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西客家社会的女性关系

2014-03-25谢彪郭艺萍

关键词:媳妇家庭母亲

谢彪,郭艺萍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个支系,既传承了中原的传统文化,也吸收了南方土著民族文化的养分,由此形成了客家人鲜明的人文性格。在客家社会中,客家女性最具特色,女性在家庭结构中起着十分特殊的作用。对此,前辈学者已作了很多论述,本文仅就闽西客家女性在家庭和家族间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由于客家男子大多外出,在家庭中,妇女对内主持家政,对外酬应亲朋,计划充实家计之策。“客家妇女是家庭的重心,家庭组织赖之巩固,子女教育赖之维系,男子事业赖之鼓励,而客族之光荣,亦赖之发扬!”[1]女性之间的关系便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因为传统大家庭的分裂,在很多情况下不是父子不睦或兄弟翻脸的结果,而是婆媳失和、姑嫂反目或妯娌口角的产物。要维系传统大家庭的正常运转,不得不时刻注意维系女性之间的感情。

就一个女性的生命历程而言,如果不出意外,则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为人女、为人妇、为人母、为人太母的过程,这就要经历几种女性关系。

一、母女关系

从文化传承和演变的角度看,孩子们更多的是从母亲、祖母身上而不是从父亲、祖父身上学习语言、接受宗教信仰、生命礼俗、生活禁忌、民间故事等民俗文化。因此,对于女儿的教育,母亲、祖母无疑是起着最重要作用的。在客家社会中,对于未婚女子的角色期待有个很重要的标准即勤劳简朴,对女性勤劳的要求从孩童时便抓起,而且态度是相当强硬的。有一首童谣,描述了客家女性自小受到教育逐步成长的过程。这首童谣唱道:

“一岁娇,二岁娇,三岁拾柴爷娘烧。四岁五岁学绩麻,六岁七岁纺棉纱。八岁九岁学绣花,十岁绣个牡丹花。十一十二放牛羊,十三十四学种瓜,十五十六做嫁妆,十七十八带子女转外家。”[2]

人们认为女孩子勤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闽粤赣边区生活环境艰苦,单靠农耕取得生活资料自给自足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有人外出赚钱以维持生活所需,这个角色无疑由体能较好的男子担任,留守的女性便要操持家务,不论繁重与否,因而对女子勤劳简朴的要求就特别严格。笔者曾在上杭县进行过问卷调查,在“才华横溢、花容月貌和勤俭淑德”三个选项中,100%的客家母亲把“勤俭淑德”选为自己的女儿最应具备的品质,她们鄙视懒惰的人,尤其是未婚的女子,若是被人认为是懒惰的人,则意味着其不能成为一个好女人,更不用说成为一个好媳妇、好妻子、好母亲。“家头教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以及“针头线尾”,按客家习俗,只有熟悉了这些“妇功”,才算是能干的女性,才能嫁个好丈夫。

都说“女儿是母亲贴心的小棉袄”,客家社会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念,但由于客家女性在家中与男子同样劳作,因此,女子在母家的时候,与兄弟一视同仁;到了要出嫁时,父母多隆重其礼,只要力所能及,嫁女与娶媳妇一般庄重。而女儿对于生她养她的母亲也怀有深厚的感情。“乐中悲,新人轿里哭哀哀”这句顺口溜反映了客家地区“哭嫁”的民俗,女子在离开娘家出嫁时放声大哭或挥泪暗泣,以示对娘家的留恋。在笔者的调查中,63%的客家女性认为母亲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人,而女子出嫁后,家中有需要其决定的事情,除了丈夫外,多数女性倾向于回娘家与母亲商量。

二、姊妹关系

在家庭成员中,根据出生先后,同辈中女性先出生为姊,后出生为妹。在客家地区,由于母亲多在田间灶头劳作,很多年龄稍长的姐姐便担负起“带”妹妹的责任,如果没有“带”好,便会受到母亲的斥责。笔者在上杭与很多妇女谈论姊妹关系时,有个别妇女回忆说,十几岁时,自己生理发生变化,不敢告诉母亲,也是通过姐姐才知道一些生理卫生知识的。而妹妹对于姐姐也给予足够的尊重。一旦姊妹分别出嫁,则成为联系两个家族的一个重要纽带,“喝过一口井水,和过一家人”,结婚以后,她们多数还是经常往来,当一方遇到困难时,大家还是“尽力地帮助解决”。但姊妹关系在她们各自成家后或中年时期又多半产生了非常复杂性和戏剧性的情况。姊妹们当嫁给夫家后,一方面操持家务,抚养子女,努力创造美好的将来;另一方面生产生活方式比起在娘家的时候出现了一些改变,姊妹之间的感情便渐渐疏远,形成了以父母为中介的关系。在不经意间常常产生摩擦,不和谐的原因多来自于贫富差距,其中贫困的姐妹出于敏感自卑的心理,怕富有的姐妹瞧不起自己而主动疏远了距离;富有的姐妹则认为贫困的姐妹在“做人”上不得体,交流沟通上也趋于平淡,甚至有事情帮忙了也不领情,在父母面前便忍不住投诉,多次摩擦后便产生了只在年节时走亲戚,平日里并不多来往的情况,姊妹们一面在心里怀念幼时的“两小无猜”,一面在生活中的相处还不如自己的近邻和好友。

三、婆媳关系

一般认为婆媳关系是家庭中最难处理的关系,婆媳之间,既无血缘的纽带,又无感情的保障,在家务中摩擦较多,一旦出现隔阂,产生矛盾,往往呈现出激化的趋势。母子之爱和夫妻之情是隐藏在婆媳矛盾背后的主要竞争关系,这在实际上也是导致婆媳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从母亲的角度看,十月怀胎,含辛茹苦把儿子养育成人,其中辛苦有谁知?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未成家之前,儿子总把母亲看成是自己最亲和最爱的“女人”。瓜熟蒂落,儿子一旦长大成人,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后,母子之爱便让位于夫妻之情,儿子把新家庭的利益放在了原家庭之前,遇到事情儿子也会以老婆的话为“圣旨”。这样,母亲难免会埋怨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自然把不满的怒气撒在了媳妇身上。此外,媳妇与婆婆原先是生活在两个毫不相干的家庭中,娘家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价值标准与婆家可能相差很大,这也是构成婆媳矛盾的重要因素。在家庭内,儿媳作为一种异质性因素所受的虐待往往不是来自于异性的丈夫或其他男子,而是来自于同性的婆婆、嫂子或小姑子,所以林语堂说:“实际上许多虐待女人的残酷故事,都可以寻索其根源系属一种同性间的虐待”[3]。罗锦芬在《左村客家民俗与妇女家庭生活》中就清楚地阐述了客家地区的婆媳关系:宁做三朝辛苦女,不做半日闲新抱(媳妇)。做别人的媳妇比做女儿辛苦,受气多几倍[4]。

传统的婆媳关系一般是婆恶媳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婆媳彼此习惯对方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媳妇为夫家生下子嗣后,媳妇的日子一般都会好过一点,不再像刚进门那样害怕家婆,希望早生贵子、传宗接代,力争做到顺从丈夫、从一而终等,只不过是希望与传统社会所期待的角色基本一致。

四、妯娌关系

妯娌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她们同属于夫家的“外人”,且属于同一辈人,在处理家庭事务中有共同的利益出发点。在上杭城乡流传着一个 “当家媳妇”的故事:

从前,李家村有个大户人家,老当家是一个头脑精明、富有心计、治家有方的人。他有四个儿子,已有三个媳妇。随着年岁的增加,他感到办事力不从心,想把家业让给一个媳妇治理。谁精明让给谁,于是他便出题考考她们。一天,他把三个媳妇叫到跟前,说:“你们三人回娘家一趟。一人住三二天,一人住二三天,一人住五天,三人一共住十五天,要同日去同日回。另外,大媳妇要两手招风回来,二媳妇要纸包二团火回来,三媳妇要用箩担水回来。”路上媳妇们可犯愁了,她们一边走一边商量。走到三叉路口,还是没弄明白老当家的意思,都埋怨起来。正当三人唉声叹气时,对面走来一个放牛的妹子,问媳妇们为什么这样唉声叹气。她们对她说明了缘由,那个妹子想了想便说:“你们三个人都去住五天,三日二日、二日三日,不都是五日吗?”接着问她们娘家是干什么的,大媳妇说娘家是做蒲扇的,二媳妇说是做灯笼的,三媳妇说是漆油篓的。放牛妹子想了想说:“大媳妇两手各拿一把扇子回家,二媳妇两手提两个灯笼回来,三媳妇用油篓挑一担水回来。”三个媳妇得到启发,都高高兴兴去娘家了。五天过去了,三个媳妇都按照当家的所说的回来了。当家的既惊奇又高兴,但他想了想,不怎么相信是她们自己做出来的。于是,他再三盘问她们是谁教的,媳妇们先是说是自己想出来的,最后被逼不过,只好说出了实情。他一听,知道那个放牛妹子很有才能,聪明伶俐。于是他下聘礼,把那个放牛妹子娶过来做了第四房儿媳妇,并把家让给她(那个放牛妹子)当[5]。

在客家社会,家庭的烹饪洒扫,通常都由媳妇们分担,当她们遇到问题时,也会像故事中的媳妇们一样商量着解决。

由于她们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在家庭财产分割、子女教育等方面可能形成矛盾,形成“亲兄弟,仇妯娌”的局面,这是分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客家地区很多人把不能生男孩的“罪过”归咎于女方,生不出男孩的女人不仅要受公婆的斥责,村人族人的白眼,还要受男人的打骂。笔者在上杭调查时了解到,在兄弟妯娌多的家庭,女性生儿子的愿望反而更加强烈,一方面是由于女性之间的相互对比,另一方面也由于有儿子的女性得到公婆的关爱往往比较多,以致在家庭财产分割时得到的家产也比较多,结果便使一些媳妇既怨恨偏心的公婆,又与处处比自己占优势的妯娌关系不和。

五、姑嫂关系

在中国传统家庭社会中,姑嫂关系应该是比较敏感的一对关系,其处理得当与否往往影响婆媳乃至家庭关系。俗话说,小姑子是交不得的,这句话就暗藏了姑嫂在一起容易产生矛盾的含义。

在一个家庭里,姑嫂矛盾的激化,常常源于婆媳矛盾,如果姑嫂斗气,这一家子就不可能生活在祥和的气氛中。在此背景下,家庭的男性(包括兄弟和丈夫)应该发挥调解员和蓄水池的作用,前者通过调节和解释,缓和矛盾和防止事态恶化;后者则是当姑嫂之间发生矛盾时,丈夫(兄弟)要把双方的指责和埋怨如蓄水池般储藏起来,不让其外溢,达到家庭和睦。

家和万事兴。俗话说:“家和离不开姑嫂亲。”比起婆媳关系和妯娌关系,在客家社会,姑嫂的关系要缓和得多。姑嫂的年龄相仿,属于同时代的人,因此,她们会有许多共同的想法,在许多问题上的看法容易接近;其次,姑嫂性别一致,尤其是待字闺中的大姑或小姑,有些姑娘家的秘密不便对父母说,也不便对兄弟说,只能同嫂嫂或弟媳商量;其三,嫂嫂或弟媳在婚姻的道路上领先一步,是过来人,有许多切身的感受和新鲜的经验,大姑或小姑正好从中借鉴。

六、其她

这里的“其她”即指宗族中的伯叔母,邻里的女性及与很多女性交好的女友们。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女性在回答“对您影响最大的女性是谁?”时,“女友”是仅次于“母亲”的回答。很多客家女性认为,母亲对其的教育只是作为一个母亲应尽的责任,而身边很多优秀的女性,即便不是自己的亲属,其为人处世的观点态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己。

不管客家女性之间存在着或亲或疏、或远或近的关系,都不影响她们爱种爱族爱家的信念。客家女性勤俭耐劳、教育子女、努力维持家庭和睦,以坚忍不拔的精神维持和支撑客家地区千千万万个家庭。在客家社会,女性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1]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谢重光.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台湾:林白出版社,1986.

[4]罗锦芬.左村客家民俗与妇女家庭生活[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5]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上杭分卷[M].上杭县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2.

猜你喜欢

媳妇家庭母亲
家庭“煮”夫
台湾媳妇康桂箖 十年情 两岸心
恋练有词
两个字
给母亲的信
一直未变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