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神话的特点与文学关系探析

2014-03-24张金杰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神话文学

张金杰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中国神话的特点与文学关系探析

张金杰

(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在中国文学史上,中国神话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发端,其产生和发展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中国神话的特点,深刻地与我国的文学相融合,从而使我国的文学具有了与其他国家文学不同的特点,带有很强的民族性特征。

中国神话;特点;文学;关系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一耀眼的明珠,那就是中国神话。当我们翻开中国神话这个历史画卷,一个缤纷绚烂、绮丽多姿而又充满人文气息的世界便扑面而来。徜徉其中,你很难不被她独有的魅力所吸引,不被她的意蕴所折服。

神话的产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文明产生的起初,神话也就随之产生。神话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高尔基给神话的定义为“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①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②可见,神话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文化现象,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一、中国神话的特点

中国的神话通常分为三类,即创世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具体来说,包括创世神话、日月星辰神话、动植物起源神话、洪水神话、女娲神话、伏羲神话、帝俊神话、羿神话、嫦娥神话这几个方面。在这些神话是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结晶,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色彩。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神话人物形象的丰富性。有以人为基础的增减变形,如《山海经》中有“一身三首”和“三面一臂”的人,《海外北经》中有“人长无肠”、“一臂一目一鼻孔”的人。这些形象大都是增加或减少人身体的某些部分来创造的。

还有以人兽结合而成的人物形象,如人身兽体的女娲,句芒。这种人物形象在山海经中还有很多,如《西山经》中所说的十七座山中之神有十个是“人面马身”,有七个“人面牛身”,而居住在昆仑山上的陆吾更是“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融合了人、狐、虎等多种动物原素。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这些“半人半兽”的神,大多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很大的关系。

再有一种,就是动物的人化。比如,很多动物都会说话,并有人的情感和思想。精卫就是一个鸟神,她具有人的情感和品质,她那种要把北海填平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就是人的品格的映照。

这些神话人物形象无论怎样的变化都脱离不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凡人的七情六欲,这是中国神人的最显著特征。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这些神人,都是不苟言笑,没有嫉妒和忧伤,只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修养,他们不会拈花惹草,就连一些情欲和性欲生活都几乎不存在,生孩子都是天人感应或者是踩了大脚印受孕,如炎帝神农氏母曰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姜原出野践巨人足迹而受孕,可以说这些神是没有情欲的。

其次,思想内容的丰富性。神话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并带有深厚的民族地域和文化色彩,因此神话总是暗含着人的品质精神和带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如中国神话体现着“以人为本”的道德理念,也就是有着强烈的献身精神和为民造福的优秀品质。盘古开天辟地,将自己的身体化为世界万物,这是多么可贵的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高尚品质。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为了让百姓不再受到洪水的灾害,这种敬业精神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同时,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大神们并不以天下为己有,而是举贤授能,并且素有“禅让”的美德,如尧舜的禅让。正是这种尚德精神,使中国文化中处处体现出了对“德”的要求。在我们传统的“修齐治平”的人生境界中,将“修身”摆在第一位也说明了这一点。只有“从头做起”,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再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中国神话中还始终闪现着正义的抗争精神。这种特征在英雄神话中比较明显。英雄神话反映了原始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与反思,意味着人类自身成了意识的对象、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标志着神话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英雄神话中的主角,大多是半人半神或受到神力支持的“英雄”;关于他们在征服自然或在社会斗争中创造英雄业绩的故事,便构成了英雄神话的主题。《鲧禹治水》、《后羿射日》颂扬了与自然作斗争、为人民兴利除害的英雄;《黄帝杀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则是社会斗争的反映,描述了氏族社会部落之战的英雄。

再次,中国神话体现着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的探索和思考,反映了原始人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比如神是不死和永生的,这是在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远古人民渴望长寿的愿望的寄托。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乃至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都被赋予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他们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神话中的奇禽奇兽、怪神怪物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神、雨神等夸张与想象的形态,都不能和这些观念分开。

当然,神话随着时间的发展,也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在演变的过程中也反映着一些特点。一般认为是历史化、寓言化、宗教化这三个方面的特点。历史化是由于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对神话作出了窜改。寓言化主要反映在先秦诸子中,在先秦诸子的文章大多用寓言来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阐释某种道理和学说,生动有趣,便于人们理解。神话本身就是一种崇拜和信仰,因此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中国神话与文学

中国古代神话源远流长,它的存在和发展,它不仅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为中国文学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神话在人民口头创作史上,甚至是在文学创作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正是因为神话本身具有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才影响到了文学,那么中国神话对文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鲁迅先生曾指出小说发端于街谈巷语,“探其本根……在于神话与传说。”③而现在的大多书研究者们则继承了鲁迅的这一说法,认为小说起源于神话。我国最早的一部神话小说是《穆天子传》,该书的重要情节就是利用上古神话传说写出的。可见,中国文学的发展首先归根于神话。

第一,中国神话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形象。从中国的先秦诸子散文,到柳宗元、刘禹锡等都用神话题材写诗,尤其是李白、李贺、李商隐等人,诗歌中的神话原素尤其突出。以及后来唐代李威小说《柳毅传》、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其中就有大量令人赏析的神话情节。除此之外,神话中各种奇异的人物形象也为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提供了借鉴。后人作品中的白娘子和小青,就是对神话中人面蛇身的女娲形象的直接引用。《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猪八戒就是神话中人和兽的组合体。这样的形象在神魔小说中还有很多,这些奇异多彩的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成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

第二,神话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手段。中国神话大多充满着丰富的幻想和想象,不仅人物形象千奇百怪,拥有着超越人之上的法力和不死之身。就连神话情节也充满着与人世间不同的传奇色彩。由于神话的这种特点,因而产生了浪漫主义这种文学手法,这种手法的特点就是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离奇,人物夸张变形。如屈原的《离骚》,被称为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文中大胆地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形象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神话的浪漫主义因子。庄子的《逍遥游》,曹植的《洛神赋》等,都是利用神话进行再创造的典型。再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对这种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

第三,神话中的献身和民族精神成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思想主题。正如在之前神话的特点中所说,在中国大部分的神话作品中都体现着献身精神和民族精神,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尧舜禅让、夸父逐日等等都无不体现者这种精神。而在受之影响的后代作品之中也都继承和弘扬了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崇高精神。比如干宝的《搜神记》、吴承恩的《西游记》中有许多具有这种精神的优秀作品。尤其是《西游记》这部作品,西天取经是其最核心的主题,而这个主题承载着普渡众生,造福苍生百姓的伟大理想。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继承于远古,也将传承于未来。

第四,神话开辟了志怪神魔小说这种独立的文学新体裁。随着神话的不断发展和演变,神话的元素越来越被文学所吸收和借鉴,由此就产生了一种专门以此为主题的志怪神魔小说,这种小说的特点几乎继承了神话的整个特点。可以说,如果没有神话,也就没有志怪神魔小说的产生。此类文学最为繁荣的时代是魏晋时期,而到了明清时达到顶峰。神话关于神灵变化的观念和表现形式,为志怪奠定了幻想基础,对志怪不仅起着启示作用,而且直接为志怪所吸收。志怪小说中的神仙妖怪等都同神话中的各种神人神兽在表现上有渊源关系,只是它们的人格化程度提高了,体现着新的审美观念。神怪的变化愈来愈成为情节构成的重要因素,这些变化仍以神话的变化为基础。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以说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总之,神话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中国民间文学的成长,诸如历代的歌谣、神话、史诗、传说、寓言、故事,莫不继承发扬了上古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及其创作技巧。中国文学起源于中国神话,而且在中国神话的影响下,中国文学进行了升华。使中国文学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灿烂、伟大的篇章,对整个文学艺术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并成为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注释:

①[苏]高尔基.苏联文学[M],转引于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3页.

②[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第2卷,第29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6页.

I206

A

1005-5312(2014)02-0009-02

猜你喜欢

神话文学
爱情神话
东方神话
我们需要文学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红楼梦中的神话》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西西弗斯的神话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神话”再现
文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