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旅歌曲精神内涵及其流行原因探析

2014-03-25岳春梅徐晓利

关键词:军歌进行曲军旅

岳春梅,徐晓利

军旅歌曲来源于火热的军旅生活,是军人生命体验最本真的体现,更是军队鼓舞士气、鼓壮军威的精神武器。军旅歌曲是中华民族历经战火洗礼的音乐见证。如今,充满阳刚之气的军旅歌曲已成为军营音乐文化的主旋律,在中国歌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相当一部分优秀的军旅歌曲早已超出军营的范围,进入普通大众的审美视野,唱遍全国,成了流行歌曲。最近几年学界对军旅歌曲的研究逐渐增多,有的对其进行概述性的评析[1-2],有的从军旅歌曲的产生、发展和历史[3-4]、功绩作用[5]、艺术审美特征[6-7]等角度进行研究,不过深入探讨军旅歌曲精神内涵及其在社会大众中流行原因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从这个研究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探讨。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音乐文化与祖国命运、民族情感紧紧相依。军歌的吸引力,在于其中一股使人奋发、昂扬、团结、向上的力量。它骨子里有一股劲,人们能在军歌里找到最积极的精神归属。”[8]这段话揭示出了军旅歌曲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受到大众接受与欢迎的原因,即与民族命运、时代精神的紧密联系,以及其与时代精神紧密关联的深层原因——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精神内涵。

一、时代性:军旅歌曲的生命力源泉

我军军旅歌曲与现代意义的流行歌曲的诞生时期都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9],都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相较于流行歌曲发展的“先天不足,后天不良”[10],军旅歌曲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民族遭受深重灾难、蒙受耻辱的命运紧紧相连,从红军时期的军旅歌曲到救亡歌曲,再到战争年代的热血军歌,军旅歌曲始终关注民族命运,表现民族伤痛与反抗,承载着一定的社会功能,这也是流行歌曲在当时受到大众排斥而军旅歌曲受到大众欢迎的重要原因。

但是,军旅歌曲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后仍然在和平年代唱遍大江南北,那就说明军旅歌曲在承载社会功能的同时,必然还有其它元素使其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这就在于军旅歌曲始终紧跟时代步伐,成为时代精神的及时反映和绚丽折射。回顾军旅歌曲80多年的发展历程,它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民族命运、时代发展紧密相连。

红军时期的军旅歌曲反映了红军初创及发展时期所面临的艰苦战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革命年代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代表歌曲有《八月桂花遍地开》《打骑兵歌》《再占遵义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抗日救亡及抗战时期是军旅歌曲大放异彩的时期,歌曲创作者们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巨大潮流之中,全力刻画民族伤痛与反抗,歌颂在抗战中表现出的民族抗争精神。“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抗敌歌》《旗正飘飘》《义勇军进行曲》《抗敌行军歌》《抗敌先锋队》《救国军歌》《救亡进行曲》《毕业歌》等早期抗日救亡歌曲迅速唱响全国;抗战全面爆发后,《八路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歌八百壮士》《到敌人后方去》《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队歌》《团结就是力量》《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等抗战歌曲应运而生,激励鼓舞着广大中华儿女保卫国土、奋勇抗争。每当我们再次唱响这些在战场上绽放出的生命壮歌时,都不禁为我们这个民族的不屈不挠精神而振奋、感动。解放战争时期的军旅歌曲,大多表现我军勇往直前、奋勇牺牲的精神品质,以及在追求民族解放道路上高昂的士气、振奋的军心,代表作品有 《说打就打》《战斗进行曲》《我为人民扛起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解放区的天》等。新中国成立前的军旅歌曲,都是在战火纷飞中绽开的绚烂花朵,歌颂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守卫国土的英勇顽强,表现出整个民族在抵御外辱、追求民族解放过程中的民族抗争精神,也是各个不同时期时代精神的最佳反映。

建国后,军旅歌曲的发展走进了另一片天地,但仍然与时代紧密相连。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既有表现当时整个民族乐观向上精神的 《学习雷锋好榜样》《打靶归来》《我爱祖国的蓝天》《真是乐死人》等歌曲,又有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我是一个兵》《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英雄赞歌》等优秀作品。

20世纪70年代末,当以台湾校园民谣、邓丽君等为代表的港台流行歌曲在大陆悄然登陆之时,军旅歌曲《军港之夜》也在1980年浮出水面,给中国歌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同时也遭到音乐界的非议,但它却开启了新时期通俗歌曲的发展新局面。1986年,百名歌星为纪念“国际和平年”而筹办的《让世界充满爱》音乐会取得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真正崛起。而在此之前,《小白杨》《小草》《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等优秀军旅歌曲早已唱响大江南北,而后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血染的风采》《热血颂》《望星空》《两地书,母子情》《再见吧,妈妈》等多首军旅歌曲在军内外广泛传唱,成为当时社会音乐的主流。80年代后期,伴随着大陆流行乐坛 “西北风”肆虐地吹与崔健摇滚乐的呐喊反思,又有《军营男子汉》《说句心里话》等军旅歌曲的流行。80年代的军旅歌曲,抒情意味比较浓厚,歌词更加注重意象的选择,军人的形象和心理更为细腻丰富,是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人。军旅歌曲对于人性的挖掘和赞美、对于歌词审美特征的重视,都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大众对于人性的呼唤和审美需求的改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军旅歌曲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和繁荣,风格多样,抒情意味浓厚,艺术性也较高。《长城长》《当兵的人》《当兵的历史》《东西南北兵》《一二三四歌》《祖国不会忘记》《不要问为什么》《母亲》等军旅歌曲,逐渐走出军营走进了千万社会大众的审美视野。1999年的抗洪抢险斗争,《为了谁》《你就是英雄》等优秀军旅歌曲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们。而军旅作曲家印青的两首佳作《走进新时代》《西部放歌》,更是成为社会巨大变革时期的时代最强音最敏锐、最准确的记录。21世纪初,两位军旅作家屈塬、印青合作的一首《天路》,及时反映了修建青藏铁路这一时代大事件,更由于韩红在春晚演唱后迅速走红,至今仍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而以《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军中绿花》等为代表的军营民谣,则由于对人情、人性的纯真表达而受到广大青年的喜爱,也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社会大众对于纯真情感的追求和向往。

由此可见,军旅歌曲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对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和弘扬,在时代精神的反映中紧紧联系民族命运,并不仅仅局限于军营生活的狭小天地,而是以小见大,从个性中寻找引起社会大众共鸣的共性,紧跟大众审美心理的变化,从而才能够获得大众的接受与认可。

二、正能量:军旅歌曲的精神内涵

军旅歌曲作为社会音乐的一部分,在中国歌曲发展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并且不少优秀军旅歌曲还传遍了大江南北,不仅流行于军旅,还流行于大众社会。军旅歌曲之所以流行,除了其能够与民族命运、时代精神共呼吸以外,还在于军旅歌曲的丰富精神内涵:其中蕴含的奋发团结、昂扬向上的积极精神力量,恰恰是一个民族所需要的昂扬精神、崇高情怀,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呼吁的正能量的音乐表达。

(一)尚武精神

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两个朝代:汉代与唐代,都是尚武精神非常盛行的朝代,刚健、勇猛、积极、进取的尚武精神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如今和平时期里,我们仍然需要这种尚武精神的弘扬,来激励军中男儿敢打敢拼、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英勇气概,鼓舞青年一代刚健勇猛、勇于开拓的精神气韵。

军旅歌曲是尚武精神在音乐上的最有力表达,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军旅歌曲总是起着鼓舞士气、鼓壮军威的作用。《大刀进行曲》《说打就打》《地道战》《游击队歌》《战斗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八路军军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保卫黄河》等战斗歌曲,其昂扬壮烈的战斗激情一直激励着历代官兵,并且至今鼓舞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大刀进行曲》),多么勇猛;“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太行山上》),多么坚决;“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义勇军进行曲》),多么视死如归;“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消灭了蒋匪军”(《我是一个兵》),多么艰辛而乐观。而新世纪以来的25首战斗精神队列歌曲,同样洋溢着乐观积极、刚健勇猛的尚武精神,激励着广大官兵勇敢前行。

(二)英雄主义精神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曾激励着中华儿女抵御外辱、战胜苦难,从而赢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今中国梦、强军梦的实现,仍然需要这种为了祖国、民族利益勇往向前、牺牲奉献的英雄主义精神。

军旅歌曲歌颂了将士们浴血杀敌、为保卫国土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气概,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了英雄的丰碑,至今仍激励着我们。《歌八百壮士》正是对淞沪会战中顽强抵抗、浴血奋战近三个月的中国军队的热烈歌颂:“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而抗美援朝时期,电影《英雄儿女》中的插曲《英雄赞歌》红极一时,“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至今唱起这样的歌曲仍让我们热血沸腾,为英雄们的壮举而感动。20世纪80年代曾有一股崇拜老山英雄的热潮,《血染的风采》《热血颂》《如果我牺牲在战场》等讴歌英雄、赞美英雄的歌曲,其张扬的英雄主义精神仍让很多年轻人感动莫名。“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军旗、国旗的绚烂,那是由英雄的鲜血染成;我们如今生活的这片大地的美丽,那是由英雄们的生命浇灌而成。歌唱英雄、崇拜英雄,在价值观失落、崇高理想淡漠的今天,更为需要,也更为迫切。

(三)爱国主义精神

炽热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感情是激励军人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更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源泉。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军旅歌曲在爱国主义精神的表达上有许多佳作。早期的《松花江上》《保卫黄河》《义勇军进行曲》《旗正飘飘》《抗敌歌》《毕业歌》等抗日救亡歌曲中,贯穿始终的就是对于祖国和民族的大爱,对于守卫这片大好河山的热情,都表现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而新中国成立后的《我的祖国》《我爱祖国的蓝天》《桃花盛开的地方》等保家卫国、表现祖国大好河山的歌曲,同样激励着官兵们以实际行动保家卫国。《我的祖国》至今仍让很多海外华人热泪盈眶,歌词以优美的笔触描绘出了深入我们骨髓的爱国情怀:“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样一个美丽的祖国,我们生长的地方,怎能不让我们热爱?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守护?《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同样营造出了一副如桃花源般美丽的家乡:“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故乡,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军人的职责正是守护这片美丽的土地,哪怕为之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军旅歌曲,更能够引起人民大众的精神共鸣。

(四)牺牲奉献精神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盛,需要一些具有默默牺牲、无私奉献精神的人们,即使是在平凡的岗位上。这种牺牲奉献精神,是基于爱国主义精神之上的一种奉献和付出。

军旅歌曲除了表达军人们在战争年代为民族独立、国家利益而牺牲奉献的战斗歌曲以外,还有很多表达和平时期为了守卫祖国而默默牺牲、无私奉献的普通军人、军嫂们的抒情歌曲。《我为人民扛起枪》《十五的月亮》《小草》《小白杨》《为了谁》《天路》《问边关》《妻子》《说句心里话》《祖国不会忘记》等军旅歌曲正是如此。“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我在家乡耕耘着农田,你在边疆站岗值班”(《十五的月亮》),歌曲用细腻优美的笔触将军嫂思念丈夫、支持丈夫的心理描绘得十分动人,军人、军嫂这种默默奉献就不再是口号式的表现,而有了感人肺腑的真挚力量。“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说句实在话,我也有爱,常思念(那个)梦中的她,梦中的她”(《说句心里话》),军人也有情也有爱,但是“有国才有家,你不站岗我不站岗,谁保卫咱祖国谁来保卫家,谁来保卫家?”通过这样细腻而丰富的心理描写,和平时期军人的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便在充满人情味的歌唱中深入人心。

正是由于军旅歌曲在弘扬尚武精神、英雄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牺牲奉献精神等社会正能量方面所作的努力,使其承载了流行歌曲所难以承载的社会功能,其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迥异于大众文化的消费娱乐精神,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精英文化的严肃性。正如军旅作曲家印青所说:“牺牲与艰苦不仅仅为军人所有,奉献也不仅仅是战士的情怀,这种精神应属于整个民族。”[11]军旅歌曲所表现与传达的正是整个民族都需要的严肃精神内涵,而大众对它们的接受,也恰恰体现了大众追求严肃理想的精神之维。

[1]王晓岭.烽火中的音符·军营里的旋律:军旅歌曲概述[N].中国艺术报,2007-08-03.

[2]晨枫.多元化抒情的新拓展 新时期军旅歌词纵览[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1(2).

[3]何俊美.中国军歌的产生与发展探析[J].美与时代(下),2012(9).

[4]徐帆.中国近现代军旅歌曲发展的历史回顾:清末民初至解放战争时期的军歌[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4).

[5]武丽娜.奏响胜利的凯歌:抗日战争时期军旅音乐的宣传动员功能研究[J].电影评介,2007(1).

[6]李鹤飞.探寻军旅歌曲与战斗精神间的微妙关系[J].四川戏剧,2013(6).

[7]陈煜斓.百年军旅歌词的审美向度及其嬗变[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8]转引自陈原.军歌,代表时代才嘹亮[J].人民日报,2007-07-17.

[9]岳春梅.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研究(1980-2005)[D].重庆:西南大学,2006.

[10]金兆钧.蜕变、彷徨、寻根与围城:中国流行乐当下状态解析[J].艺术评论,2003(10).

[11]军旅歌曲的新收获 新走向 新突破[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1999(4).

猜你喜欢

军歌进行曲军旅
军旅青春正步走
胸怀军旅梦
本期主题:军旅
军歌嘹亮
军歌嘹亮
军歌嘹亮
春之进行曲:看现场春意盎然
军歌嘹亮
MAKE COOL 夏日清凉进行曲
林宥嘉:军旅回归,重新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