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野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以中国美术学院CDM为例

2014-03-25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文创

(1.中国美术学院 学院办公室, 浙江 杭州 310002; 2.浙江工业大学 艺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必然需要培养大量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由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改变学术型研究生一枝独秀的局面。要大力培养重要行业所需的专门人才,加快设置相应的专业硕士学位,加强其与相关职业的有效衔接”。这无疑成为我国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目标。

“协同创新”是教育部围绕这一目标启动的“2011计划”的发展导向,旨在着力提高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所谓“协同创新”主要是指高校内部各学科教师之间, 高校与高校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科研院所、企业的研究者、生产者、管理者之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大科技项目,解决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合作攻关,从而力求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创新活动[1]。高校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的重要平台,已经培养了大批的艺术专业人才。然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模式仍然局限于学术型硕士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本文从“协同创新”视野探讨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以期能够有效提高MFA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是国家专门设立的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的平台,包括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戏剧、广播电视等八大艺术实践类专业。MFA发展至今已有八年了,当前MFA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MFA在生源和入学考试上缺乏针对性

在生源上:非全日制MFA报考条件为“大学本科以上具有艺术创作实践经验或大学专科毕业具有五年以上艺术创作实践经验”,招生采用全国统考与招生院校自行组织的专业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大部分生源来自高校教师和高校毕业生,学习目的侧重提高学历,而专业性教育特点不足。在入学考试上:针对许多专家提出“外语考试、政治考试滞碍艺术教育”的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统一考试是艺术多学科汇集考核,艺术学科分门别类的性质和形式如何兼顾的问题也未得到解决。通过对比全日制MFA和学术型硕士学位(Master of Art,简称MA)的招生简章,我们可以发现:全日制MFA与MA在考试科目、初试复试安排等方面几乎是完全相同的。这不利于艺术创新型实践人才的培养。

(二)MFA在教学过程中囿于MA的培养框架

MFA在培养方案中着重突出“实践性”,强调创作与应用能力。《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研究生指导方案》规定: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是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重要特点,各学科应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为此,在设定教学计划时紧扣专业特点,强调课程的应用性,同时兼顾理论修养的提升[注]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2006年1月。。然而,与MA相比,MFA仍然难以体现“实践性”。MFA现有的课程设计大部分沿袭了MA的培养目标与内容设计,简化理论课程而未增加应用课程,培养方案中原定的“聘请高水平的艺术家配合指导艺术实践”也往往难于落实而流于形式。这导致了MFA与MA的培养过程雷同,无以体现自身特色,使得艺术硕士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下降。

(三)MFA的毕业标准尚不明确

MFA重视毕业展示,将其作为检验综合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是突出创新型实践人才的考核标准。但与MA相比,MFA在日常评估和毕业审核环节尚欠明确。比如,毕业审核“毕业作品是专业实践能力的专门展示,作品应体现较强的专业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展示规模,成绩按百分制计分”,因无明确标准,实际难以把关。又如,在毕业要求方面,MA的培养方案为:理论类硕士研究生,省部级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至少1篇学术论文或参与导师课题并有一定形式的学术成果。MFA的培养方案为:艺术实践、专题讨论、文献阅读是必修环节,强调创作实践能力,毕业作品体现较强专业水平,毕业考核包括实践展示和专业论文答辩。事实上,标准不清晰导致本应强调和突出的创新实践能力,反而有所弱化。

二、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结合协同创新中心的需求,以企业为依托,以创新项目研究为载体,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创新机制。中国美术学院(简称“中国美院”)作为首批获准招收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高等艺术院校,在艺术创新型实践人才培养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人才培养特点与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以中国美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Creative Design Manufactur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re,简称CDM)人才培养办法为主要观测点,对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目前MFA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表1)。

(一)人才选拔方式: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CDM)人才培养办法明确了培养对象选拔的机制:即依托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与清华大学“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开展企业人才需求专项大型调研,在此基础上设置“中国文创设计制造业人才需求信息中心”,形成各地方文创设计制造业发展人才开发目录及培养规划的年度报告,构建人才需求的信息库。从宏观层面看:该中心起到了统筹规划,供给文创产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协调作用。协同中心制定高端创新人才选拔办法,各成员单位根据选拔办法向培养办公室提交高端创新人才选拔计划,经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正式公布。每年度从各成员单位相关专业优秀学生中进行遴选[注]②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CDM)高端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管理办法(试行)》,2012年9月。。可以看出,CDM培养对象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招生对象更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并从相关专业遴选优秀学生,这种人才选拔方式为今后培养艺术创新型实践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表1 中国美术学院CDM、MFA、MA培养模式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CDM)高端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管理办法(试行)、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综合整理。

(二)人才培养平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资源整合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尽可能地与其他高校、企业、研究院等进行合作。CDM设立创新人才培养委员会,由专业领域内专家及培养方、用人方代表组成,负责对高端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综合指导,隶属于学术委员会。委员会指导培养方案设计,协调中心内各成员单位的各类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确保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技术应用支撑高端创新人才培养。培养过程实行导师组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高水平专业人员组成),导师组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培养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给予全方位指导,强化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开放式培养模式。协同体高校通过学分互认、远程课程平台等方式开展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搭建工作,课程分四个模块:艺术创意课程模块、科技工商管理课程模块、文化产业政策及理论课程模块、实践项目课程模块。可以看出,CDM的培养过程、课程设计突破了MA培养模式的苑囿,更突出实践性和针对性,其配置的教师及教学资源也更为丰富、有效。

(三)人才培养目标: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动态管理

无论从人才培养的入口还是出口来看,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都注重动态管理,因为动态管理有利于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实现CDM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文创设计制造业重大需求为导向,实现高水平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管理和考核则规定,导师组是管理与考核学生的主体,负责定期对培养对象进行考核并实施滚动淘汰。考核合格者继续培养,考核不通过者返回原单位学习。对于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并达到培养要求的学生授予“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荣誉证书”。CDM的培养目标相比MA更为明确具体,管理和考核的权力交给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高水平专业人员等组成的导师组,更有灵活性和针对性。

三、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通过对CDM人才培养方式与当前MFA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我们发现CDM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培养过程、质量评估、岗位衔接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构建了协同创新理念下MFA人才培养模式(图1)。这对于改革MFA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图1 协同创新MFA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专业设置: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专业设置须紧密联系市场需求, 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有利于引导教学方向、实现培养目标。中国美院以“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理论与实践研究专业学位(2011创新计划)”为研究方向招收了MFA。《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专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优化专业设置,鼓励普通本科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MFA专业设置名称及培养方向与MA区分开,与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综合素质要求等方面努力与文化创意行业相吻合。

(二)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点决定了其培养方式必须区别于传统的学术型教学,而强化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2]。实践教学应贯穿于MFA培养始终的。CDM培养目标是“以文创设计制造业重大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端创新人才”,在培养对象选拔、培养方式、课程设计都强调“实践性”,CDM的招收对象根据社会对文创设计制造业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从入口上就紧扣实践性、应用型的特点,培养方式、课程设计均强调结合需求,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三)培养过程:注重个性化追求

面向社会实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更加注重高度个体化、个性化的教学和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CDM为入选学生配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高水平专业人员组成的协同培养导师组,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培养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进行全方位指导,强化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方式重视个体化实践教育,更易采用“问题导向学习”(PBL)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更多的艺术创新型实践人才。

(四)质量评估:结果与过程相统一

MFA教育教学评估既要重视“结果”的评价审核,又要重视“过程”的评价审核。“结果”审核看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体现了艺术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否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理解力;“过程”是指人是否在教育过程中受益——相关评估信息的搜集是否围绕“实践”展开[3]。与此同时,考核依然要重视导师的意见。当代著名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认为,对于艺术教育现状,实践和老师都很重要。CDM人才培养办法是:导师组为管理与考核学生的主体,负责定期对培养对象进行考核并实施滚动淘汰。这种质量评价体系既重视过程、结果的考核,又重视导师的意见,是一种更为完善的质量评价审核体系。

(五)毕业资格认定:与职业岗位相衔接

毕业资格的认定则与相应职业岗位(职位)衔接,吸引更多以“艺术”为职业的人,以取得职业资格为毕业标准。我国《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十条规定“各专业学位所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CDM对于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并达到培养要求的学生授予“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荣誉证书”。这种证书对职业产生影响,最终达到与职业岗位衔接。MFA要获得发展的生命力也要以行业为切入点,专业设置与职业资格内容实行对接,在课程设置、学分、教学等进行评估。通过试点,逐步提高MFA在行业资格认定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1,(17):11-13.

[2] 许为民,张国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四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6):63-65.

[3] 方仪.艺术教育的实践性回归——谈中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J].艺术百家,2006,(1):164-166.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文创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陶溪川文创街区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军事科学院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