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体性教学模式中的创造性思维探析①
——以视觉形态创造学课程为例

2014-03-25陈静

关键词:创造性教学活动主体

陈静

(三明学院 海峡动漫学院, 福建 三明 365004)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高校开设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有效的素质教育,突出师生的双主体地位,创造性思维在高校课程教育中值得提倡。设计学系的形态创造学课程正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旨,对形态创造学课程不断改革,融入创造性思维方法,使学生主体更适应新的课程设置。从视觉形态创造学的历史沿革来看,仍是以形态构成为基础知识框架,涉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以及立体构成的内容研究。这三大构成是艺术设计学系的基础课程,适用于工业设计、动画、室内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为了更好结合本专业特点,突显形态构成中的创造性,就需要将基础的形态构成进行拓展和融合。搞好课程改革必须先要改变教学观念,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文化继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各学科应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结合自身课程特点,制订各具特色的实施方案,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

一、主体教学观念的重要展现

古语有云“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研究分析表明,目前大学的教育观有三种类型:一是学生作为教学客体的片面教学观;二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些许肯定的中层教学观;三是学生主体意识强烈的全面教学观。现在多样性现代化的教学活动过程大多以启发式的中层教学观为主。它可以正确梳理教与学的关系,而且强调一分为二的对待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学习主体是学生,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学生作为个体,其主体性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展现,而教育在本质上也是对个体主体性的培养活动。授业的主体是教师,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中,自主探究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视觉形态创造学课程中的主体定位

教学中的主体性观念强调的是师生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性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对知识客体的态度,能动性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知识客体产生的兴趣,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无具体学习实践。

视觉形态创造学作为设计专业中的重点基础课程,兼具了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各学科交叉的特点,融合了形态构成学、图像学、色彩心理学、创意方法学以及材料加工工艺等内容。针对视觉形态创造学这一设计基础课程来说,学生需要在认知和体验中,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去创造新的形态。设计创作的过程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的过程,是由简单的模仿——借用——替代——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具备开拓性构思塑造能力,作为实施主体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课程依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教师的教要落在学生的学上,使其掌握知识,张扬个性,师生之间抑或采取互动性的讨论模式互换角色,体会教与学的主体转变。通过课程实践创作,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态度,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原理,并能灵活运用到设计实践中。

(一)主体教学观的具体教学策略

第一,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主体教学观是从教师对教学对象的认识层面反映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主张的。全面的主体教学观必须认定学生的主体人格,挖掘学生内在潜力。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首先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上,学生不能只是听众,而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果没有参与或是参与的程度不够,就谈不上主体。[1]在参与过程中,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以学生参与程度衡量课堂教学效果。不但如此,还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发挥在课堂上的主人翁作用。如在视觉形态创造学的教学设计中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形态构成课题(不同主题不同情感的色彩意象表达),在满足学生不同兴趣方向的基础上让其自主选题,引导学生对课题的探索欲和求知欲。选题之后,在不偏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给予充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发挥,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并且可以自行组成团队合作,互相启发、合理分工。[2]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加强对形态创造的共识,得出全面的信息。在创作过程中找到教与学互动的平衡点和交叉点,师生在共同的平台上直接交流。通过教学互动,达到师生间的交融和渗透。

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度。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之后,要能够有效地将知识技能转化为持续学习的能力。就像在重复的形态创造过程中,通过构成艺术中的认知规律和特质文化,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探索,创造可能的新形态。感知新形式、新材料、以及色彩和空间带来的审美愉悦,并获得在设计实践中的源源不断的创造动力。

第二,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展现。教育教学活动中,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教主导着学,学离不开教。在课堂上,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起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习的主体——学生。教师主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以及主体人格三个内在素质结构上。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自身的独立性、创造性和主体性,为学生创造自由的教育环境,让教学活动成为学生愿意追求的活动而非被迫。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的活动,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科研能力。形成较强的自我规划和自我发展意识,实现自我的全方位发展。并能够时常自觉进行反思性教学,在重新认识自我中提升对主体价值的追求。

以视觉形态创造学课程为例,教师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设计和教案的准备环节体现得尤为明显。前面已经提到视觉形态构成学的课程改革需要适应设计专业的特点,以此细分为几部分内容:包括视觉形态和它的空间张力、平面构成、色彩的语言艺术、肌理的构成以及空间构成。这些内容将各类艺术设计中共同遇到的元素的组织问题作为一个基础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是整体的形态效果。构成并不是形态的加减和简单的量化过程,而是与人的认知心理、人文艺术的社会学原理、创造科技学等公共意象相关联的。在课程设计以及大纲的编排上面,教师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课程内容,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一方面注重设计性原理中的基本配置和应用,另一方面要将课程所依托的认知心理融入基本配置和配置方式中。让学生带着预习大纲的问题,自主阅读,归纳总结。教案编写也要以柔性的方法,将色彩原理、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心理认知等因素与构成基础进行紧密结合。教师在上课前也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认真钻研教材、合理运用案例、旁征博引,让学生在实际案例教学中深入浅出,在自主探究的方法中获得知识。

第三,教学活动中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构建。教师是教学活动设计者和组织者。一方面要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和指导;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矫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此外,还可以进行教学角色的互换,让学生体验做老师的感觉,教师则和其他学生一样认真倾听、认真评价,实现师生互动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自己的课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综合能力和自信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分享创作思想的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知识记忆和理解。将传统的被动性教学转变为主动性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多元化的第三个途径即创设情境,这也是课堂教学体现学生情感内化度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借助现代化的试听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情感的内化,使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活泼,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师生心灵共鸣。

例如视觉形态造学课程内容中涉及到空间立体形态构成这一章节,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不同领域的空间形态,从结构、材料、工艺等方面剖析真实的有趣的案例。营造自由的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这也为继之而后的主体能动性创造了条件。甚至还可以引入不同形式的方法辅助课堂教学,如讨论、辩论、演讲等方法。在形态创造学中就可以围绕形态的多种结合形式进行深入讨论,讨论过程中尽量保证评价的多元化[3]。教师在做有效的评价反馈时既要积极明确,又要带有鼓励性的评判。从学生语言的鲜活度层面传递课堂教学的智能信息。不仅评判学生知识的正确与否,还要从学生问答的逻辑性、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语言,以此促进学生思维习惯的形成。

(二)主体教学观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特征

以教学管理的视角来看,评价课堂教学工作可以从教师上课的“三声+六度”的具体内容为依据。课堂教学中的三声(笑声、赞美声、惊讶声)以及六度(学生主体参与度、学生心理调适度、学生思维有效度、学生情感内化度、学生语言鲜活度、学生能力形成度)的实现也确保了教学活动中主、客体地位,同时也是主体性教学特征的外在表现。

主体性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片面教学观,具有鲜明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征。具体表现在:第一,主体教学观鲜明的时代性。主体教学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并着眼于人和社会的未来需求。突出了教学目的时代性和动态性。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提高,主体性教学的价值也越来越突出。第二,主体教学观完整的活动性。只有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能充分发挥主体性能的师生才能称得上是双主体,而师生的主体性就是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4]。通过活动,师生主体才能发挥能动性,从事主体活动,构建自身主体性。第三,主体教学观和民主性。主体性教学中,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和谐共处,形成良好的自由的民主氛围。归根结底是教学活动中,教学主体之间平等性的体现,主体之间互帮互助,自由平等相互交流,在不受拘束和限制的氛围里,教学内容也更容易被传达和吸收。第四,主体教学观系统的创造性。教学中的主体性观念强调的是师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主体教学观的最高表现,意味着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5]教学目标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扬长避短,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结合自己的特点开发创造性能量,提高综合能力。另外,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也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活动中,不保守不封闭、去伪存真、吸取精华、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敢于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三、主体教学观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实践

主体教学观是以人为核心,融入有立体思维理念的全面教学观。它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主体逻辑思维和系统思维的构建。主体教学观中的创造性表现在不满足于教育活动的现状,善于灵活选择教育方式方法,善于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开展教育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简言之,在主体教学观中,教育主体应该发挥创造性思维,实施创造性教育,而学习主体应该发挥创造性思维,运用新颖高效的方法追求创造性学习目标。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高级思维形态。要发展创造性思维,必须使教学中的每个主体形成独立灵活的思维方式,而不依赖于其他人。还要培养教学主体对新事物的敏感性以及自信笃定的心理品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注意养成健全豁达的性格,增强自身对波动心理的耐受力和抵御力。同时,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要寻找合适的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对外倾诉法、语言暗示调节法等[6]。由于教学活动的特殊性,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难免会产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这要求教学主体克服极端的评价心理,通过增强好奇心,对新事物不断的探索,激发创造热情,提高创造性思维的效能。教学活动中的个体之间应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强大的人际适应能力和合群能力,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四、创造性思维在视觉形态创造学中的应用策略

形态构成艺术一直是以三大构成为知识框架的,为了使课程的改革能够更符合各个艺术类专业的个性化需求,该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全新的改变,在设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构成是一种手段,视觉形态创造才是最终追求的目标。创造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思维和方法正在课程的发展中突显其优势,它在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的同时,也为学生在形态创造学系和设计专业的深入学习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思路。

(一)在形态创作中体现多元化的表现手法

以往的形态基础训练大多是重复式和机械化的,学生的表现也较为被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要鼓励学生运用多样化的创作手法表现创意形态。在形态的创作中,教学主体要主动把握限制条件,不能仅是模仿,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和创造新形态。组织和创造过程中,给予足够自主的空间,不限制使用的工具、材料,其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尽可能的多样化。[7]让学生养成对不同材料的兴趣和探索,并激发他们支配材料的创新意识,建立新的视觉感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相关软件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在形态训练中体现多元化的主题设计

形态训练中的主题布置是为了学生个体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创作方向,引导他们作为学习主体自主选择课题的兴趣。主题性的教学布置多出现在色彩创作和空间形态创作阶段,因为这两部分的发挥空间相对更大。[8]在这两部分的设计领域中,拟定一系列有文化属性和经济价值的主题,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过调研分析最终完成体现新的价值和文化观的主题。创作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进来,合作完成。通过主题设计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研究范围,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

(三)在形态塑造中体现多元化的艺术意境

一件艺术形态作品不但在表面上刺激着人们的听觉和视觉,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灵和意味深远的境界。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作品的艺术意境更能体现创作主体的创意性思维和自我对生活的感知。因此,要引导学生对各种美的形式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抽象形态的联想表达设计作品需要的意境。在训练中,学生能从对事物传统的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培养形象化、抽象化的思维技巧。开阔视野,更加贴合形态创造学的教学目标。

(四)课业成果的创新性展现方式

作品的展现方式是在以上三点应用策略实现的基础上提出的尝试性展现策略。与传统的作品提交方式不同,最终的视觉形态创造学课业成果可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出来,由大家共同评审和赏析,以形成全面整体的审美观念和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一方面,展览的形式便于教学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是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也可以是教师之间的教学心得沟通。另一方面,以展览的形式呈现会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升华,刺激他们的创作欲望,形成良性的学习态度。

视觉形态创造学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反过来,创造性思维可以促使课程改革更为完善,更适合教学主体的发展[9]。在课程改革和思维互相辅助的作用下,充分展现师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主导为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视觉文化的认知,拓展学生设计思维,使学生发挥最大潜能。创造性思维始终贯穿指导课程的改革,要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基础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吴飞飞.构成学艺术的现代设计教学探讨[J].装饰,2004(10).

[3]牛东方.关于工业设计专业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探索[J].艺术与设计,2010(2).

[4]班石.构成谈[J].装饰,2002(3).

[5]林刚.艺术设计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创新思路[J].包装世界,2011(9).

[6]张秋玲.主导主体说内涵的理解及其辨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7]朱凯伦.教师的困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

[8]黄英杰,周锐.视觉形态创造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9](英)莫里斯·德·索斯马兹.视觉形态设计基础[M].孙彤辉,徐超,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创造性教学活动主体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