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影具备什么“血统”?

2014-03-24

数码影像时代 2014年1期
关键词:视频短片剧情片血统

20年前,我们用家用摄像机拍摄的视频短片,统称为DV影像,于是各行各业普遍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DV大赛和评比,2010年笔者在网上搜索了—下,搞Dv大赛评奖的有300多家电视台、高校、企业。今天,很多人又把这种表达个人的DV视频叫做微电影,于是各种DV大赛又在一夜之间统统改为“微电影大赛”。那么微电影到底是什么呢?

现在有一种说法,微电影就是“微小制作,微小剧情,微小纪录,微小投入,适合短时间观看”的影像形式,它和DV影像一样,完成了三个转变,从精英表达到草根“拍客”的主体变革,从最朴素客观纪录到经典剧情创作的内容变革,从小众人际传看到三网融合时代大众传播的流布方式变革,成为一种崭新的、引人瞩目的精神交流形态与载体。

笔者认为,一切文化领域的初生物总不可避免地要在技法开拓、风格确证、价值重估、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建构中经历长期而艰难地摸索与圈地,微电影在以特有的“个性化、青年化”、“民间化”的创作特质,显示着独特差异性与生命力的同时,也不断引发关于其文化定位、审美价值、存在伦理与社会效应的深入探察和思辨。微电影究竟是什么?是电影还是电视?是表演还是表现?是虚构还是纪实?是作品还是作业?它究竟能为今天的文化生态、时代精神、社会治理、人际沟通带来哪些新的可能性,带来多少积极和正面的意义?这些问题,依然让学界和民间爱好者颇费思量。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微电影评奖的活动中,评委们自觉不自觉地把“报道类、新闻类”很强的“微电影”拒绝在评奖外。大家普遍认为,微电影的综合“血统”是艺术的,不论剧情片还是微纪实都应该参与作者的大量创作,而不是对某一件事情的新闻报道。还有一些专家干脆将微电影定位为剧情片,只要不具备电影元素的(编剧、演员、服道化)都不是微电影。

笔者不完全赞同上述观点,但是新闻报道参加微电影大赛的确不合适。虽然新闻也是一两分钟的视频短片,但是他主要服务于电视台和多媒体,其“血统”还是有很强烈的“宣教”味道,官方色彩浓烈。而微电影最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创作”,不但选材是个人喜好的,就连作品也可能是(作者)融编剧、演员、导演于一身。即便是我们提到的“微纪实”作品,也大都是好看的段子,趣味性、猎奇性很强,搞笑的成分很浓。因此笔者也认为,微电影应该是艺术的,它需要创意和创作。

猜你喜欢

视频短片剧情片血统
宁浩获瓦尔达“最受关注人物奖”
中职视频短片制作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简单、好用、承传贵族血统 SUMIKO S.9超低音音箱
高校图书馆视频短片库建设初探
精彩视频快速截取
有牛的血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