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群体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014-03-25

关键词:青年人责任感群体

, ,

(浙江工业大学 经贸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一、 青年群体社会责任感的内涵拓展与发展

青年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社会群体,几代青年人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无可取代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群体参与社会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党的十八大报告将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放在民生建设之首,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将“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列为教育的战略主题,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高度重视。从“七五”规划至“十二五”规划,中国涌现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几代青年人,60后青年人指的是1960-1969年间出生的群体,70后青年人指的是1970-1979年间出生的群体,80后指的是1980-1989年间出生的群体,90后青年人指的是1990-1999年间出生的群体。不同年代的青年人由于迥异的历史背景,形成了以不同价值取向为目标的社会责任感。目前国内对于青年群体社会责任感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而深入分析不同年代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内涵拓展与影响因素,对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青年群体的不同分类

根据青年群体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将“青年群体”划分为“在学青年”和“在职青年”。“在学青年”是指即在普通高等学校注册入学的青年群体统称,即指高校的大学生与研究生;“在职青年”是指就业后的青年,或指社会青年。这两部分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明显的区别,“在学青年”大部分群体由于缺乏切实的奋斗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更关心自己的命运,更关注现实发展和个人利益,在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上呈现出重视个人理想,轻视社会理想,对集体、社会和国家层面考虑较少。而“在职青年”社会责任感呈现出“忽视与担当”并存的矛盾状态,以积极、健康和向上为主,但对社会责任感不甚了解,重个人和家庭利益,轻视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并且在日常行为、职业行为、竞争行为、服务行为等公共行为上出现失范的现象。

根据不同时代背景的分类,我们亦可将青年群体分为60后、70后、80后三种青年群体。60后青年人这一代人经历过“文革”动乱时期,身上有明显的保守和沧桑感,目前他们是中国社会实实在在的成功一代和中流砥柱。70后青年人指的是1970-1979年间出生的群体, 这一代人是伴随中国社会体制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对物质财富有着各自的追求。80后、90后青年人指的是1980-1999年间出生的群体,这一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易以自我为中心,承受挫折和面对压力的能力较低。受西方教育的渗透,他们具有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也讲求西方社会的公民道德。

(二)青年社会责任感内涵拓展与动态分析

对于青年人的定义,各类权威部门给出了不同的年龄界定。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报告,青年是指年满18周岁至年满25周岁的人。而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一位公民在心理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从词义学角度阐述社会责任感的内涵,是指个人作为享受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其分内应做的、应尽的义务的态度、心向。而从法律、道德两个层面对社会责任感进行诠释,社会责任感是指青年公民在劳务与学习活动中必须承担的遵守规章制度、依法纳税等各种法律权限责任和个体人格真实担当的责任意识,是植根于个体理智、情感、能力之中的自主建构与责任担当。

从动态性视角分析,青年社会责任感不可能是静态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不同时代对青年社会责任感有不同的认知,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但社会责任感的本质是不变的,本质的社会责任感均包括责任意识、责任判断、责任担当三部分。其中,价值取向是责任判断的前提和基础[1],在责任感的动态形成和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社会责任感并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情,国家的所有事情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个公民身上,所以分析不同时代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有利于研究提高青年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二、青年群体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与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文以60后、70后、80后三个年代的青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90后正值求学阶段,部分数据无法获得暂不列入研究),采用广义矩估计GMM模型的研究方法,对影响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广义矩估计(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即GMM),是基于模型实际参数满足一定矩条件而形成的一种参数估计方法,即在不知道分布的情况下,利用样本矩构造方程,并利用这些方程求得总体未知参数。而对于本文研究对象社会责任感而言,如何定量测度社会责任感及其影响因素是建立研究模型的前提。

青年社会责任感(The sense of youth social responsibility,即YSR)体现的方式包括青年群体对社会所做出的有偿与无偿贡献。鉴于有偿与无偿贡献,青年社会责任感可以归为两个角度:法律层面社会责任感(The sense of legal social responsibility,即LSR)和道德层面社会责任感(The sense of moral social responsibility,即MSR)。法律层面社会责任,是指国家的法律对青年公民的约束,它包括劳务与学习活动中必须承担的遵守规章制度、依法纳税、依靠合法途径赚取工资的各种法律权限责任等,这一部分的责任可以用100%减去青年犯罪率(The crime rate of youngsters,即CY)来表示。道德层面社会责任,是指青年公民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主动性,以及出自个人境界所形成的价值原则对其行为的影响,道德层面的社会责任感可以用问卷调研法来测度[2]。本次问卷共调查了全国27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包括22个省(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4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共发放问卷810份,收回有效问卷780份,回收率为96.3%。调查的人群年龄集中于24-53周岁,问卷调查历时两个多月,涵盖面广,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不同年代青年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但是,由于样本数的限制,调查区域的限制与本调查还有待于补充和完善。两部分的社会责任测度值进行层次分析法限制权重的加和,便可以得到最终的青年社会责任感测度值。

(二)影响因素分析和确立

随着80后、90 后青年逐渐走向中国社会的前台,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和国家的建设者,其社会责任感的高低将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根据专家调研与文献研究,本文归纳出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国家教育环境(National education environment,即NE)、青年受教育程度(Youth education,即YE)、青年就业状况(Youth employment situation,即ES)、精神信仰缺失度(Lack of spiritual belief degree,即LS)。可见国家的总体环境、青年时期的生活境遇与精神信仰深深地影响着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等数据,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可以用来测度国家教育环境,青年就业人口本科以上比例可以用来测度青年受教育程度、青年就业状况可以用青年就业率来表示。

精神信仰缺失度(LS)是一个比较难以用已有统计数据去测度的变量,针对这一主观性较强的影响因素可以采用专家综合评价法来评价。本文选取了50位专家分别对60后、70后、80后不同时期的青年精神信仰缺失度进行9标度值评价,评价分数集为{10%,20%,30%,40%,50%,60%,70%,80%,90%},每位专家进行评价后就会得到评价矩阵集LS50×3,最后对矩阵的每一年代纵列进行算数平均值的求解,分别得到三个年代专家评价的精神缺失度测度值。

(三)GMM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现将时间序列数据估计-GMM模型的建立与检验进行简单阐述。

基于Romer-Acs- Alka Chadha的研究框架(Romer,1990[3];Acs,2002[4];Alka Chadha,2009[5]),本论文的理论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YSRt=α+βNEt+γYEt+δESt+εLSt+Ut

YSRt=φLSRt+θMSRtLSRt=1-CYtφ=0.33 θ=0.67 公式2-1

φ、θ代表用层次分析法(AHP法)测度出来的权重,其中CY为青年犯罪率,而(1-CY)为青年非犯罪率。MSR为问卷调研统计出来的道德层面社会责任感得分,二者权重加和为解释变量的计算值。

等式的左边YSRt为被解释变量,即青年社会责任感(YSR)。等式的右边NEt、YEt、ESt、LSt四大影响因素均为解释变量,其中t=1, …, t代表不同时期的年份。在公式2-1中,α、β、γ、δ、ε代表估计的参数矢量, α为截距项,Ut是随机误差,包括未被观察到的时间随机变量。代表不同时间年份的t变量,在以60后青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时,取值年份为1985-1992年,70后青年群体取值年份为1995-2002年,80后青年群体取值年份为2005-2012年。

在GMM模型正式建立之前需要进行序列平稳性检验,一般采用ADF检验,由Dickey和Fuller于1979年提出。本论文对序列YSR、NE、YE、ES、LS进行ADF检验,结果均为不存在单位根,即6个序列都是平稳序列。此外,该论文模型截面固定,所以设定为固定效应模型,Eviews在估计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过程中会自动加入共同的常数截距项,使得模型为不变系数模型。得出参数估计结果后,为了检验结果有效性,还需进行wald系数约束检验、Sargan工具变量过度识别约束检验和序列相关性检验。

三、结果分析与论证

(一)变量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85-2012年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际劳工组织(ILO)1985-2012年间发布的《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二)分析与论证

根据理论模型公式2-1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非线性的GMM回归分析,可以得到60后、70后、80后三大青年群体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60后、70后、80后青年群体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

三个不同时期模型R2检验值均接近于1,代表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研究显示, 国家教育环境 (NE)、青年受教育程度(YE)、青年就业状况(ES)与青年社会责任感(YSR)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NE、YE或ES,YSR将提高相应的单位数,而精神信仰缺失度(LS)与青年社会责任感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NE,YE或ES,YSR将降低相应的单位数。因为本论文解释变量中不包含滞后因变量,所以剔除了会导致回归方程右边的各个体效应间相关联的内生变量。三大检验结果如下:wald系数约束检验结果显示,三大时期的概率P值均在0.02-0.04之间,大于显著性检验水平,因此不能拒绝规模报酬不变的原假设。Sargan检验结果显示,三大时期的P值均接近于1,表明无法拒绝存在过度识别约束的原假设,即GMM估计存在过度识别;序列相关性检验显示,D-W统计值均接近于2,代表GMM估计结果的残差不存在一阶自相关,不必进行后续的AR模型的修补与改进。

表1 60、70、80后青年群体社会责任感影响因素的GMM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与零区分的在不同统计学显著性水平1%、5%和10%时的系数。

(三)结果归纳

研究显示,60后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与国家教育环境、青年就业状况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青年受教育程度的正相关显著性关系一般。究其原因,60后青年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人,大部分知识青年下乡,经历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由于艰苦的下乡实践政策让60后青年从现实中明白了生活所得的来之不易,并且包分配的就业制度,稳定了大部分青年的就业出路。因此,60后青年人从艰苦的经历中懂得了如何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习得了如何在大生产中团结合作,如何将集体利益放于个人利益之上。

70后与80后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与国家教育环境之间均具有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源于从1993年开始中央提出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战略目标,教育环境的改善可以提升青年人最初的社会责任感。而70后、80后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与青年受教育程度的正相关关系显著性一般,表明随着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受教育范畴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普遍都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文凭,个体间因受教育程度而出现的社会责任感差异性越来越小。其中70后青年就业状况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显著性一般,说明70后青年就业状况对于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敏感度较低,究其原因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后期的大学生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国家分配制度。70后青年在高校毕业即就业的政策使大多数70后青年无法按自己的能力、特长和爱好选择合适的工作,因此大部分70后青年的就业情况并不能灵敏地反映青年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情况。而80后青年的就业状况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比较显著,这与80后青年毕业后“自主择业”的社会现状有关,较高的青年就业率可以维持社会的安宁与稳定,使青年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四、结论与对策

研究结果显示:国家教育环境、青年受教育程度、青年就业状况与青年社会责任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系统、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及就业保障政策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实践课程,对于培养青年群体认同国家,尊重法治与民主精神的意识有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研究表明:精神信仰缺失度与青年社会责任感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的显著性水平存在差异。可见注重价值的内化,实施从基础教育开始对青少年实施贴近生活的责任教育,引导青年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责任实践活动从而建立完备的精神信仰,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责任感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有效示范作用,培养青年群体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培养和提高青年群体社会责任感的主要对策可以从政府、高校、多元化渠道三方面展开:

(一)改善外部环境,政府应加大青年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财政性经费投入力度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长期低于发展中国家上世纪80年代平均数的4%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7%,直到2012年才首次突破4%,外部教育环境不能支持更好的公民教育活动。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可以使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进行标准化规范和实践化操作,渗透到学校规章、公民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和管理制度中,使责任意识成为青年人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意识和规范守则。

(二)内外教育结合,高校需切实提高青年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质量

纵观国内外关于青年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教育体系,发达国家在教育质量与范畴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示范。加拿大[6]从小学开始,就建立了系统、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成效监测和评价体系,强调从不同学科领域搜集数据信息,用观察事实和数据监测、评估社会责任感教育成效。法国于1882年率先开设了“公民训导”课,德国于1918年以宪法形式保障公民教育的实施。此后,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就逐渐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目标。具体而言,我国高校社会责任感教育应该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增设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践课程,培养认同国家、尊重法治与民主精神的意识;二是扩大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覆盖范畴,从基础教育开始对青少年实施贴近生活的责任教育,建立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评价机制。

(三)注重价值内化,多元化引导青年人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责任实践活动

青年社会实践主要有校园文体活动、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义务献血、义务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首先,界定为社会责任实践的活动必须是青年人自觉自愿参加的,只有符合青年人心理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其青春朝气与活力,这是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的根本路径。其次,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覆盖力和影响力,以微博微信、学报校报、校园网BBS等媒体进行责任感教育的渗透,通过开展“精英示范”、“平凡中的美丽”、“青春正能量”等活动,创造社会责任实践活动亮点,充分发挥实践活动在责任感教育中“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再次,充分发挥教师的有效示范作用。通过制定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共青团工作者等社会责任感教育职业教师的综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使社会责任感教育真正成为一种内化的社会管理文化。

参考文献:

[1] 海燕.浅谈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2-24.

[2] 刘飞.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26.

[3] Romer, P.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2):98-110.

[4] Acs,Z.J.Patents and Innovation Counts as Measures of Regional Production of New Knowledge[J].Research Policy,2002,(31):1069-1085.

[5] Alka Chadha. Product Cycles, Innovation and Exports: A Study of Indian Pharmaceuticals[J].World Development,2009,(9):1478-1483.

[6] 于立平.加拿大中小学社会责任感教育透视[J].当代教育科学,2012,(10):35-38.

猜你喜欢

青年人责任感群体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为啥找不到女朋友
青年人痤疮的发病特点及治疗分析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