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节成就和谐

2014-03-27田东良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班规座位细节

田东良

班级管理无小事。作为一名有一定资历的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时,我还是经常感到身心俱疲。班级的管理是以和谐为目标的。和谐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学习节奏等,可以共同构成一个让人称道的优秀班集体。但要达到这个目标又的确是不容易的,几十个学生组成的班级,大事小事总不会断。班主任经常觉得力不从心,事实上,可能是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管理细节。

和谐的班级需要以班主任的从业经验和个人魅力为核心,辅之以学生的配合和群策群力。在这之外,更需要我们老师在细节上给予学生人性化的关怀。“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关注了细节,往往能够成就长久的和谐。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治理班级的经验,略谈一些关系着班主任在班级内威望的树立以及整个班级和谐稳定的“点”。

班主任再生气也不能冲动,说话不能太绝对

我带一届毕业班时,班里有一个学生不仅好拉帮结派、惹是生非,而且对班规制度置若罔闻,上课迟到如同家常便饭。更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他有一次竟然聚众饮酒,而后带着满身的酒气闯入正在上课的教室。这不仅严重扰乱了班级秩序,而且在学校内给班级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我在盛怒之下对全体同学当场宣布:“只要我当一天的班主任,就绝不容许他再踏进我们教室半步!否则,我宁愿不当班主任!”事后,该生的家长频繁到学校的政教处以及校长办公室说情,说孩子再有不是,班主任也没有停学生课的权力,并一再托人找到我,“软硬兼施”。最终,在学校领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下,我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学生再有问题也毕竟是个孩子,我们干的就是教书育人的活儿,怎么能把有问题的学生往外推呢?于是,这个学生重新回到教室。

这件事本身已经过去,却没想到因此助长了几个捣乱学生的胆量,觉得老师也“不过如此”,反而更难管理了。我因此深刻地反省了自己的做法,后悔冲动时说的“过头话”。老师无论如何是没有停学生课的权力的,这一点我非常明白,却因为不理智说出气话,以至于在以后班级的管理中威望下降,而且学生对我制定的“班规”(尽管是同学生商量后确定的)也表现出将信将疑的态度,显然没有以前重视。这件事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在对学生说任何话的时候,都是要负责和谨慎的,不能把话说得太绝对,不给自己和对方留有余地。为人师表,当自制和宽容。

班主任不能整日唠叨,给学生留下婆婆妈妈的印象

班主任就是一个班级的“二大妈”,操心劳力不讨好。向上接受校领导的指示,向下传达给学生要完成的诸项任务,唯恐精神传达不全,传达不彻底,传达不明白,所以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好唠叨的习惯。事实上,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认知和判断意识也逐渐增强。他们最烦的就是没完没了的唠叨,哪怕明知是善意的提醒。若班主任不管什么事儿都反复絮叨,他们就会误解为是班主任对他们做事能力的不信任、不认可。

我们应该多想想自己十几岁时的心情,是不是既自以为是又自由飞扬,大人的话越是啰唆我们越听不进去呢?这样看来,理解才是师生之间顺畅沟通的基础。班主任最好在传达学校精神以及布置具体任务时做到言简意赅。对学生的批评也一般采取点到为止的方式,不要反复言说,不然不仅事倍功半,甚至会有相反的效果。我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省力了许多,学生也开心。他们会跟别的班学生说:“我们‘老班才不会那样,他特别明白事儿,我们当然也得给面子!”

无意间的偏袒是对学生极大的伤害

人与人的缘分是奇妙的。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日复一日面对几十个不同个性、来自不同生活环境的孩子。班主任也是普通人,也会有自己的好恶,绝对的公平是难以做到的。在学生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在日常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在本班学生与外班学生比赛竞争时,教师就像一个大家庭的家长一样,需要有坦荡磊落的胸怀。现实中,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偏袒相对弱势的或是自己看得比较“顺眼”的学生。殊不知有时候,一个不合适的眼神,可能就伤害了某一颗脆弱的心。

有次篮球比赛,隔壁班组成了一个“强队”上场,我们班输得一塌糊涂。大家回来以后关上教室门,看得出来都很沮丧。我没有说话,这种情况下冷静比安慰强。可是凑巧的是,隔壁班的队员庆祝回来,路过我们班窗子时发出了刺耳的尖叫,并且拍打教室后门。我们班学生瞬间群情激愤,我也气不打一处来,出去大声地批评了他们,说话很不客气。事后想想,我在面对外班看起来“强悍”的学生的时候,潜意识地站在了所谓班集体的立场上,对自己班内的学生是有偏袒的。从隔壁班几个队员瞬间惊慌的神色和不知所措的尴尬笑脸可以看出,他们应该并不是故意为之。其实,对于他们,我也是老师。对于我而言,只要是学生,也都应该是一样的。因此,我此后在处理学生矛盾时,都会想到自己的身份首先是一位教师,不要为了保护本班“弱势”孩子而去伤害“皮实”的学生或是别班的学生。对于学生而言,老师就意味着权威,不引起学生的不满和非议的办法就是对学生一视同仁。我们不妨把自己的好恶沉淀一段时间再看,可能就发现了偏颇之处。

有些看似公平的规则,实则忽略了个体的差异

在班级管理中,最让班主任头疼的莫过于每学期的座位安排。也许有些初中学校实现了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学生的座位安排比以往一律面朝黑板成排而坐好了许多,但大部分还是分“三六九等”的。由于每次安排座位,总有断不完的“官司”,理不完的“账”,我们几个班主任就想了一个办法——推磨座位法,即小组成员不变,但每个小组的位置每月变一次。例如一组学生第一个月在本组的位置,第二个月在第二组的位置,第三个月在第三组的位置……其他小组以此类推。这个看似合理的座位安排方法让我踏实了很长一段时间,自以为天衣无缝,不断向别人推荐使用。但是,后来我发现,这种方法其实忽略了特殊情况的存在,还不止一个两个。如有的学生患有近视,有的学生个子矮小,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自律性比较差。我们要兼顾这些情况,不能为了所谓的公平去强行安排座位。

在每周一下午的卫生大扫除中,为了体现劳动量的均衡,我往往把劳动片区平均分给每个小组。每个组负责的劳动片区面积差不多一样大小,人数大致一样。但结果却是有的小组轻轻松松、早早完成,有的小组尽管每个成员都气喘吁吁,却迟迟完不成清扫任务。自然,我认为完不成清扫任务的小组在劳动过程中肯定是偷懒、耍滑,于是一顿训斥。后来,我经过亲身体验才明白,这个看似公平的清扫任务,实际上忽略了小组成员劳动能力的差异。那些迟迟完不成清扫任务的小组,大都不是偷懒,而是因为组员平常没有经常参加体力劳动,在卫生扫除时,就会出现力气不少使、出活却不多的现象。这不是用一句“是你自身的原因”就能解决的事情,必须重新安排小组成员,不然时间久了,有的学生就会对劳动产生抵触情绪,那就成了更大的问题。

在班级内选优评模的活动中,尽管我们给每个学生均等的投票机会,但学生受到教师过分强调文化课的影响,那些在学校运动会表现突出、在值日中表现积极的学生,照样很容易就被大家遗忘了。这需要班主任在制定班规制度时,尽可能地全面、民主、公开,并且要细化、人性化,对学生强调先进的概念,并身体力行去表扬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样,学生也会觉得班规更有权威性,更加客观公正,并且对荣誉更加珍惜。

实践证明,一个关注班级管理细节的班主任,更容易让学生信服,其所带的班级更容易形成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班风。眼界决定高度,细节成就和谐。很多时候,学生是非常敏感的反射镜,教师只要有一点尖锐,便可能会反射回自身这里。所以,作为教师,尤其应该注意自己的心性脾气,谦虚谨慎、理性冷静、客观大度等都是靠慢慢修炼来的。

(责 编 莫 荻)

猜你喜欢

班规座位细节
My New Year Wishes
神奇的班规
巴士上的座位
班规“七问”
好班规应守护学生心灵成长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换座位
下棋
时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