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4-03-25贾廷秀

关键词:一专多能政治思想

贾廷秀

(长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为适应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一、探索和实践“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价值取向,探索和实践“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当前,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另一方面,社会及用人单位又急需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因此,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探索和实践“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构建独具特色的长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要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体系内各个措施之间的相容性,提高理论课程培养体系与实践课程培养体系的协调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探索和实践“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学科知识的融合和渗透,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的育人作用,探索实践教学培育人才的长效机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和管理,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学科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不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进行有机的整合,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逐渐适应“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实施“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增强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

探索和实践“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拓宽专业面,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工作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加强通识教育,强化学科基础,凝练专业核心,拓宽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前期强化基础教学,推进通识教育;后期优化专业教育,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二、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研究发现,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最早兴起于美国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领域。为了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哈佛大学课程体系强调“基础性、综合性、选择性、灵活性”,尤其是“综合性”,十分强调跨学科内容。之后,美国许多大学积极顺应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大趋势,建立了相应的教(科)研中心,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教学和科研的融合,开设跨学科课程,运用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

通过网上调研和实地考察,我们对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在内的10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突出的时代性。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主要借鉴前苏联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对口专业岗位的业务要求。在计划经济和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情况下,这种“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倡导“通识教育”的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进入21世纪,知识融合交叉成为大趋势,工作的综合化和专业化高度结合,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雄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宽广的知识背景。学界逐渐认识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有机统一的,应该实现“专业中的通识”,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

通过调研,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理论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有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具有思想性、师范性、实践性、创新性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学生能在中等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服务机构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宣传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五有”要求,即:有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有学高身正的高尚品格,有匡扶正义的社会精神,有博学专精的专业素养,有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及培养措施

(一)能力结构

复合型人才是基础雄厚、知识面宽广、知识运用能力强、富有科学创新意识、具有脚踏实地的实践能力的人,即“一专多能”的人。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性、师范性、实践性、创新性”的专业特色,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夯实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素养即学生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现行课程体系下,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时注重区分学科界限,这使得学生知识单一,具有一定的“偏科性”特征。如何让学生既有相对系统的学科知识,又能突破所学专业的局限,具有更为宽广的知识面,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多能”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使学生具备师范能力、学术能力、专业迁移和拓展能力,成为“师资型、学术型、应用型”人才。

师范能力是教师职业的能力需要,是一种系统的能力,即学生必须具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和精湛娴熟的教育技能。师范能力的关键是教师的为人师表能力、课堂能力和课外能力,三者合一从而激发学生能力。为人师表能力是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课堂能力涵盖课堂组织能力、专业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三字一话”水平等;课外能力包括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能力和课外活动组织、指挥、参与能力等。

学术能力,是大学生在学习、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水平和素质,主要包括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逻辑思维和分析综合,对学术前沿的敏感、创新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强调科学性、学术性、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具备学术精神、学术品质、学术道德。

专业迁移和拓展能力。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个体价值,学生是教育需求和培养的主体。就学生的“个体生存价值”而言,大学教育应具备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和职业升迁的功能,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可能掌握将来走向社会生活、工作、学习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学生的“个性发展价值”而言,学习不仅是学生将来谋生的需要,也是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需要,所以“一专多能”复合型能力结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专业迁移和拓展能力是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必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综合能力;是学生将自己的专业素养、知识、技能在特定的职业情境中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技能,也包括胜任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其他条件:思想素养、职业操守、人文素养、科学文化素质、专业能力、身心健康要求,等等,仅具备任何一个单一的要素都难以胜任职业活动。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职业素养,基本动手能力,语言表达、与人交流协调沟通、收集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等技能是影响大学生专业迁移和拓展能力的重要因素。

(二)培养措施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课程改革是“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了彰显“思想性、师范性、实践性”的专业特色,在设置课程时,强化专业基础学科,压缩理论教学,增大实践教学比重。为了强化学生的师范技能,提高学生的师范教育从业竞争力,增加了师范教育课程总量和师范教学课程学时,特别是增加了师范教育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师范类实践教学环节,为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奠定了基础。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专门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管理学等三个方向的专业选修课,同时鼓励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修各种通识类公选课程,内容覆盖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文社科等模块,规定学生修满相应学分,通过“文理渗透、引理入文”,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与此同时,还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如逻辑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中国历史文化选讲等公共选修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优势。

2.打破学科边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统筹配置

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必须突破学科边界,从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同时依据“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资源安排。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吸收了学院最强的师资力量,鼓励教授和博士等优秀教师为本科生上课,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水准。实践表明,通过建章立制来保障对教师的激励,能有效保证学院优秀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获得良好的师资力量支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建立导师制,发挥教师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精品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经过四年学习后,有30%左右的学生可进入名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可引导他们将原先的专业选修方向课(如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管理学、政治学)转化为未来硕士阶段的专业学习。通过学习,学生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养,能够实现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3.鼓励学生辅修其他专业或攻读双学位

根据学校相关文件精神,鼓励学生在主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之外,申请跨学科攻读其他专业,完成规定的学分后,经学校核准,颁发辅修科或第二学位证书。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努力学习,完善自我,培养复合的知识素养和能力,使学生在人才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4.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创造性

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班级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热情,弘扬奉献意识。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建设和管理,真正实现学生自主管理。学生自主管理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新老生之间的交流与传承。每一届新生入学后,由高年级的学生传授学习和生活经验等,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除此之外,发动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构建自身的交流平台,如班级qq群、微信群等,促使学生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持续交流。其二是鼓励学生全面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各班学生设计和制作了班级的班训、班徽、班歌、班级文化衫,创设了社团及独具班级特色的经典活动等,如每年五月举行的“阅读经典、读善其身”的读书报告会、融入课堂教学中的“爱生活爱思想”交流会、与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相结合的“论文报告会”。这使得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拘泥于课堂学习,在课外给学生拓展了更宽广的实践平台,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奠定了基础。学生自主管理的优势体现在所有活动中,也真正反映了学生的意愿、兴趣和需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

“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长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专业基础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结构更趋合理,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评定为校级本科重点专业;本专业学生英语四、六级一次性通过率达85%以上,部分班级达到95%以上;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本专业学生荣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7项,即,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三等奖(2011年)、第一届湖北普通高等学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三等奖(2010年)、第四届湖北普通高等学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201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2项(2013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11年、2012年);省级优秀学士论文9篇、公开发表论文12篇,且数量逐年上升;毕业生供不应求,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3%。

该项成果还应用于校内其他学科和专业,对兄弟院系的相关专业的建设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猜你喜欢

一专多能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文化艺术学校要重视培养一专多能的戏曲人才
浅谈中职体育教师如何有效向高职教师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