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方某中心城区河道整治对策

2014-03-28王洪辉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4年7期
关键词:两河沿河河道

王洪辉,曹 进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010)

0 前言

C城中心城区的两河作为承载着C城历史文化的母亲河,1999年至今已累计投入超5亿元用于河道防洪、沿河排水管网和景观建设。目前,河道防洪工程基本完备,但河道污染问题依然突出,以往的河道治理中忽略了河流生态建设,河道硬质化现象严重,生态系统严重破坏。如今,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加强,建设“绿色C城”,构建富有活力的城市生态空间,打造生态C城,要求重塑母亲河,打造“美丽新C城”。

1 两河基本情况

河道A发源于崂山区三标山之阴,流经山里棉花村,经过书院水库和团彪水库,途中与留村河汇流,沿障村村前一路弯曲奔腾,横穿C城城区与河道B相会后,注入胶州湾。河道全长41.52 km,流域面积317.2 km2,其中C城境内河道长21.3 km,流域面积276.1 km2。支流共有8条,总长约40 km,主要有:留村河,西流峰河,土头桥河。

河道B是河道A的主要支流,流经大屯、邵家屯、高家屯、段村、小庄、前、后铺下、黄家西流、解家营、石河头等村,于庄头村东向南汇入河道A。河道长20 km,流域面积107.8 km2。支流共5条,总长约30 km,主要有:石头泉河、段村河、解家营河。

2 两河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防洪及蓄水

经多年治理,目前两河主城区段及河道A下游段已达到50 a一遇防洪标准,可确保标准洪水下防洪安全。但河道B青威路以北上游段、河道A刘家官庄桥上游段尚未经综合治理,河道行洪断面不足,堤防残缺不全,防洪标准达不到10 a一遇,且支流河道基本未进行整治,达不到50 a一遇防洪标准。

两河共有拦河闸坝16座,多位于城区段,现状河道A下游和河道B上中游河道拦水建筑物较少,不能有效地调蓄河道来水。目前石棚水库为城区的重要水源地,河道A上游(团彪水库、刘家官庄坝前、中障闸前)也为市自来水公司的水源地,每年市自来水公司提取大量地表水和地下水用于城区供水,严重影响下游河道生态用水。

2.2 截污及污水厂

两河经过多年的治理,主河道两侧大部分敷设了截污干管,但由于截污干管敷设时间较久,且部分干管由于征地拆迁等原因最终敷设在河道内,导致目前干管渗漏、破损现象严重。此外,由于河道两侧的城区污水管网不完善,部分污水管道雨污混流,汛期经常发生冒溢,污水进入河道。两河支流河道大多流经城中村,支流沿岸无完善的污水收集管道,村居污水、垃圾、粪便水直接排入支流继而流入两河。

两河流域目前共有两座污水处理厂,分别为:C城污水处理厂,规模15万t/d;北部污水处理厂,规模3万t/d。目前C城污水处理厂已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且随着C城东部新区的发展,更多污水将不断向该污水厂输送,届时,超量污水将溢流至河道A,造成河道污染。北部污水处理厂随着北部汽车产业新城的发展及系统内提升泵站的建成,也将很快满负荷运行。

2.3 道路及桥梁

两河沿河两侧大部分河段没有河道管理路,河岸边基本被植被和菜地占据,有些河段建筑贴着护岸建设,甚至有些已经占用河道。局部有路的河道,河道管理路普遍较窄,建设标准较低。

两河目前现有跨河桥梁42座,现状桥梁大部分主体结构均较完好,满足现状车行要求,部分桥梁栏杆局部破坏严重,过桥管线外露,桥梁外立面景观效果较差,也存在部分危桥,需要拆除。

2.4 绿化及景观

两河两岸除现状河道A公园及河道B公园外,整体绿化层次极其单调,沿线树种以柳树为主,分布杂乱,部分绿地甚至被菜地及违章建筑占据。

河道岸线景观贫乏。沿河公园及建筑缺乏文化内涵。河道驳岸均为硬质驳岸,形式单一,景观效果较差。河道沿线无居民亲水空间,河道垃圾杂乱无固定收集场所,河道整体面貌较差。

2.5 建设管理体制

现状两河的管理政出多门,水利部门负责河道防洪和河道堤防、拦河闸坝的建设和安全运行;城建部门负责城区污水管道、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管理;环保部门负责水环境检测和水污染治理和管理;各街道、经济开发区负责各自辖区内水环境综合整治。河道建设管理未能实现河道的统一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的有机结合,再加上缺少协调沟通,未能对河道管理形成共识,容易出现有利都想抓,有难都想推的“踢皮球”现象。

3 两河整治对策

3.1 总体思路

全面完成两河规划建设。提高流域防洪排涝标准,使河道达到50 a一遇的防洪标准;推进流域污染治理工作,改善河道水质,重点河流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引水补源、绿化造景,有效提升河道生态景观效果。坚持治污、治河、绿化和景观建设相结合的方针,逐步实施两河综合整治工程。

3.1.1 防洪及蓄水

通过水系梳理、河道清淤、岸线整治及拦蓄水规划建设,使各河道和支流均满足防洪、蓄水要求,并最终达到“河道顺畅、堤绿坝固、洪水可排、雨水可蓄”。

3.1.2 截污及污水厂

通过规划污水厂、建设沿河截污管道、完善环卫设施、铺设中水管道,使两河的垃圾及污水得到根治,并最终达到“系统完善、管网配套、垃圾分类、中水回用”。

3.1.3 道路及桥梁

通过建设滨河车行路、沿河慢行系统、观光亲水平台和跨河景观桥梁,使两河形成两条整体贯穿性的滨水景观路,并最终达到“交通有序、人车分离、功能齐备、一桥一景”。

3.1.4 绿化及景观

通过沿线绿化及水深植物的种植、历史文化的引入、重要河段及重要节点的打造,整体提升沿河环境景观并修复河道生态,最终将两河打造成“安全河道、生态河道、环保河道、文化河道”。

3.1.5 建设管理体制

通过成立河道专管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并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保证河道建设维护管理费用。河道建设管理做到“责权明晰、分工明确、资金到位、管理有序”。

3.2 具体措施

3.2.1 防洪及蓄水

3.2.1.1 水系梳理

对两河和及其支流进行普查、梳理,对现状覆盖为暗渠的河道进行开敞改造,对被建筑垃圾填埋的支流河道进行疏通,以恢复河流原有面貌。重点实施两河上游河道治理,按照生态景观河道的理念进行治理,确保河道防洪标准达到50 a一遇。

3.2.1.2 河道清淤

对两河及其支流进行清淤、清障,对河道主槽内影响行洪的垃圾进行清除,对河底变黑、发臭的污泥进行挖除并换填合适的沙土,以利水生植物生长、净化水质。重点实施两河下游段河道清淤,对河道A烟青路至东关街段河道内的建筑及菜地进行清障。

3.2.1.3 岸线整治

对现状驳岸进行改造,建设景观驳岸、尽可能多地建设自然生态驳岸,以达到既固土又涵养水源的作用。重点对城中心段河道进行景观生态改造,在保证行洪的基础上,对河道蓄水位以上驳岸进行放坡绿化处理,在有条件的河段设置人工岛,在浅水段栽植水生植物。对新建设驳岸均采用多自然生态驳岸。

3.2.1.4 拦蓄水规划

对两河现有拦蓄水进行景观改造,并结合防洪及景观要求在河道A规划营流路、长江二路下游、河道B青威路上游等位置新增7处拦蓄水设施,以最大限度地拦蓄河道来水,涵养地下水源。根据城区供水水源保证情况,逐年减少河道A上游用于城区供水提水量,利用污水处理厂中水作为河道水源补充。

3.2.2 截污及污水厂

3.2.2.1 污水厂规划

尽快启动C城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根据预留用地可扩建至20万t/d。同时,为了减轻C城污水处理厂远期的压力,结合东部新区的发展,建议在河道A上游新建3万t/d的东部污水处理厂,将原本属于C城污水厂的约57 km2的面积由东部污水处理厂处理。远期结合北部汽车产业新城的发展,将现状北部污水处理厂扩建至7.5万t/d。

3.2.2.2 污水管道系统

由于现状污水干管建设不完善且不规范,部分管道敷设在河道内,并存在大管接小管现象。因此应重点完善沿河截污干管:对于干管缺失段尽快新建;对于大管接小管情况和不合理段进行翻建;河道两侧管道双向全线贯通之后,就可以取消过河管道。

3.2.2.3 其他污染源

企业点源污染:大型企业要完善内部污水处理设施,小型企业合并整合,完善污水处理设施。联合相关执法部门协同解决。沿河排污企业污水排入管网前水质应满足按照《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的要求。

集中排污口:踏勘污水口汇水区域,完善区域污水收集系统,对于雨污水分流的排污口经识别后可直接接入污水干管。对于雨污合流的排污口则需要经过截流井将污水截留后进入污水管网。

城中村污染:改造计划内的城中村通过建设完善的污水收集系统将污水接入沿河污水干管,实现雨污水分流。计划外的城中村的污水在经过简单的污物拦截、泥沙沉淀等措施后通过截流井就近排入污水干管。

垃圾及底泥污染:完善环卫设施,沿河设置垃圾收集和中转设施,保障垃圾有路可去;结合河道清淤工程,清除沿河两岸随意堆放的垃圾,清除河底清淤,斩断清洁河水的二次污染根源,美化环境。

3.2.3 道路及桥梁

基于现有规划整体路网,立足于现状道路情况,通过景观型的滨水道与规划中的市政道路结合,使两河流域形成两条整体贯穿性的滨水车型景观路。景观路设置于沿河景观带中,主要承担景观带与市政道路的连接功能,沿河观光道路功能。路幅控制在8~9 m。

结合城市绿化和景观系统,使两河沿岸慢行系统网络化,融合到城市整体交通网络中去。慢行系统倡导强化慢行环境中水的主导性,努力形成“伴水而行、望水而行”的格局。休憩节点依据步行距离合理设置。

现有桥梁总计为42座。其中27座桥梁目前结构未出现破损,基本能满足现阶段车流量要求,建议通过桥梁涂装、桥面系改造及桥梁夜景等来美化桥梁;12座桥梁建设年限较久,未来可根据规划路标准,拆除重建;3座已是危桥,已废弃,建议拆除。

3.2.4 绿化及景观

3.2.4.1 生态河道控制

生态景观河道的建设,首先应规划其景观蓝线与绿线。

蓝线控制:根据现场情况调查及对两河历史洪峰及水文资料的研究,以保障城市防洪为前提,以恢复C城自然水系网络形态为理念,划定C城城市水域保护的蓝线。

绿线控制:蓝线外一定距离划定河道绿线,保证河道绿带相互联结,形成绿地走廊,绿地中因地制宜增设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局部适度放大预留空间设置广场、停车场、便民服务站等。主河道绿线控制在30~50 m,支流绿线控制10~20 m,局部缩小或扩大,受拆迁影响的河段,结合以后规划建设强制控制。

3.2.4.2 生态河道打造策略

安全河道——尊重河道水文数据,打造防洪安全的河道;

生态河道——尊重自然,生态为先,修复水域生态环境;

环保河道——针对非机动车和步行尺度的、连续、丰富的低碳环保体验路径;

文化河道——针对居民及游客需求,弘扬地方文化,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3.2.4.3 景观分段定位规划

结合两河的周边规划用地情况,对两河景观进行分段定位规划,可分为八个景观段:

分段一:河道B(源头至204国道桥)。

定位:沿河生态型产业廊道。

结合汽车产业文化,打造满足园区居民娱乐、休闲需求的开放景观空间,成为汽车产业新城生态型的中央水系景观。

分段二:河道B(204国道桥至青威路桥)。

定位:沿河生态与文化复合型水生态公园。

以展示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为主,设置植物塘、植物床、兼氧池、厌氧池等,进行景观水净化,构筑特色的水环境景观,打造良好的生态景观环境,成为“城市绿肺”同时为河道下游区提供良好的水源。

分段三:河道B(青威路桥至河道A)。

定位:沿河城市型文娱公园。

以游憩、娱乐、休闲健身为主的综合性文化休闲活动中心,满足周边居民游憩、娱乐、休闲健身等功能要求,打造C城水文化与现代文明城市和谐统一的生态宜居景观环境。

分段四:河道A(团标水库至龙山路桥)。

定位:沿河生态型“水涵养”廊道。

保护水源,形成一道城市绿色屏障,利用生物,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为人们提供一个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多功能空间。

分段五:河道A(龙山路桥至204国道桥)。

定位:沿河生态与城市复合型湿地公园。

打造都市生态景观特征的“城市绿心”,结合生态湿地景观建设,建立多功能的、与自然融合的复合型休闲湿地公园。

分段六:河道A(204国道桥至文化路桥)。

定位:沿河生态与城市复合型精品公园。

集居住休闲、文化商业、生态湿地为一体的复合型文化休闲活动中心,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独特自然禀赋和丰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形成C城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分段七:河道A(文化路桥至青新高速路桥)。

定位:沿河城市型活力水街公园。

以酒店、餐厅、酒吧、茶座等休闲娱乐购物设施为一体的滨水地带,发展滨水产业,繁荣滨水经济。

分段八:河道A(青新高速路桥至城阳界)。

定位:沿河生态与城市复合型湿地公园。

城市湿地水净化公园,结合城市滨水风光带和亲水绿岸景观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娱乐的水绿环境。

3.2.5 建设管理体制

建议成立两河综合整治指挥部,全面负责两河工程的建设。指挥部由C城主要领导任指挥长,指挥部成员包含规划局、水利局、城建局、环保局、各街道办、财政局等部门。各成员单位应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全面做好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工程推进、资金保障等相关工作,确保工程实施按计划顺利推进。各成员单位应安排具有工程经验的业务骨干参与现场工程管理。工程建设期间各部门抽调人员须与原单位脱岗,接受综合整治指挥部统一考核。工程竣工后成立城区河道综合管理处,全面负责两河的维护管理。管理模式可灵活,可采用管养分离模式、委托管理模式和聘用协管员管理模式等。

4 近期实施建议

建议结合古城改造及顺河片区改造,尽快实施河道A(204国道桥至文化路桥)段河道综合治理,并以此段为样本段,利用3~5 a时间,着力实施两河工程,以河流为纽带,将自然山水与城市文化紧密结合,挖掘历史文化,使城市融入新城与古邑交汇的生态绿化系统之中,最终实现“美丽C城”总体目标。

[1]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C城城区两河工程规划研究[R].2013.

[2] C城水利局.两河治理管理意见与建议[R].2013.

猜你喜欢

两河沿河河道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首次并网发电
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完成首次核燃料组件装载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运河功能探析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治理城市黑臭河道的方法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一江两河”区域青稞氮肥推荐指标体系研究
九九歌
上海闸北沿河道路粤秀路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