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特色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4-03-28宋燕星刘淑聪程丽娜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2期
关键词:测控防灾减灾

宋燕星,刘淑聪,程丽娜

(防灾科技学院,河北 三河 06520)

行业特色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宋燕星,刘淑聪,程丽娜

(防灾科技学院,河北 三河 06520)

测控技术与仪器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是一个非常广泛的专业应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测控技术及仪器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对该专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该专业定位为基础,结合我院建设防灾减灾特色型大学的宏伟目标,提出了“重基础、强实践、兼具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具备仪器、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并兼具地震行业相关测控技术及仪器方面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提供新的探索.

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行业特色

测控技术与仪器[1-3]是多个学科相互渗透从而逐步形成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其是由多种新技术系统而组成,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现代光学、精密机械等,他的主要运用于从单纯数据采集发展为集数据采集、信号传输、信号处理以及控制为一体的测控过程.

目前,在我过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仪器仪表专业,到2012年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高教多达300多所.由于每个学校开设的专业情况各不相同,所以现有的办学条件、专业规模以及教学水平各不相同.有一些985所属高校该专业办学时间比较长,办学实力雄厚.如: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由于每个学校服务的对象各不相同,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注重于航空领域的研究,长春理工大学注重于光学领域的研究,成都理工大学注重于电子技术及核技术等;

测控技术与仪器是一个运用十分广泛的专业,他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于这方的人才市场需求十分大.现在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行业也受到了重视,从而对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科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也大大的增加.测控技术与仪器学科宽厚的专业知识在未来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1 我院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全国各个高校的测控技术与仪器的情况和发展历史不相同,从而高教各所高校在设置学校的学习培养目标也就各不相同,所以专业目标的设定上应该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和发展背景.

防灾科技学院是全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因此,在防灾减灾为特色的大平台上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立足培养测控技术与仪器领域内高层次、高素质、并兼具行业特色的“工程应用型”和“工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以下特点:

1.1 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

要按照该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积极适应,所以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所培养的学生应为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1.2 知识面宽,适应性强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学科,新的专业培养目标反映和适应这种发展[4],因此,这个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应具有电子、机械、传感、信号处理等多方面复合型知识,从而可根据行业需求调整、转型,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1.3 具有行业特色

本专业依托于我院防灾减灾特色的大平台,因此,在进行本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融入以防震减灾、地震救援中测控技术与仪器应用及研发的行业特色培养.因此,所培养的学生在具备仪器仪表设计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同时,兼具地震行业相关测控技术及仪器方面知识与应用能力.

2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我们提出了“重基础、强实践、兼具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测控本科生培养方案基本上建立了电、机、计算机和控制相结合,兼具防震减灾、地震救援中测控技术与仪器应用与研发为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不适宜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改革,在加强必修课教学的基础上,丰富和优化选修课课程体系,对相对落后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有效的更新,构建各学科联系,结合课程.调整课时,在课外时间的增加,减少刚性课程,灵活的课程,以扩大和加强培训,实现测控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而有效促进.具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措施为:

2.1 强化专业基础教育、拓宽专业教育口径

为了给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在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同时,要拓宽基础理论教学的厚度和宽度,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适当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授课比重,尤其是那些能够反映专业发展前沿的专业知识内容,要及时纳入到专业基础教育体系当中来,从而充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素质的发展.比如,由于师资、实验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本专业尚未开出光电检测方面的课程,在今后对培养体系的建设中,要不断结合引进人才的方向和实验室建设的完善,适时开设相关课程.

2.2 重视“教行合一”,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高级人才

对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而言,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要针对人才培养计划多设计综合性实的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个人在未来的持续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具体实施过程中,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学科竞赛、及教师科研等多方面结合实现.

(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首先提高实践教学训练体系的构建,增加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与内容,加上设计和全面的内容如实验,以一个开放的实验模型,并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

(2)要进一步增大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一个更加宽厚的平台,建立基本的,专业的,集成在一个实验室.积极稳妥地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生产,教学的实际需求的理解.

(3)鼓励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如:“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促进研究和教学,科研和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将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对学生实验研究本身的一个很好的主题提供了.鼓励教师研究分解形成的子主题,融入教学,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体系当中,要进一步提高教学和训练体系的实践,增加信用实践教学比重,加上设计和全面的内容如实验,以一个开放的实验模型,并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

2.3 确定专业特色

在防灾减灾特色大平台上确定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是以防震减灾及地震救援中的测控技术与仪器的应用与研发为本专业特色,体现了重特色的培养模式.具体实施过程中,从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实现.

(1)从课程建设方面,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可分为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四部分,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以本专业知识体系基本框架为基础,结合培养防灾减灾行业特色人才的特点,进行课程体系结构改革,在本专业基本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工程振动测试技术》、《地震仪器概论》等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仪器、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同时,掌握地震行业相关测控技术及仪器方面知识与应用能力.

(2)从实践教学方面,建立行业特色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从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获取防灾减灾仪器应用等实践知识.如我院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从而满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防灾减灾相关仪器、检测技术等专业知识实际应用的深入理解.

3 结束语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因其专业性强,有着很强的市场潜力,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该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吸取了其他院校的先进办学经验,充分考虑了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我院自身发展背景和行业特色,提出了“重基础、强实践、兼具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和学科的迅速发展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不断调整和改革的,因此,在培养计划的运行过程中,要在保证培养计划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适时地做一些必要的调整,进而让本专业的培养计划既相对稳定又与时俱进.

〔1〕黄良沛,朱萍玉,毛征宇,段凯.测控仪器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03):112-114.

〔2〕王燕,李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8,10(02):55-56.

〔3〕温秀兰.应用型本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63(05):122-124.

〔4〕隋修武,桑宏强,李大鹏,张建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35(12):42-43.

G428

A

1673-260X(2014)11-0222-02

防灾科技学院“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防灾仪器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团队”

猜你喜欢

测控防灾减灾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基于LabWindows/CVI与TekVISA的Tek示波器远程测控软件设计
基于现代测控技术及其应用分析
向着新航程进发——远望7号测控船首航记录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减灾就是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