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链视角下的茶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2014-03-25石和芹秦磊毅万丽娟李薇

蚕桑茶叶通讯 2014年5期
关键词:茶农价值链产业链

石和芹 秦磊毅 万丽娟 李薇

(1.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330200;2.东华理工大学 330013)

1 茶叶产业链管理研究现状

1.1 茶叶产业链组织链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茶叶产业链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农户自产自销,自己生产、加工、销售茶叶,是当前主要模式。二是“公司+农户”模式。公司统一提供良种苗木,提供技术,统一鲜叶标准,统一回收加工,统一品牌营销,目前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采用这种模式。三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茶叶产地茶园连片集中,把茶农集中起来,形成专业茶叶生产基地。统一原料,统一提供技术,统一加工,统一品牌销售[1~2]。

茶叶产业链组织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茶农在产业链的上游,分散生产,手工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成本高,科技投入少,品种老化,工艺和产品质量都难以达标。(2)公司方面存在的问题是规模小,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链控制和带动能力不强,难以实现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全国从事茶产业的企业有7 万多家,除大宗原料茶出口企业外,超亿元销售规模的企业仅10 家左右,市场集中度极低[3]。

世界产茶大国印度,60 个茶场的产量占到印度茶叶总产量的60%;日本的农业也是小规模农户经营,但其现代化水平却达到美国水平,这与其发达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资金支持有关,其产业链表现出强大的实力[4]。

对于茶叶产业链组织结构很关键的茶农合作组织,在我国目前还不是很发达。茶农合作组织还不完善,通过茶叶专业合作社完成统一收购的情况还很少,通过经纪人收购的现象也不多见[5]。

1.2 茶叶产业链信息链研究现状

茶叶产业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信息流来带动产业链中的物流和价值流,茶叶产业链的价值链可以随着产业链信息化程度和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而实现[6]。

据Gunnar:信息技术和交流沟通会影响产业链的运作绩效[7],Mohr 等认为合作能力和合作关系对产业链绩效具有显著影响[8]。霍夫曼(Wout J .Hofman,2001)认为信息和交流技术(ICT)对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相当重要,可以为农业关联企业提高竞争能力,为增加市场份额提供机会。据王阳等(2006),茶叶加工企业与上游茶农之间以及茶叶加工企业与下游批零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很低,茶农对茶叶加工企业的需求水平不知道,对茶叶加工企业的总定单数量和数额、存货量知道的只占12%,而茶叶加工企业利润和亏损情况以及生产中遇到的困难茶农知道的比例也很小。茶农和加工企业之间是市场关系,双方也签订合同,但约束力不强,茶农在市场价高于收购价时容易“毁约”,只关注眼前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茶农普遍不关心加工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茶农与加工企业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1.3 茶叶产业链价值链研究现状

价值链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 波特(Porter)提出,他认为价值链是指一种产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各个阶段,价值链的过程也就是产品不断增值的过程[10]。赫希曼(A. O. Hirschman)认为产业链实际上是一个相互衔接的价值链。寇珈特(Kogut)认为在这一价值不断增值的链条上,单个企业或许仅仅只参加了某一环节,或是企业将整个价值增值过程都纳入了企业等级制的体系中。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强调企业内部价值增值(企业价值链),而寇珈特是通过市场交易关系而形成的新的价值链(市场价值链),强调了单个企业与其他产业环节的相互协调关系,重视的是整体产业链的增值能力[11]。

价值链管理的目标在于尽量增加顾客对产品和服务所愿支付的价格与价值链活动所耗成本间的差距,即利润。茶农、加工企业、批零销售企业的目的是使产品价值增值,并努力实现最大化,即产品价值与产品成本之间的差额最大。

目前中国茶叶产业链价值链存在的问题是:(1)最富有增值潜力的加工环节能力有限;(2)种植环节增值低下;(3)营销环节的增值潜力尚未挖掘;(4)产品研发创新的增值作用还没引起足够重视。茶农在产业链中的收益最低,而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收益比较大,种茶的不如制茶的,制茶的不如卖茶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冲泡茶叶的加工环节增值潜力有限,但作为原料的茶叶加工环节增值潜力却是潜力巨大,如康师傅、统一等茶饮料的原料加工。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刘年艳:我们国家生产的茶叶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只占3%,而日本深加工产品约占1/3,欧美国家尽管不种植茶树,但茶叶深加工却非常发达,有装备和技术一流的加工厂,而且非常重视茶叶新品种的开发[12]。

当前政府和茶叶企业都是在研发设计、原料种植、生产加工三个环节上着力做大,甚至产能过剩,而在后面四个环节即专业仓储、物流运输、渠道批发、终端零售环节,中国的茶叶企业都没有做大,茶叶产业链的后四个环节是全产业链附加值最高的环节、最有可能做大做强的环节。

1.4 茶叶产业链物流链研究现状

茶叶物流是指茶叶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从而实现茶叶产品价值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它由茶叶的种植(生产)、加工、包装、收购、运输、储存、配送、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构成。茶叶产业链管理中一项重要的成本就是物流成本。

目前茶叶产业链的物流主要由产业链内部成员完成,企业自办仓储和物流,社会化物流服务还没形成,只有少数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主要表现为:(1)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各产业链成员对物流作用的重视不够。对物流成本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简单地认为运输费用就是物流成本。(2)茶叶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收购保存运输皆有特殊的要求,如保鲜、防腐、防损耗等,目前茶叶物流多是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较难满足茶叶的特殊需求。(3)同时由于信息网络建设的相对落后,因而提高了物流成本。(4)茶叶专业仓储缺失。茶叶仓储看似简单,实则需要专业的设备、专业的知识和专业的人才和专业的场所。茶叶仓储是一个生产过程而不是消费过程,应由厂家或商家完成而不应由消费者完成。中国的茶叶企业把茶叶卖给消费者,让消费者自己储存,这样造成了产业链扭曲,没能形成完整完善的茶叶产业链。

场地仅钻孔(CK1、CK3~6、CK9~10、ZK1~3、ZK5~8、ZK11~20) 有揭露,揭露层厚0.50~3.81m,平均厚度1.82m;层顶高程-0.70~2.50m,层顶深度 1.30~4.30m。

2 茶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2.1 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扶持龙头企业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小规模生产与农业发展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矛盾。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以初级原料性产品为主,企业间相互残杀,低价竞争,同时品牌太多,又缺乏有实力的知名品牌,无法与国际品牌抗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必要的资产重组,组建集团公司或龙头企业,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13]。

政府应积极引导并联合茶叶企业及茶农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农户为主体,以基地为基础,走出一条产业化经营成功之路[14]。随着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合作经济带动型必将成为农业产业链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组织载体和发展类型。由于合作经济的本质所决定,农民的专业合作社是担当利益共同体最便捷的组织形式,它最能体现产业链组织的利益结构,普遍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15]。

2.2 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大量研究表明,产业链成员共享信息,能够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从而在行业竞争中取得明显优势。信息链是农业产业链中组织链、物流链、价值链的指示器,各产业链组织都应花大力气建立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农产品信息链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整个农业产业链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16]。

龙头企业应该在信息化建设中起带头作用,龙头企业要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及时沟通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贮运及消费信息,使市场信息与生产相结合。

在茶叶产业链发展的初期,一般的茶叶加工企业没有能力建设信息网络,建议由政府在信息网络的建设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构建第三方信息中心,向产业链各环节提供信息服务,能有效地减少链中的信息扭曲和时滞,缩小“牛鞭效应”的影响,降低产业链的运作成本和市场风险,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

在产业链发展的成熟阶段,可以把信息流服务外包给专业的信息管理企业或电子商务公司。拉丁佛伊斯(Paul H. W. M. Oude luttighuis)认为信息和交流技术(ICT)是为整个农业产业链,甚至是为整个农业部门服务的,因此单个的农业企业不可能投资建设,合理的投资者将是政府。

2.3 降低物流成本,建设茶叶专业市场

盘点我国主要产茶区和消费市场,基本上每个区域都有一个或几个茶叶专业市场,还有一些在建或规划建设的茶叶市场。这些专业茶叶市场集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于一体,融合了茶叶终端渠道,提高茶叶市场的流通空间,方便了消费者集中采购、消费,降低了物流成本[17]。

据江西严秋如(2012):茶产业要发展,应摒弃研发设计、原料种植、生产加工三个环节竞争激烈的红海,而应进入当前行业关注度低、整合竞争相对薄弱的专业仓储、物流运输、渠道批发、终端零售环节,迅速构建大仓储、大物流、大渠道品牌;迅速掌控终端,进而反向控制种植和生产加工企业,实现大发展大跨跃[18]。

2.4 整合资本,发展电商,做大做强品牌

针对优秀企业品牌,外来资本对茶叶产业链的投资已崭露头角。如民生银行2011年成立茶叶金融中心;江西宁红集团2010年与北京更香集团联姻,做大做强“宁红工夫”品牌。2011年6月深深宝向江西婺源聚芳永茶业有限公司增资2.7 亿元。茅台集团在酒产业外,已着手布局茶业市场。依托国酒茅台专卖店,实现黔茶品牌抱团,黔茶专卖店与茅台专卖店实施名酒名茶平台共享、资源共享,可望探索出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

电子商务时代,茶叶具有毛利高、物流成本较低、重复购买率高、线下购买不方便等非常适合电子商务的特点。电商平台在拉动产业发展、推动模式创新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中国有上万个茶叶品牌具备了电子商务的物质基础,电商的发展也为茶叶品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高效快捷的途径,电子商务反过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习惯[19]。淘宝网数据显示:2011年,茶叶在淘宝网上的销售额高达20 亿,茶叶类的产品2011年在淘宝商城的营业额净增长高达260%。

据悉中国目前有近7 万家茶业企业,基本上各自有自己的品牌,但是品牌混乱,同质化严重,竞争分散,行业集中度低,“公地悲剧”在各地上演。据欧睿信统计:2010 中国传统中式茶叶市场天福和大益分别占据3.72%和3.61%的市场份额,君山、潇湘、湘益三品牌市场份额为2. 3 8% ,吴裕泰为1.63%,竹叶青、飘雪为1.95%,其他品牌占86.72%,缺乏在市场上市场份额很高的名牌,这样一种竞争态势让不少行业领先品牌可大开并购之门抢占市场先机[17][20]。英国立顿在世界140 万~150 万吨的贸易量中,它一家的销售量约为60 万吨,占世界贸易量的40%左右,在全球袋泡茶市场的占有率达60%,年销售额数十亿美元,一个品牌的全年利润额超过我国茶叶同年的出口值。所以中国茶叶同世界茶叶相比,缺乏著名品牌是很明显的差距。

2.5 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

茶叶产品消费不仅仅作为饮料使用,还可以作为原料应用于食品生产、日用品生产、保健品生产等广泛领域,如速溶茶、茶多酚、茶色素、茶粉、茶饮料等。发展茶叶深加工,可以最大限度提升大宗茶的产值,延长茶叶产业链,同时可以解决低档茶供过于求的矛盾[21]。

3 结束语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逐渐落实,茶园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成为可能,这将大大改善产业链的组织结构。但哪种类型的组织链更为合适,目前还没有定论。

资本与茶叶企业相互联姻,兼并重组,必将整合渠道和品牌,产生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从而大大提高茶叶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中国茶叶出口主要是大宗茶、低端茶,怎样进行资本、资源整合,创建名牌打入欧美高端市场,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

关于产业链的利益协调方面。国内茶叶产业链的各环节更多地关注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关心整体利益,相互之间没有形成战略联盟关系,没有达到双赢或多赢。

目前国内对茶叶产业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更多关注茶叶产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国际上对农业产业链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如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和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但是针对于茶叶产业链管理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国外学者对农业产业链的研究重点近年来集中在信息管理、价值链分析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而对产业链的组织形式、政府在农业产业链管理中的作用研究较少。茶叶产业链的组织形式,政府在茶叶产业链管理中的作用将会是国内学者今后值得研究的内容。

[1]赵建东.安徽省茶叶产业链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345 ~346.

[2]许咏梅.嵊州茶农户类型及其产业链形成机理研究[J].茶叶,2008,34(4):233 ~236.

[3]孙虹.“中国茶都”福建安溪16 亿投建大型有机茶庄园[N/OL]. 中国新闻网,2012 -01 -07[2014 -01 -05]. http://www. chinanews. com/qxcz/2012/01 - 07/3587984. shtml.

[4]袁秀华.日本农业供产销一体化经营的经验及启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

[5]王阳,漆雁斌. 农业产业链管理在茶叶产业中的应用[J].茶叶,2005,31(3):174 ~177.

[6]韦明,胡玉贞,何乃昌.海南农垦茶叶产业链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02):107 ~119.

[7]Gunnar S. Business -to -business data sharing:A source for integration of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2(75):135 ~146.

[8]Mohr J,Spekman R 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nership success:Partnership attribute,communication behavior,and conflict resolution techniqu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15(2):135 ~152.

[9]苏祝成,陆德彪. 中、斯茶叶出口组织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6(4):29 ~32.

[10]Port M E.1980. Competitive Strategy: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The Free Press.

[11]李咏涛,刘学敏等.理顺价值链提升茶产业[J].中国流通经济,2007(5):53 ~56.

[12]杨现华.深深宝A 变募投项目发展茶产业[J].中国茶叶,2012(4):24.

[13]张安宁,郑素巧. 茶产业链分析与茶产业人才的培养[J].农业考古,2005(5):247 ~250.

[14]李燕蓉,张华.农业产业链管理与农民增收[J].商场现代化,2008(15):234 ~235.

[15]王凯,颜加勇.中国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11):28 ~32.

[16]王凯.加强我国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战略思考[J]. 科技与经济,2004,17(1):52 ~55.

[17]丁俊之.中国茶品牌之道(一)-论提升中国茶品牌竞争力的紧迫性、可行性[J].广东茶业,2006(3):2 ~3.

[18]严秋如.全产业链竞争格局下江西茶叶发展思考[J].农业考古,2012(5):327 ~331.

[19]张悟移,马士华.云南茶叶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构建[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8 ~51.

[20]浙江大学CARD 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2012 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J].中国茶叶,2012(5):12 ~17.

[21]杨冰,于汉寿,孙国华,等.江苏省茶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初探[J].江苏农业科学,2008(6):298 ~300.

猜你喜欢

茶农价值链产业链
筑牢产业链安全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茶农创业培训现状及创新发展对策分析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早春茶”开采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快乐的小茶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