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福建茶业的技术改良

2014-03-25潘健

蚕桑茶叶通讯 2014年4期
关键词:福安茶厂制茶

潘健

(福建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350001)

民国时期福建茶业的技术改良

潘健

(福建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350001)

民国时期福建省政府通过茶业改良场、示范茶厂与茶叶研究所三个官方机构对福建的茶树栽培与茶叶制作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良,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福建茶业的发展。

民国时期;福建茶业;技术改良

福建是著名的产茶省份,茶叶产区近30个县,年出口量最高峰时达4万t。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印度、锡兰、爪哇以及日本茶叶相继兴起,包括福建茶叶在内的中国茶叶在海外的销路遇到了极大的竞争,年出口量逐年下降,1918年、1920年通过海关出口的闽茶相继跌破1万t。这其中既与民国成立后福建沦为军阀割据的政治环境相关,同时也与茶农管理茶树粗放、茶商制作茶叶技术低下等因素有关。本文着重于阐述民国时期福建省政府为推进闽茶出口、提高闽茶价格而进行的技术改良。

民国时期由政府出面,倡导茶业技术改良,于1935年8月成立的茶业改良场,此后历经示范茶厂、茶业研究所时期,这些技术管理机构对当时福建茶业的技术改良均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1 茶业改良场时期(1935年~1940年)

1935年8月政府设茶业改良场于福安社口,隶属于建设厅农林改良总场。这是福建省政府办理茶叶试验与改良的先河。1938年8月改良场改隶农业改进处,9月北迁至闽北崇安赤石,因闽东仍是产茶大区,同时设分场于福安。1940年2月示范茶厂成立后,改良场被并入示范茶厂。

福安茶业改良场的茶园分平地与山地两部分,平地占地36亩,辟为各种试验区;山地200亩,为普通栽培的茶园。由于福建农家的茶树栽培长期处于管理粗放的状态,缺乏科学管理方法;茶农对除草、修剪、施肥等必要的生产要求一向不注意,致使茶叶品质日益下降,无力与外茶竞争,因此改良场首先着手茶树的栽培试验。具体工作包括:(1)茶树品种比较试验。搜罗来自11省22县不同茶种22种进行播种,比较发芽期、发芽率与成活率,并做品种性状调查。(2)茶树施肥试验。施用菜子饼、桐油饼、茶子饼、草木灰堆肥、石灰等肥料,并用十种不同的方法处理,来考察茶树的生育情形、收量及品质。(3)插期与插法比较试验。选茶树粗嫩枝条,各分为斜削斜插、尖削尖插二种,每半月扦插一次,以调查其成活数。(4)不同处理枝条与压期关系试验。分粗嫩枝条二种,每种又分为切伤与不切伤,以考察发育情形。(5)茶子贮藏试验。茶子以去壳及不去壳的不同方法贮藏,而后每半月播种一次,求其贮藏方法与贮藏时间长短对于茶子生命力的关系。(6)茉莉防寒试验。以五种不同处理方法,考察茉莉过冬后翌年的产花量与生长状况,求其最简便经济的防御冻伤法,以利推广民间种植。(7)茶子采摘期试验。茶子分期采摘后,分未晒与已晒者播种,以明其何期采子最宜,成活率最多。(8)台刈方法试验。将衰弱老茶树按五种不同方法台刈,以比较其发育状况、收量与品质。(9)茶叶采摘试验。分一芽二叶采与一芽三叶采,同时采摘百丛,定其速率及每亩产量。(10)茶树栽植方法比较试验。茶苗分单行与双行式的行植法,及三角形、圆轮形、五株形与丛距为三尺之三株形的丛植法,研究其何者便于鲜叶采摘,或适于优美茶叶的养成,与适于土地经济利用原则。此外设茶树品种园、示范茶园、轮种、品种繁殖、混合选种、选株及特约示范茶农等,以积极从事栽培技术的改进。

茶叶销路的推广和价格的提高都有赖于品质的提升。但是,中国的茶叶制作设备简陋,茶农每人每年茶叶的生产量,少仅数十斤,多者亦不过数百斤。青茶收成后,除少部分交由茶厂收购外,多由茶农在家粗制毛茶,然后茶商再将收购的毛茶进行精制。无论是毛茶还是精制茶,基本采用手工操作方法。为了追求产量,往往粗制滥造、掺杂假货,造成闽茶品质参差不齐,难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高价。因此,要拓展闽茶外销市场,除了需要提升栽培技术,茶叶制作水平的改进至为重要。为此,茶业改良场还设有制茶工厂,购置新式机械,如发动机、揉捻机、解块机、筛分机、干燥机等设备,于1937年春开始制茶,这是福建省机械制茶的嚆矢。在制茶时发现福安红茶发酵萎凋上的缺点,遂用改良方法试制红茶81箱,在当年市场上售价特别高,其中价格最高的茶叶每百斤可售75两白银,而福安一般红茶最高仅能卖到56两。在此鼓励下,1938年该场继续试制红茶,结果在条索及香味方面取得极大的改进,运到香港销售,每百斤可售港币130元,与该年福安、寿宁等县红茶95两白银的最高售价,还高出37%价格。可见改良场在制茶技术提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1938年该场还进行了下列各种制造试验:(1)茶叶采摘老嫩对于质量的关系;(2)发酵时间的研究;(3)毛火程度的研究;(4)滚筒机毛火时间的研究,均取得良好的结果。

2 示范茶厂时期(1940年~1942年)

抗战爆发之后,为争取外援,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了以货易货合约,茶叶成为偿还外债与换取外汇的重要物产,再也不能依照以往粗放的方式进行生产,必须大力提高生产制作水平,才能满足苏方对华茶的质量要求。1940年2月福建省政府经营的贸易公司与中国茶叶公司联合筹资60万元(后增至100万元),在崇安县赤石镇创办示范茶厂,此前成立的福建茶业改良场并入示范茶厂;总厂还下设福安、福鼎、安溪分厂以及政和、星村制茶所,使茶业产制技术推广及各个产区,成为战时全国最大的茶叶生产、销售、推广相结合的科研单位。

福建示范茶厂由于资本雄厚,又任命当时全国最著名的茶业专家,如张天福、郭祖闻、庄晚芳等人担任总厂正副厂长,故能积极购置新式的生产设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提高闽茶的产量与品质,在经营茶园及茶厂,提高红茶、青茶、绿茶生产技术,指导茶农、茶商,培训制茶员工,研究产制技术,改进品质及包装等方面给予了闽茶产业很大的帮助。

在茶树的栽培方面,示范茶厂的工作包括:(1)延续了原来在福安、崇安进行的品种改良试验,继续调查各茶树品种的特征,并进行制茶品质比较试验。(2)茶树台刈方法比较试验。研究衰老茶树应以何种高度、何种时期进行台刈最为适宜。(3)茉莉防寒试验。香花不宜长途运输,为保证茉莉花茶品质,过去是把熏制花茶所需的绿茶运往福州熏制,因为茉莉花原本仅在福州的闽侯、长乐一带种植,这样增加了茉莉花茶生产成本。为拓展茉莉花茶的生产,政府在闽东绿茶种植区试行栽植茉莉花,以使花茶可直接在茶区生产。不过,由于闽东气候相对比较寒冷,要专门进行茉莉花防寒试验。(4)间作栽培试验。茶园隙地进行间作,可增加收益。但需要研究如何施行间作才能不妨碍茶树的生长。此外间作何种作物,施用何种肥料,管理如何联系最为适宜等问题均需解决。(5)茶树病虫害的研究。

茶叶制造方面,示范茶厂购置机械,从事红茶制作,并设计推行简便手揉机。在化验方面,对茶叶含氟量、闽茶水分及香油含量与变化、茶草宁的提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提高闽茶品质。

3 茶叶研究所时期(1942年~1945年)

1941年国民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在浙江衢县成立了东南茶叶改良总场,1942年迁至福建崇安,并改名为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茶叶科学专业研究所。

1942年春至1944年底茶叶研究所在茶树栽培、茶叶制造、分析化验以及技术推广等方面均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栽培方面,进行了育种、繁殖、生理、栽培以及病虫害等诸多试验。在制造方面,则进行了各茶树品种制造各种茶叶的适制性试验、各种茶叶制造方法试验、红茶分级及碎切茶试验、包装储藏试验以及制茶机械的设计与有关试验。在化验方面,则进行了生化研究、工业试验、肥料试验、土壤研究等等。茶研所最为人称道的工作则是其发动“茶树更新运动”,为战后的福建与全国的茶业复兴建立了基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我国海运茶叶出口中断,中东部产茶省份的茶叶外销事业遭到毁灭性打击。为避免茶园荒芜,救济茶农生活,也为战后茶业复兴积蓄元气,吴觉农先生高瞻远瞩,提出“幼树留蓄,壮树继续采制,老树则彻底更新”的“茶树更新运动”。在1942年春天至1944年底三年时间里茶研所专家带领工作人员涉足11个茶区,二十多个县的147个乡镇,共维护了10万亩茶园,更新了1000万的茶丛。此外,在经费极度短缺的情况下,茶研所还育成茶苗200万株,并完成浙、闽、皖、赣四省外销茶区土壤调查。针对福建武夷岩茶,除了进行土壤调查工作外,提出了整理武夷岩茶的计划,对红茶制造的理论分级、制造技术作了系列的研究,还对茶叶及茶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尽管由于经费等诸多原因,“茶树更新运动”遭受挫折,未能完成原定目标,但是,运动不仅为战后全国茶业的复兴积蓄了元气,而且使茶农普遍获得茶树更新知识,提高了茶农栽培茶树的技术,这是中国茶树栽培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因此它在技术和技术推广上的意义是深远的。

在茶业改良场、示范茶厂与茶叶研究所的技术推动下,福建的植茶事业,颇见改良,而制茶工厂亦如雨后春笋,纷纷兴建[4]。1938年闽茶销往海外数量达99879件,贸易额达369万元[5],其销路几占是年华茶出口总重量之一半,价格更打破闽茶价格之纪录[6]。1939年虽因欧战爆发,欧战及北非的市场疲弱,但该年闽茶输出仍达183 273件,价值636. 6万元,在全国外销茶叶省份中居于首位[7],换取了大量的欧美援助物资与外汇,从而有力地支援了政府坚持抗战。

[1]唐永基,魏德端.福建之茶[M].永安:福建省政府统计处,1941:410~411.

[2]秦孝仪.抗战建国史料:农林建设 四[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6:139.

[3]叶知水.近十年来中国之茶业[J].中农月刊,1944(5~6):135.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旧海关史料(136)[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92.

[5]福建省政府建设厅.福建经济概况[M].1947:74.

[6]严家淦.如何增进闽茶输出[J].闽茶季刊,1940(1):11.

[7]福建省政府建设厅.福建经济概况[M].1947:75.

猜你喜欢

福安茶厂制茶
福安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
张福安作品
百年“荣茶”展芳华 匠心制茶传“非遗”——访晋商老字号胡氏荣茶第八代传人胡萍萍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福安廉村
PLC自动化技术在制茶中的应用
云南中茶大事记
熟茶简史
福安廉村:不廉洁就不能葬在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