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泾县蚕桑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4-03-25殷建

蚕桑茶叶通讯 2014年5期
关键词:泾县蚕农蚕业

殷建

( 安徽省泾县农技推广中心 242500)

泾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发展蚕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蚕桑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安徽省内其它大多数县一样蚕桑业有下滑之势。不少从事蚕桑工作的同志及蚕农都渐渐地丧失了信心,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发展蚕桑等区域性特色农业”再次写入了省委、省政府2013年1 号文件,使安徽省蚕业生产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全省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应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全省茧丝绸产业的科学发展。在此背景下,笔者就泾县蚕桑产业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研究探索全县蚕桑业持续发展的对策。

1 蚕桑产业现状

泾县蚕桑有着辉煌的历史,1919年曾为全省蚕桑重点县,1955年产茧量居全省第一,20 世纪80年代后进入迅猛发展阶段,其间仅有少量起伏,至最高峰期蚕种饲养量达7.7 万盒。目前,泾县的位次是全省第四,全市第一。以2013年计,目前全县现有桑园2 500hm2,比上年2 533hm2减少1.3%。据调查,全县养蚕户约1.6 万户,全年实养蚕种3 万盒(其中春蚕2 万盒;中秋0.1 万盒;晚秋0.9 万盒),比上年3.37 万盒减11.0%,全年产茧1 497.5t(其中春茧1 050t;中秋茧42.5t;晚秋茧405t),比上年度1 789.8t 减16. 3%,全年蚕桑产值5 010 万元(其中春蚕产值3 465 万元;中秋产值127.5 万元,晚秋产值1 417. 5 万元),比上年5 329. 4 万元减6.0%,2013年亩桑产茧39.9kg,亩桑产值为1 336元,户均饲养量1.88 盒,户均养蚕收入为3 131.3元。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茧价波动幅度较大

蚕茧价格非蚕农所能自主控制,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当茧价高时,与粮食、吊瓜等主要农作物相比,经济效益高,受利益驱动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高。反之,则积极性低,蚕农弃养,甚至挖桑。从泾县多年的蚕茧价格变化情况看,茧价一直处在高低起伏的波动状态中,蚕茧价格的不稳定,也就造成了蚕桑产业发展的不稳定。

2.2 技术服务力量削弱

全县真正专业从事蚕桑技术推广人员只有8人。大多蚕桑技干管理错位,被乡镇安排到其它部门工作,学未所用,更有甚者,对农技人员实行市场化管理,将农综站承包给农技人员收取一点承包费,对蚕桑技干缺乏有效的管理,削弱了技术推广的力量。

2.3 蚕桑实用技术普及率不高

尽管十几年来,农业部门每年都举办培训班,印发科技资料,强化蚕桑技术培训,但由于青壮年大多出门务工,留下来栽桑养蚕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水平偏低的中老年人,技术推广难度较大,加上多年来没有技术推广经费也使一些成功的实用技术无法普及,具体表现在单位产量和质量与江、浙先进县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2.4 管理体制不顺,产业化发展受阻

产、供、销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作为农业部门只管蚕种的发放与饲养技术指导,作为商务部门只管蚕茧的收烘,贸、工、农相互间沟通少,投入少,索取多,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经济的矛盾尤为显现,无法形成规模优势。

2.5 蚕茧市场秩序混乱

收烘管理缺位,原蚕茧公司改制后,全县各大茧站均为个体经济,各自为政,而且无证经营猖獗,高峰期相互抬价,以致误导蚕农只重产量,无视质量,低谷时压级压价,严重挫伤蚕农积极性,再加上评茧方法落后,好茧也卖不到好价,制约了茧质的提高。

2.6 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力不强

原县缫丝厂转轨,现缫丝厂为浙江客商投资的私营企业,虽是省级龙头企业,但缺乏长远发展意识,发挥不了龙头作用,产品档次不高,竟争力不强,非但不能以工补农,反而出现与农争利的现象。全县现有蚕桑合作社4 家,但都没有进行规范化运作,发挥不了应有的带动力。

2.7 蚕桑资源利用率低,蚕业综合效益不高

蚕桑资源开发利用虽然得到了蚕业生产部门的重视,但尚处初级阶段。泾县近年来只进行了桑果、桑茶、桑枝食用菌等的少量试验,还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开发。

3 发展对策

泾县纯属山区农业小县,县域经济以农为主,是国家级贫困县,蚕桑是泾县农村副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可算得上地方经济特色产业。虽然在发展中存在困难和问题,同时也有发展上的优势。今后一段时期内,也要与时俱进,在蚕业发展上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蚕农为本、效益优先”的原则,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质增效”的基本思路,培育蚕桑生产强村大户,开发蚕桑资源,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经营水平,实现泾县现代蚕业的持续发展。

3.1 培育强村大户,提高蚕业技术水平

改变过去分散、粗放的蚕桑生产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方式,逐步把桑园、蚕室等蚕桑生产要素集中到善经营、懂技术的农户中,优先鼓励和扶持蚕桑大户,建设标准化蚕室、改造养蚕设施。逐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走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加大蚕桑技术人才引进和当地人才培养的工作力度,依托省农大和省蚕研所,分期分批对各级蚕桑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建立一支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的蚕桑技术干部队伍。在蚕桑实用技术的转化应用上突出标准化、省力化,大力推广应用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蚕病综合防治、方格蔟自动上蔟等技术,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达到省工、低耗、高效的目的。

3.2 规范收烘秩序,确保获得优质蚕茧

切实加强对鲜茧收烘市场的管理,严禁无证经营行为,同时发挥县级蚕业协会作用,协调全县收烘渠道,规范收烘秩序,只收方格蔟茧、化蛹茧,严格实行优质优价,引导蚕农由原来的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3.3 完善保障机制,降低蚕业发展风险

建立蚕业发展储备基金,降低经营风险。由政府部门牵头,蚕桑主管部门负责,从茧丝绸流通环节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蚕业发展风险储备金的同时,把栽桑养蚕纳入到“三农”保险范畴内,最大限度地降低蚕农的风险。同时,结合县美好乡村建设,努力提高蚕农的素质,积极引导蚕农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组建和加入蚕桑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推行订单农业,密切蚕农与企业、蚕农与市场的联系,改千家万户分散的生产方式为“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格局,使蚕农和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让蚕农也能享受到产业发展的成果,以此调动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和信心。

3.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蚕业发展注入活力

资金投入是蚕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将蚕桑纳入到农业良种补贴范畴,积极建立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广大蚕农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小水利建设等支农项目和投资,适当向蚕桑基地集中和倾斜,重点用于新技术研究和推广、连片高效桑园建设、小蚕共育、养蚕新技术新方法等方面,还可以采取以奖代补、利润返还、积分奖励等多种形式,奖励和扶持蚕桑生产,为蚕桑生产输入新鲜血液。

3.5 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蚕业比较效益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多级开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在桑树生长间隙套种山药、蔬菜等作物;在桑树生长期进行桑园养殖(如养鸡、养兔等);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利用桑果生产酒、醋、饮料等;利用桑叶生产桑叶茶;利用蚕沙提取叶绿素、制造有机肥;充分利用蚕蛹、蚕蛾、下脚茧等资源,开发蚕蛹蛋白、蚕蛹油、雄蛾保健酒以及蚕丝被等产品;同时,结合泾县的旅游资源,如李白流连忘返的“桃花潭”,保存完好查济明清古建筑群,外形酷似轮船的“洋船屋”,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王稼祥故居纪念馆,“黄山情侣”太平湖,以及近年来开发的“江南第一漂”、“月亮湾休闲游”、“水墨汀溪”风景区等等,进行蚕业文化的开发,发展旅游观光蚕业,介绍蚕业科技知识,让游客动手采桑养蚕,观赏手工缫丝和纺织工艺,品尝桑果、桑叶茶、蚕蛹等特色饮品和食品,为蚕业发展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有效地拓宽蚕业发展领域,延长产业链条,提升蚕业整体效益。

猜你喜欢

泾县蚕农蚕业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躲雨
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泾县蚕桑产业发展困境与破解对策
男子信用卡诈骗10万余元还不上钱玩“躲猫猫”
泾县基层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的思考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