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影剧本写作第一章(上)

2014-03-24

数码影像时代 2014年1期
关键词:阿美段落

作者:下牧建春

日本映画摄影监督协会会员(JSC)

日本国文化厅海外派遣艺术研究员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电视学院教师

邮箱scjsc@yahoo.cn

1-10电影剧本的写作技法和表现内容

活字美和影像美是两码事。也许你的国语分数全校第一,也许你在这个省份是个秀才,也许你有写小说的经历,但是我想你还是需要知道一下电影剧本的写法,因为“文学是电影的大敌!”。我可以断言,非常有文采的剧本电影制作人员一定无法执行,因为电影工人不懂文学,只晓得物理操作。当然也有许多有文采的剧本,那是用来骗骗投资人或有关领导的,因为他们习惯于“儒雅”的文学思维,喜欢文学色彩。真正的电影剧作,甚至用不了你读初中时学到的汉语作文的全部知识,它只需要把你所想象的场面和动作变成活字就可以了,而且句子越短越好。

电影剧本的句子代表一个镜头,句子成分实实在在,不需要形容、修饰、比喻、象征等不着边际的词句,也不需要有具体的意义,只是在句子与句子并立中组成一个意思。

如果活字形式“他不地道”,这没法拍电影,你应该这么写。

第一句,他的脸扳着。

第二句,电视杀人新闻。

第三句,他笑着。

如果以活字形式“他有正义感”,这也没法拍电影,你就可以将上面的第一句和第三句换个位置。

第一句,他笑着。

第二句,电视杀人新闻。

第三句,他的脸扳着。

剧本创作需要将某种意思通过具有动作的词组堆积起来,一个个画面切切实实地进行表现。写人物的主要方法就是写一个现象,再写人物反应,再写一个现象,再写人物反应,这样连续不断。

电影剧本的基本单位是场景,不管什么场景,都必须包括所谓的“5W1H”要素,也就是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

以上六个问题的英文第一个字母为5个W和1个H,所以简称5W1H写作法。运用这种方法分解题材,先将这六个问题列出,做好笔记之后,再考虑列出一些合理性说明,明确后便可进行合并、重排和强调工作,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而产生更新,做出创造性设想或决定。

Who(人物),通过角色特征表现。例如“她是不良少女”,按照电影表达方式这么写

第一句,少女吸烟。

第二句,拾荒老人。

第三句,少女骂道,“老不死!”

应该区分新闻管理学“5WIH”的不同,新闻报道“现象表达”直截了当,而故事片是曲折的,通过各种表现手段来分别运用,以丰富“5WIH”要件。其中“故事原因”和“人物的反应、行动”是核心,需要不停地追究和表现,越多越好。例如。张艺谋《一个也不能少》中,少女需要工钱,不料出现意外,这是故事原因,是剧情发展的原动力。然后影片不停地描写少女如何“追钱”的过程。但是影片说话特点是所谓的“曲折方法”,“追钱”要转化成“追人”,也就是“一个也不能少”的动作,强调少女的“追钱”的意志。要牢牢抓住上述两个核心,把“动机”和“动作过程”这两项放在脑子来推进写作,说是“写作”,但不需要文采,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写。因为有不断的动作观众才能看得到人物的意志。

1-1-1剧本构造法和体裁

剧本构成技巧的典型是“起承转合”,这是吸引观众的“把戏”。在电影时间上,“起承转合”像苦心设计剧本的黄金分割率,把故事切分成四个段落,段落之间设计好了一个事件转机(turmng point),把观众注意力引向下一幕去。另外,为了电影制作方便而取得共识,在实际写作中被要求符合电影制作规范,必须整理成所谓的“电影剧本”体裁,失去了文学性,变成“制作提示”样式的工程文件。

1-1-2中国“诗歌”电影

“起承转合”原来是中国诗歌结构章法,对认知生命过程有很大影响,凡事都可以套用,剧作家常常利用“起承转合”的认知原理。他们从文献记载中知道“起”要直(明白),“承”要春(吸引),“转”要变(跳动),“合”要渊(回昧)。电影构造也可以套用“起承转合”结构,使之成为电影生命的节奏。

电影的“起部”是故事开端部分。从所谓的“天、地、人”开始,即向观众介绍那天,那地,那人。必须让观众明白那人想干什么。

“承部”是一个段落,是故事的重点。一般来说会有一个对立人物出现,发生了障碍。以配角来表现主角的目的,而观众也站到主角一边,希望剧情发展对主角有利。这个段落技巧是描写人物对障碍的对抗,或内心纠结,让观众急死。

“转部”段落是剧情高潮。例如,主角无奈,受到某种启发,发生转折,特征是重新活动起来,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合部”段落就是表现转折之后的结果,“主人公心想事成”,电影完了,观众的情绪会发生余音缭绕之感。

“起承转合”各阶段是让观众相信你讲述的事件。“起”和“承”部分需要反复思考,确认观众对事件没有疑点,就像给孩子喂食一样,不能让其“消化不良”,要掌握孩子咽食的节拍,即不可“跳拍”,也不可以“拖拍”。

1-1-3三段式电影

欧美国家的观众喜欢三幕剧电影,剧作把故事分割为三个段落。如果12分钟的电影,第一幕4分,第二幕8分,第三幕4分,三个段落比例为1:2:1,其特色是电影开始一半会有重大发展,以此来改变观众的注意力,这就是所谓的“剧情中线”(midpoint)。其用意是西方在传统上把故事重心(剧情)放在舞台第二幕进行表现,而“剧情中线”的设计本意就是担心观众坐不住了,引起生理不快。第三幕前的转折(第二拐点)是故事高潮的切入点,剧情发生意外转向,向着观众希望的结局过渡。

说到底,剧情结构法是时间性的,情绪上如同音乐一样。古代唐乐的“序、破、急”结构法在日本和法国电影写作教学中特别受到重视。贯穿整个剧情,“序”为低速展开,自由呈现。“破”为引起注意,增加节拍,“急”为加速节奏,这样结构法称“一曲三部”。电影剧情发展会有许多被称为“插曲”的技法,处处需要“序、破、急”节拍概念,赋予所谓的生命节奏,一步步把剧情推向高潮。

1-1-4微电影的结构

电影情绪曲线的概念由来已久,问题是无法量化,只是通过试映会,用抽样调查的形式,了解个大概。如今有脑波测量技术,如果导演想知道自己电影的兴奋点设计是否有问题,可以用脑波仪直接对观众的兴奋度进行测试,通过电脑绘制掌握所谓的“电影感情曲线”,如果导演对这个曲线不满,还可以对影片进行修改。这项技术同样被运用于某些剧本教学研究机构,提出写作窍门“量子化”概念,便于建立结构模型。

在日本,40分钟的电视剧有一种被称为“五分结构法”模型,如果把其压缩成1/4,就成为10分钟的微电影。

例如,一个故事,把它分为

“相遇”、“重逢”、“冲突”、“离别”四个段落,正好套进“起承转合”框架里(见图1),“起”为相遇重逢,而“承”是剧情向着冲突发展,一般被要求以“曲折方式”展开,目的就是为了“展示演技魅力”,占用时间比较长。然后是“转”进入高潮结束。从技术上说,“承”的部分可以随意调节,也可以用简练的手法对“展示演技魅力”部分进行压缩,之后直接切入剧情高潮(见图2)。这种技术可以将40钟的电视剧改编成10分钟的微电影,这也许就是微电影结构的特色吧。

顺便提醒,图中的“波谷”,严格说不是剧情的转折点,而是剧情的“因果扣环”。区分“转折”和“扣环”很重要,“转折”是意外和巧合,属于偶然的“转机”,而“扣环”则强调“因果连接”的一种技巧,说服力比较强。因果连接强度薄弱,常常可以用台词或旁白来解决。例如,女主角对母亲说“因为我们相爱,所要明天结婚”之类的交代说明。所谓“铺垫”是作者知道结局之后的写作技巧。如果是喜剧结尾,写人物绝望时不应该有跳楼动作,如果是悲剧结尾,跳楼动作也许可以成立。要点是先要明白结尾,你才开始写剧本。

1-2-0微电影为什么需要剧本?

今天,数码摄影机作为“玩物”进入家庭,从理论上说“人人都可以拍电影”。一般生活记录的影像要成为像样的作品,需要60-130倍的素材,存传统故事片的拍摄上,这是绝对不容许的。比较奢侈的情况下,电影素材和成品的比例是8:1,这就需要对电影制作进行周到的规划。第一阶段是解决剧本问题,然后才谈得上进入拍摄。

当然也可以没有剧本,大致有故事概念先拍起来,到了剪辑阶段再来考虑作品构成。其实这种拍法不是没有剧本,而是剧本后置,在影像素材的基础上想创意,整理剧脉,这没有什么不对。其代价是要用100倍的素材来制作,还不一定把作品搞好。在校园里经常可以见到的制作现象,学员靠剪辑手段增添噱头,这是本末倒置的编导作业。你没有拍到悲伤的镜头,剪辑技巧不可能剪出悲伤的情绪。因为电影演技不是剪出来的,而是通过设计拍出来的。

如果你想制作打动人心的作品,首先你要做的功课就是写一个剧本。

1-2-1从“天、地、人”开始

小说和剧本都是描写故事的,最大的不同是,剧本是电影制作的指令性文件。因此,写每个场景必须明确提出“天、地、人”三个要素。而且需要明确告诉观众故事背景是过去、现在或未来。如果你喜欢科幻片,你可以这样开场,字幕“2050年的帝国,继19世纪的家族制度形成极端贫富差别,无产者被社会细分化,禁止跳槽,结婚只限于同等身份”。

这就非常明快地告知观众一个复杂的舞台背景。由于使用的是“未来式”叙事,帝国统治不是一件好事,马上让人产生对未来的不安情绪。

如果我们使用“过去式”讲一个历史故事“1932年的法西斯抬头,人种被细分化,禁止通婚……”这样来介绍舞台背景,马上带来悲哀的情绪。同是“婚姻问题”的题材,用过去或未来口吻叙事会带来不同的气氛。

1-2-2剧作步骤

1、故事概念:创意→取材→锁定概念

灵感来源于学员自己的趣味,日常生活的体验,或新闻事件。另外,也有从现成小说、传说、戏剧改编成的剧本。

这里重要的是灵感的清晰化,是否可能成为故事,走向电影制作有多少余地,如果考虑到拍摄相关条件和内容,我们判断一下灵感是否可以成为剧本动机。

故事概念(story concept),极端地说是“特定的人做特定的故事”,经过梳理可以用三言两语表述的过程,也可以说是确定主题的作业。落实在文字上叫“梗概”。也就是描写一个故事情节的简要文稿。

微电影梗概《琴的故事》

一个不良少女夜游晨归,路上遇到一个拾荒老头。因垃圾堆里的弃物乐器,两人发生对立,引起有关做人争论,这件事给了少女一个戏剧性的启示,她决心重新生活。

这个梗概80字数,应该满足“5W1H”要素。梗概太长反映作者思路不清,控制在80字之内为宜。

美国有一家电影公司老板鼓励每个工人写电影梗概,工人们上下班时,路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者新闻事件等激发灵感的,在便条上写一条梗概,贴在墙上,供大家议论,如能发展成电影剧本,便条(梗概)就被送到题材部门。几乎所有电影剧本都是从这样的梗概中诞生的。

2、组合骨架:人物设定→写出段落

故事梗概确定后,如果大家觉得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接下来就要考虑“电影骨架”,也就是写段落。写段落是故事构成的文章化作业,比梗概更加细致,在“起承转合”或“三段构成法”框架下,写明事件因果关系。

接下来是写人物,添加一个配角,还要去处理角色性格和配角的关系。要点是“人物性格统一”,即一目了然,方便观众认知。人物不应违反其特征,出现“反常行为”。

3、剧本执笔:写题材→验证→修改

剧本分段落写作,称为“场景”,如果是微电影,那么场景很少。场景里编写人物的行动和台词,最终场景汇集成剧本体裁。

在基本写作中,学员们可以想象着实际电影画面,造句应该有画面感,最好不用形容词句。写具体台词,要让观众对上场人物产生认同,帮助剧情发展。因此你应该考虑台词表达清晰,让观众能够消化语境。台词分为“重要台词”、“次要台词”和“过渡台词”。在过渡部分添加一些风趣,如“笑料”和“小道理”,这样会引起观众的兴趣,不至于冷场。

第一稿完成之后,请老师指点,与好友争论,不要忘记拍摄的可行性讨论,从实际条件出发,看剧本能否拍成电影。举例说,你在剧本中写了“枪战”场面,可是场面太大,不是你能力所及,这就不是好剧本,需要对剧本做出修改。剧本修正完毕,就是所谓的“定稿”,即“最终版本”。

电影剧本与文学作品是不同的,它是为拍电影所做设计蓝图,写法上有独特的规矩和基本要领,也就是所谓的“章法”。

首先,在剧本开始有所谓的“表面”,表面用一张纸,中间写上剧名,然后写好作者。

通常,原稿用纸是方格。

首先,在剧本开始有所谓的“表面”,表面用一张纸,中间写上剧名,然后写好作者姓名。

然后是登场人物表。需要写清人名、年龄、主角、配角等,群众演员依次排列。

然后是剧本正文中,这里有指定场所,通常称“场景”,就是所谓电影结构的一个“柱子”。这里面表示人物动作和舞台提示,角色说话称“台词”。剧本基本由上述要素构成。

“柱子”在原稿的右侧顶头空出一格,然后写上角色表演的场景。这也是表示拍摄时摄影机所要放置的地方,必须具体写清楚。

然后,用括号写上:早晨M,傍晚E,晚上N,表示电影气氛,白天可以不写。

然后,再空出三格,写出所谓的“舞台提示”。这里的“舞台提示”是“昏暗的路灯”。

然后,表示情景描写和人物动作。情景描写和人物动作之间需要改行,这里是“德间睡在长椅上,用纸板垫着,衣衫褴褛……”

“舞台提示”以后,再写出所谓的“台词”。写台词需要改行顶头,谁的台词就写上谁的名字。然后写出台词内容,要用引号表示,这里是“恶心”

现在用电脑办公软件普及起来,也可以不用方格的形式写剧本,但是剧本格式基本不变。如下

微电影副本

《琴的故事》

人物

阿美(16岁)女生

德间(52岁)流浪汉

场景:公园 清晨(M)

小道昏暗的路灯,有两只流浪猫

德间睡在长椅上,衣衫褴褛。

阿美醉态走来,她看到椅子上睡着流浪汉,脚底几个酒瓶,她皱起鼻子。

阿美:“恶心!”

路边的垃圾堆里一把电子琴。

电子琴前,阿美蹲了下来。

阿美:“还是新的呢”,她不由地按了一下键盘,没有声音。阿美站起来,德间站在她的面前。

德间他从口袋拿出几颗旧电池,放入电子琴。

德间按了一下键盘,“噹——”的一声,音量显得很大。阿美惊讶。

德间灵巧的手指弹起“少女的祈祷”

好听的曲子声音。

阿美:“你弹得真好!”

德间:“你喜欢这个曲子吧。”

阿美摸了一下键盘,断断续续地弹着“少女的祈祷”

阿美:“小学里弹过”

德间:“换—下电池就有声音了。做人也是这个道理”

阿美:“大叔,你所说的有一点道理,但是没有说服力”

德间:“我只是说给自己听听。”

两人静静对看,微笑着。

远方传来一个早晨的练琴声,先是单调音节,接着“此唱彼和”,响起美妙的曲子。

(剧终)

1-2-4应该知道的剧作用语

对于刚开始学习写剧本的学员来说,应该知道如下剧作基本用语:1场景、2角色、3台词,另外还要知道技法用语、4结构、5对立。

这些用语都有其规定,是一种“行帮语言”体系。熟悉这些语义可以方便同学进入这个行业,例如,你可以参与讨论剧本,与同学切磋技艺,也可以发表你个人的主张与人争论。

简要说明如下

剧作基本用语

场景

电影场景的定义,就是发生“纠葛”的场地。这是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麦米特(David Mamet)提出的概念,在非暴力电影中,是非常有用的电影理论,也就是说“没有纠葛的场地,不能称为电影场景”。

例如一个人坐飞机去北京,如果飞机上没有所谓的“纠葛”,不叫场景,电影称“转场”。

角色

有明显性格特色的人物,有穿着打扮方面的,但主要由动作和台词决定。例如,角色动起来变得生动活泼,角色不动,观众无法知道他们的生理反应、心理反应、感情反应,也就没有观赏价值。这里所说动作与“动作片”是两码事。

台词

角色的语言,用来表现人物特色,是人物动作的特殊表现。有时也是作者的代言。无声电影没有台词,人物表情和态度就是台词,可以告诉观众“我高兴。我不高兴”,有些导演追求无台词化剧情,称“动作主义”。

对立

电影的对立是指“人物的需求遇上了麻烦”,有三种情况。

例一,人与人的对立,少女和老人奇遇,活见鬼!

例二,人与自然对立,少女弹琴,不发声,扫兴!

例三,人的内心对立,少女要琴,还是放弃?犹豫不决!

结构

结构是故事骨架,从电影放映时间过程上来说,它是“场景”排列的次序,强调因果关系。日记的次序记述,如果没有因果关系,不称为“结构”。

上面说到的概念都非常重要,最最重要的是场景定义,需要满足“纠葛”的描写。

一般剧本教学分为三大块内容。其一是“设计场景”,其二是“建立角色”,其三是“展开剧情”,其中还有许多冠以“方法”、“要领”、“原则”之类的东西。如果是为了拍摄电影,学院里还会加强“剧情和影像统一”方面的教学课程。

说是学院教学,其实还是属于个人师承学艺,徒弟拜倒在名师脚下,聆听他们的谆谆教导。不同的老师有不同教法,即使同一术语,用途不同,语境和所指也不同。

所谓的“用语”、“定义”、“类型”、“流派”等,对刚刚入门的学员来说简直是“名词轰炸”,我桌子上放着《剧本炼金术》和《作剧事典100例》,教学起来真够麻烦的。今天的数码刚代,也有帮助儿童写作的软件,孩子们只要用鼠标选一下年代、角色、场景、喜欢的剧情、音乐等参数,数码电影故事自动化系统马上发生作用,一个儿童电影作品就诞生了,给孩子们带来欢乐。难点是所谓的“作剧巧拙”,如果我们能够准确理解“场景”“角色”“纠葛”这三个关系,重点是场景的因果关系,让观众相信“这是真的!”。

猜你喜欢

阿美段落
估值300亿!沙特阿美拟分拆上市
The Giant Panda
心理小测试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