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婺源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2014-03-26殷建军余新祖裘金印

蚕桑茶叶通讯 2014年6期
关键词:婺源茶业绿茶

殷建军 余新祖 裘金印

(婺源县茶叶研究所 333200)

茶叶是婺源的传统特色产业,茶业经济铸就了婺源的古、现代文明;茶叶不但是婺源走向世界的通行证,更是婺源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茶业无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必然是婺源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1 茶业在婺源地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婺源产茶始于汉、盛于唐,兴于今。婺源产茶经历一千八百多年,是全县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究其原因:

一是茶产业的全民性。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是对婺源产茶历史、婺绿品质、国内外地位、市场声誉的高度概括与总结。自唐至元,婺人业茶者达到十之有四。明末至清中叶,婺源茶叶生产达到历史高峰,县志有“年产茶叶5 万担,制成箱茶十万箱”的记载。县人业茶者激增,不但达到十之六、七,而且分工更加明细,茶商遍布全国各地,史料有载的茶商号达三百多家,他们有的成为业界领袖,有的成为富甲一方的商贾,有的成为乐善好施的慈善家。其共同点是推进了婺源古代文明建设和文化内涵的充实。现如今36 万婺源人,茶农达22 万,占总人口61%,县城茶店星罗棋布,茶馆、茶楼四处可见。茶产业之全民性历史至今,是任何产业都无法比拟的。

二是茶产业的社会经济性。纵观婺源的茶业发展史,茶业经济在古、现代精神和物质文明建设中业绩辉煌。古之业茶者,因业茶获利颇丰而家渐裕,便以业茶之利投资家乡建设。思溪、延村、汪口、晓起、庆源、凤山、庐坑等古建筑,连接域外的古驿道,村与村之间的青石板小路,宗祠、学堂等众多名胜古迹,无不凝紧着业茶者的心血与汗水。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时代,茶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现在国家取消了农业特产税,但仍有三千多万的增值税。婺源茶业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及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仍然是任何产业无法取代的。

三是产业发展的潜力性。新世纪是绿色消费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已从数量型向质量安全型转变,纯天然的食品、饮品已成为当今世界消费追求的新热点。据世界粮农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全球近5年茶叶的消费均以5%速度递增,而绿茶的增长速度却达到8%。由此可见,茶叶消费国际市场潜力巨大。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茶叶的保健功能和药用功能不断被发现和利用,并被广泛地应用于饮料、食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其发展潜力无可限量。

2 婺源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的优势所在

一有地理优势。婺源地处北纬29°01' ~29°34'的茶叶优势产业带,被认定为是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区,这是上天赐予的特殊地理条件。婺源地形呈东北高西南低,海拔落差高达1 561.7 米。境内千米以上高山(大鄣山、高湖山、五龙山、石耳山等)都位于东北方向,不但是婺源与外省外县的界山,而且成为县境一道天然的屏障,挡住了北风的侵袭,自然形成了婺源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的小气候环境。自然地形地貌形成的小气候环境孕育出了一方生产优质有机茶的宝地。

二有生态环境优势。植物与生物一样,都是有生命的,茶是一种饱含文化内涵的特殊植物,极具灵性,它追求的生存环境与人一样。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产出高品位的茶。婺源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出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画卷。中国最美乡村的称号,82.6%的森林覆盖率,不但成为人人追求的梦里老家,而且为有机茶生产奠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三有独特的品质优势。婺源绿茶素以“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的品质特色。1785年美国学者威廉·马克思在他所著的《茶叶全书》中盛赞“婺源茶不独为路庄茶中之上品,且为中国绿茶中品质最优者。其特征在于叶质柔软细嫩而光滑,水色澄清而滋润。稍呈灰色,有独特的樱草香气,味特强。”婺源绿茶有“世界上口感最美妙的绿茶”之称。婺源绿茶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99年获昆明世博会金奖。“婺源茗眉”不但1958年在全国绿茶品质评比中夺魁,获国务院奖,而且毛泽东、江泽民两位伟人都品尝过,并给予高度评价。婺源绿茶的优异品质源于天然,是特定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优美的生态环境、精益求精的加工工艺决定的。

四有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的产业基础优势。根据2013年茶业资源调查统计,全县现有茶园17.5 万亩,其中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13 万亩,经国内外认证的有机茶基地3.2 万亩;规模企业35 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 家。2013年出口茶4.2 万吨,占全国绿茶出口茶叶14%。赣、浙、皖三省交界区域茶叶集散中心地位已经形成。婺源绿茶注册了证明商标,制订了地方标准,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婺源茶产业已奠定了加快发展的软硬件基础,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理念的提出适逢其时。

3 婺源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婺源茶产业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壮大,已经具备了从产茶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的条件。一有产业基础为依托。二有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强力促推。三有科学技术支撑,婺源是全国最早开发生产有机茶的县份之一,现已成为全国有机产品“茶叶”认证示范县。有机茶生产加工规模、技术处全国领先。四有打造世界生态文化大公园的背景支持,环境条件已形成。由此,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是婺源茶产业发展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必然,是产业发展层次提升的必然走向。

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一能加快婺源茶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能迅速提升婺源茶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中的地位,增强婺源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三能促进产业整体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加快产业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四能加快做大产业蛋糕,使传统产业焕发生机,实现茶产业与旅游业齐头并进,加快实现农业支柱产业向县域经济支柱产业转化,再创婺源茶业新辉煌。

4 建议与措施

4.1 科学定位,合理规划

首先是摸清资源家底,然后合理规划。规划应在现有布局和发展重点的基础上,以现代农业的理念进行科学定位,依照区域提出合理的阶段发展目标,重点项目和主要措施,既具有指导性,又有可操作性。然后依照规划,分步实施。

4.2 强化茶园基础建设

把茶园建设列入文化生态大公园建设的范畴,使茶园真正成为中国最美乡村的独特靓丽风景。通过改造建设达到既是茶园,又像花园。这样既能改变茶园的小环境,提高茶叶品质,又能体现茶乡特色。

4.3 完善体系建设

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与管理是有机茶生产环节的关键。茶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是确保茶叶生产到茶杯全程质量监控,取信于消费者的根本要求。要建立农业投入品销售台帐,严控进货渠道;各茶叶生产单位和茶农要认真做好农事记录;产品销售要加快推行二维码制度。加强农户茶园管理要充分发挥乡规民约、专业合作社、茶农协会的功能。由此,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创新机制、体制形成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联合执法,监管到位,形成制度,坚持常抓不懈。

4.4 强化资源整合

婺源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贯通南北,连接西东,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为茶都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地利条件;赣、浙、皖三省交界区域茶叶集散中心地位的确立,乡村旅游的旺盛人气是建设茶城的人和;全球绿色消费的汹涌浪潮,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使茶都建设适逢天时。茶都的发展壮大不但能服务于茶产业做强做大,而且能带动相关产业,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婺源建设综合性中国有机茶都,一有茶叶集散功能优势(自产万担,外贸及供货4.2 万担)。二有交通区位优势,高速、高铁贯通,与上海、武汉、杭州、南京的汽车都在5 个小时以内。三有旅游人气支撑,做市场首先是做人气,中国最美乡村打造中国有机茶第一县,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近年来,旅游客流成几何级数增长,茶旅联姻,活力无限。

4.5 强化领导和部门协作

一要建立领导负责制,强化领导责任,采取责任考核与奖罚结合措施,增强各级领导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二要强化部门合作,一个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相关部门、职能机构的相互配合与支持,茶产业也是一样,它的发展涉及农业、林业、土管、水利电力、工商、质监、药监、财政、金融、农资供应等众多相关部门。由此,部门协调,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全县上下一致,万众一心,力促茶产业发展氛围形成之日,就是婺源茶产业走向新辉煌之时。

4.6 加大科技投入

首先应做到招商与引智结合,引进高科技人才。二要注重乡土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要建立人才激励制度,鼓励专业人才努力抢占行业发展的制高点。四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茶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延伸产业链,做大茶蛋糕。

猜你喜欢

婺源茶业绿茶
THE PRICE OF BEAUTY
The Price of Beauty
绿茶或能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乡愁里的婺源
贵州茶业大事记
红樱绿茶两相欢
在婺源,邂逅最美春色
茶业新星——“冷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