的经济困境。因学业成绩差异,大约有60%左右的贫困生会选择兼职做家教,赚取生活补贴。高校贫困生经济上的贫困带来的另外一个负面影响是他们社会资本的缺乏。“高校贫困生社会资本缺乏主要是指其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网络资本的缺乏,高校贫困生的家庭中心社会网络资本是指高校贫困生通过其家庭成员的社会关系网摄取这些资源为其所用,达到功利或非功利的目的的关系资源。这些关系资源是高校贫困生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2]57面对社会资本的缺乏,许多高校贫困生进入大学之后一方面会积极加入社团、学生会,在各类校园活动中积极主动寻找锻炼自己的机会,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素质,主动为将来踏入社会顺利就业做好准备。目前,笔者所在的学院有118位同学通过申请认定入了校贫困生库,其中有70%左右的同学加入过或正在参加社团或者学生会组织。另一方面在学业成绩上高校贫困生会对自己有明确的要求,经济上贫困的他们,很大程度上会把学业成绩作为改变他们将来命运的重要砝码。根据笔者所在学院每年奖学金的评选情况,有25%左右的贫困生的学业成绩位列年级前10%。优秀的学业成绩不仅能为他们的个人简历加分,而且还有机会获得各类奖学金,这些都属于高校贫困生面对经济困难时,自己主动采取的一些改善逆境的“问题解决”策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为自己设立的经济上的开销计划、学业上的成绩目标和就业技能提升策略都体现了心理韧性动态模型中的心理韧性特质之一“目标与志向性”。面对毕业后就业深造问题,高校贫困生也能积极采取行动。根据笔者所在学院近三年的就业跟踪统计情况,100%的贫困生在毕业当年年底之前均能落实工作,20%左右的贫困生能够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到其他高校继续深造。

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即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和信念[7]。自我效能的强度与个体在面对挫折、痛苦或其他行为障碍的坚持性的重复有关。如果个体在遇到困难情境时,行为经常能坚持下去,就会积累起较高的自我效能强度。高校贫困生面对逆境所采取的积极加入社团、兼职、提高学业成绩等有效应对策略正是建立在对自己能够过更好的生活的信心和信念的基础上。这些应对策略使高校贫困生在大学生活中逐步取得有效成果后,会强化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能够激发高校贫困生更好地迎接学习生活中的挑战,更加自信地面对逆境。

积极心理学核心发起人彼得森和塞林格曼通过调查研究,将人类的个体优势归结为6大类24小类。6大类包括: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和卓越。其中智慧包括创造性、好奇心、批判性思维、好学和洞察力;勇气包括勇敢、毅力、诚实和热情;仁爱包括爱与被爱的能力、善良和社交智慧;公正包括忠诚、公平和领导力;节制包括宽恕、谦虚、谨慎和自制;卓越包括对美的欣赏、感恩、乐观、幽默和灵性[7]。通过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韧性特质的分析,可以看到,尽管面临经济上的困难,大部分贫困生能够正视自己的经济状况、较早确定毕业后的目标,在学业、素质拓展方面对自己有明确的自我要求。面对经济困境时,他们能积极选择兼职机会、专注学业争取奖学金。面对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他们能够主动投身校园社团等组织锻炼自身能力。接受国家助学金的同时,能积极投身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面对毕业后无社会关系可以帮助自身就业的情况,能够早做打算,一些贫困生能够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一些贫困生能够主动找老师了解应聘注意事项,修改个人简历,活跃在各场招聘会上。在高校贫困生的这些积极的行为中,“好学”“毅力”“诚实”“善良”“自制”“感恩”等这些个体优势品质得到了激发和培养。这些积极品质的培养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力量,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保持乐观心态,从而有效地克服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只有内在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高校贫困生身上的自卑、焦虑、无助等消极因素才能被抑制,这样他们能够在面对挫折时充满希望,提升应对逆境的心理韧性。

(二)高校贫困生的外部保护因素

根据刘丹的潜能性心理韧性的定义,心理韧性还会受外部保护性资源的影响,如图1中所示的“学校、家庭、社会和同伴群体”与“亲密关系、高期望值和积极参与”等外部保护性资源。对于高校贫困生来说,影响他们心理韧性的外部保护因素主要来源于家庭、高校(高校贫困生的主要同伴群体是大学同学)和社会。首先,家庭是高校贫困生长期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着他们积极人格的形成。身处经济贫困的逆境中,家庭的支持、父母的期望和父母经济方面的积极参与直接影响着高校贫困生面对压力时采取的积极态度,增强了他们承受经济压力的能力,提高了他们战胜经济贫困的自信,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能够过得更好的信心。

学校是高校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生活的第一环境。老师的肯定和关心、同学的陪伴和理解能够让贫困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满足他们对“爱”和“归属”的需要,同时对他们自尊心的建立也有积极的作用。高校资助育人政策的完善也充分满足了他们“掌控”自己命运的需要,帮助他们建立“挑战”生活和困难的信心,通过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资助工作可以有效缓解贫困生经济上的困难,育人工作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压力,这对于增强高校贫困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形成积极人格、提升主观幸福感和增进积极体验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进而能够帮助他们提升心理韧性,更好地面对逆境。

社会的关心、支持和接纳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韧性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来自家庭、高校和社会的这些外部保护因素可以唤起高校贫困生身上的积极力量,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当高校贫困生身上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了培育和增长,其心理方面的消极面才会被抑制甚至消除,在遭遇挫折时抗压力会得到有效提升,心理韧性会得到巩固加强。

(三)高校培养贫困生心理韧性的现实途径

综上所述,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韧性在他们个人发展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体积极的心理韧性特质在积极的外部保护因素的作用下能够帮助贫困生乐观自信地面对经济上的贫困,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从而避免了由经济压力引起的自卑、焦虑、孤僻等负面心理情绪。具体来说,高校可以从个体关怀、团体活动和集体教育三个层面进一步培养贫困生心理韧性。

个体关怀要求高校辅导员对所负责班级的贫困生给予全程式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正确地面对经济资助、面对人生,避免贫困生边缘化。在个体关怀过程中,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关注贫困生心理可能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积极挖掘他们身上正向的力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贫困生,通过美德的发掘、积极品质的培养等途径帮助他们获得或激发积极的力量从而克服现实中的诱惑和困难。

团体活动主要是建立在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心理健康老师可以分学院、分年级围绕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和积极成长五大主题开展团体心理活动实践课程教学[7]。积极优势团体课帮助高校贫困生明确个体优势,促成他们形成积极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式;积极情绪团体课帮助他们对曾经、现在和未来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个体主观幸福感,增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积极关系团体课帮助他们了解爱与友谊,促进他们了解积极健康的人与人相处模式,帮助他们学会化解人际冲突、学会感恩和宽恕;积极应对团体课帮助高校贫困生更好地学会面对逆境;积极成长团体课帮助他们提高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并促进他们对成功的信心。这些系统的团体心理活动实践课能够有效提高贫困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引导他们进行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的积极心理体验,从而促进心理韧性潜能的实现。

集体教育在学校可以以两种形式开展,一是讲座形式,一是实践形式。讲座形式主要是面对学校所有贫困生开展自强自立教育、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等。实践形式可以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及青年志愿者活动。通过组织这些讲座学习和感恩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品格,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感恩教育一直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利用学校的集体效应和学生的从众心理,在讲座教育中增加交流、讨论等互动环节,让高校贫困生在讲座学习中实现更广泛的思想交流,使讲座教育学习的效益最大化。感恩实践活动的组织为高校贫困生将感恩之心转为实际行动创建了有效平台。高校贫困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这些能力的提高发展进而会促进高校贫困生积极品质的形成,从而提升他们的心理韧性。

[1]教育部.教育部公布2007年高校贫困生资助情况[EB/OL].[2013-03-01].http://edu.qq.com/a/20080725/000132.htm.

[2]张耀灿,陈希文,罗洪轶,等.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的今天与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Keyes C L M,Haidt J.Introduction:Human Flourishing——The Study of That Which Makes Life Worthwhile[M]//Keyes C L M,Haidt J.Flourishing: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Life Well-lived.Washington DC:APA,2003:3-12.

[4]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研究理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5]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51(3):149-152.

[6]刘丹,石国兴,郑新红.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J].心理学探新,2010,30(4):12-16.

[7]阳志平,彭华军,吴晓冬,等.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庄亚华

G444

A

1673-0887(2014)02-0108-05

2013-09-05

许文婷(1982—),女,讲师。

猜你喜欢

逆境特质贫困生
超越逆境
How adversity makes you stronger逆境如何让你更强大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完形填空Ⅳ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