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2例颅脑创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疗效分析

2014-03-26张施远石海平蒋永明

创伤外科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硬膜指征下腔

张施远,石海平,曾 春,蒋永明

本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创伤性颅内出血患者785例,其中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rogressive hemorrhagic injury,PHI)患者82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82例,男性50例,女性32例; 年龄10~76岁,平均58岁。致伤原因: 道路交通伤34例,高处坠落伤21例,打击伤11例,跌伤16例。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13~15分45例,9~12分21例,3~8分16例。受伤距首次头部CT检查时间: <6h 10例,6~12h 35例,12~24h 29例,>24h 8例。首次血肿部位: 单纯额颞部35例,顶部10例,枕部5例,小脑半球3例,双侧额颞部29例。血肿类型: 单纯硬膜外血肿23例,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28例,脑内血肿1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硬膜下血肿2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内血肿12例,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32例。

2治疗方法入院时首次头部CT提示有急诊手术指征者立即手术治疗,暂无手术指征者密切观察瞳孔、意识变化、肢体活动以及头痛、呕吐、躁动等临床症状,并常规在4、8、24、72h左右复查头部CT;若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加深或瞳孔改变等明显的病情变化,即刻复查头部CT,根据复查结果决定是否手术。所有手术患者术后均常规复查头部CT,若发现颅内新鲜血肿灶,有手术指征则再次手术。

3结果本组患者术前发生PHI 70例,其中原位血肿灶增大45例,对侧出现硬膜外血肿4例,对侧出现硬膜下血肿7例,对侧出现脑内血肿5例; 术后发生PHI 12例,其中4例因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立即行对侧钻孔以及开颅探查,结果为对侧硬膜外血肿3例,对侧硬膜下血肿1例; 8例术后复查头部CT提示对侧出现颅内血肿,其中5例为硬膜下血肿,3例为硬膜外血肿。

本组65例行开颅手术治疗,17例给予非手术治疗。出院时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59例,轻残9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4例(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各2例)。分析死亡原因: 术后出现大面积脑梗死1例,术后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非手术组2例因家属拒绝手术,出现晚期脑疝而致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讨 论

PHI是指脑外伤一段时间后经过再次CT扫描或者手术证实,颅内血肿较前扩大或出现新的血肿灶[1]。Sanus等[2]报道高龄患者更易发生PHI,本组中50岁以上者53例(64.6%),50岁以下者29例(35.4%),其中60岁以上者25例(30.4%),基本与报道相符。笔者分析其机制可能为老年患者多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全身血管结构,致使血管脆性增加。

国外大宗病例统计分析表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为影响PH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认为SAH为重型颅脑损伤的标志之一。本组82例中首次CT扫描存在SAH者68例(82.9%),表明SAH的存在确实与PHI存在紧密关系,血肿灶的形态与PHI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笔者发现首次CT为点状出血的脑挫伤灶以及形态不规则的血肿灶最易出现血肿扩大,而形态较为规则的血肿灶则较少出现PHI。其可能机制: 点状出血灶表明挫伤脑组织内细小血管受损严重,血液从血管内缓解渗出,经过一段时间而融合成为血肿灶; 分叶状血肿灶能对周围脑组织产生二次损伤效应,因其对周围脑组织产生的应力不均匀,局部可形成锐性压迫,严重者直接对细小血管产生切割作用,导致其损伤并破裂渗血。

PHI能否及时发现直接关系患者的预后,动态复查CT是目前早期判定PHI的主要诊断方法,本组中CT发现PHI的时间为: <2h 23例,2~4h 31例,4~6h 16例,6~12h 7例,12~24h 5例。国内学者的共识为伤后6~8h常规复查CT,而我们的研究表明伤后4h内是PHI发生的最重要时间段,因此我们主张对于存在PHI高危因素的患者,即使在观察期间没有出现明显意识恶化或者神经功能缺失,也应将复查CT时间提前为4h左右。无创颅内压动态监测的运用对于PHI的早期发现也有重要价值,对于颅内压监测值与入院时相比超过30%者建议即刻复查CT,以免错过最佳手术时机。

参考文献:

[1] 梁玉敏,包映晖,江基尧.颅脑外伤后进展性出血性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06,22(2):157-159.

[2] Sanus GZ,Tanriverdi T,Alver I,et al.Evolving traumatic brain lesions: predictors and results of ninety-eight head injured patients[J].Neurosurg Q,2004,14(2):97-104.

猜你喜欢

硬膜指征下腔
肩关节结核诊断进展与关节镜治疗指征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蒙医结合微创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0例分析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的多因素分析
晚期胃癌切除治疗的手术指征和效果分析
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