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谈独立影像、微电影及商业运作

2014-03-24张怀显

数码影像时代 2014年1期
关键词:运作商业资金

张怀显

DV进入普通家庭的早期,往往被用来拍摄“家庭私影像”。这段时期,人们还没有产生“电影创作”的想法。虽然不少媒体欢呼雀跃,大声宣布“个人影像时代的来临”,但“电影创作”对老百姓来说,实在是过于高级。DV影像的电影化,在国内是从“独立影片”的出现才开始的。多数“独立影片”都拥有十分强烈的精神内核,它蕴含着作者的深入思考,DV不再只是用来记录,而是用来表达。因为它追求独立精神和主观表达,所以它从本质上拒绝商业。由于“独立影片”的制作成本很低,作者也往往不具备专业影像的制作素质,所以它的推广和放映一般都局限在小范围内,无法进入大众传播的平台,只是游离于主流(商业/官方)电影体系之外的创作。

当国内的“独立影片”因找不到通向公共媒体的突破口而陷入发展瓶颈时,另一种“DV”影像方式突然出现在众人眼前——它如一朵蓄力已久的水仙花般绽放了。剧本更为完善,镜头语言更加精准,主题表达姿态更低,更草根,更能被观众接受。它就是“微电影”。

大部分“微电影”和“独立影片”在策划和构思的前期都是十分相似的——从一个主题或者“关键词”出发,通过头脑风暴的发散思维,或者逻辑推理的方法构建框架,再用细节或其他成份来完成整个剧本。无论如何,一部好的“微电影”或“独立影片”都会十分重视这个“主题”,毕竟作者的自我表达才是它们的核心。

和拒绝商业来保持“独立”精神的“独立影片”相比,“微电影”对待商业的态度截然相反。“微电影”的关键在于如何运作。对于“独立影片”来讲,它不怕影片制作出来之后无人问津,相反,无人问津的“独立影片”不一定是一部烂片,甚至能在影展拿奖。但对于“微电影”来讲,在隐隐之中有种“使命”——要表达,但更要让大家都对我印象深刻——所以“微电影”需要从编剧、拍摄、剪辑、后期、发布和发行等等环节上都采用一种较为严谨的工作方式。毫无疑问,这种工作方式需要由团队来完成,而且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

国内“微电影”在资金方面,大致有三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自己出资,或者来自朋友的赞助。这与“独立影片”解决资金问题的方法比较接近。第二种就是寻找资方、赞助商,或者与商业化的组织进行合作。比如一些作者和视频网站合作、获得来自网站的资金支持,进行影片创作,最后的发布平台也自然就是这些网站。或者和一些大型商业机构合作,获得大量资金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好的传播和运作机会。虽然广告片的成份增加了不少,但这并不影响它取得运作上的成功。这是现在比较成功的“微电影”最常采取的模式。第三种是“众筹”、联合制片人方案。这是一种比较新型的运作模式,所谓“众筹”就是作者个人来发起项目,经过某些机构或者组织的认证之后,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渠道公布,有兴趣的人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参与到这个项目里来——支付一定的资金,成为众多联合制片人之一。现在已经有很多“微电影”通过这种模式获得了成功,虽然这种模式刚刚起步,但以后肯定会更加完善和成熟。

微电影由于较小的制作成本、相对电影来说不标准的片长、运作方面的条件等限制,无法进入影院、电视等大众媒介,一般来说,它们的出路只有自媒体平台或者视频网站。但在这些平台上,除非极其好运的遇到一大波网络推手,否则石沉大海。所以,当我在网上通过微博转发和朋友圈链接看到一些微电影时,联想到它的宣传推广只能终结于此——尤其是发觉这是一部好作品的时候——总会感到惋惜。它们在制作上也不能说没有做足功夫,而且有很多“点”都是十分有趣的,但毫无疑问作为微电影,它们是不成功的。和那些在推广上赚足了眼球的“成功”作相比,它们注定死去。

在微电影行业刚刚起步的中国,商业微电影运作模式虽然也是刚刚起步,但由于网络上的寡头垄断局面,这些商业化的片子总是可以大红大紫一把。不得不说,这种局面有些糟糕。照此以往,商业微电影运作一旦尝到甜头,就可能会完全地占领整个市场,以后我们再想看到拥有一些“独立意识”的微电影就无比困难了。

猜你喜欢

运作商业资金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从《朗读者》大热看纸媒读书版的运作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党春雄:我看“政府主导与专业运作”
PPP项目运作中的法律保障
让主诊医师负责制健康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