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识产权视角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完善

2014-03-23汪张林李国富

关键词:财政补贴汽车产业专利

汪张林,李国富,张 芳

(安徽工程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现状及其评析

新能源汽车是国家确立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是国际社会随着能源和环境的变化发展汽车工业的必然选择。但新能源汽车产业刚刚起步,技术尚未完善,产业化尚未完全实现,市场规模还很狭小,因此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初期,仅靠市场的推动很难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各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过程中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予以扶持就成为共同的选择。

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早,还在1992年,我国就把电动汽车的开发列入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始了我国电动汽车的研究开发。[1]2001年我国政府启动了“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确立从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对电动汽车开展研究。专项还确立了以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种车型为“三纵”,以多能源集成总成、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三种共性技术为“三横”的技术研发格局。200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颁布的《汽车产业政策》中指出,要突出开发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汽车技术。2007年11月国家出台《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对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企业资质、生产准入条件以及申报要求等作了具体规定,这标志了国家真正鼓励新能源汽车及市场化的开始。[2]2009年1月科技部与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定在北京、上海、重庆、长春、大连、杭州、济南、武汉、深圳、合肥、长沙、昆明、南昌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中央财政重点对试点城市购置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补助标准主要依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与同类传统汽车的基础差价,并适当考虑规模效应、技术进步等因素确定。[3]200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并进一步提出电动汽车形成规模的重大战略目标,为新能源汽车描绘了发展的蓝图。[3]2009年4月我国政府宣布向购买纯电动汽车的消费者提供6万元补贴,并在一些城市投资兴建汽车电池充电桩。2009年5月国务院决定以贷款贴息的方式,安排200亿元资金支持技改。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复汽车消费政策,对科技部、财政部此前发布的《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复,并扩大试点范围,试点城市由13个扩大到20个,实行个人购车补贴,在5个试点城市补贴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2010年6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改革发展委员会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同时出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概要》,确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该规划不仅明确了未来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而且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以及扶持政策作了明确要求,还在财税上给予鼓励和保障。[4]2013年9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确定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计划将再延长三年,并将扩大试点城市范围。同时,此前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以公交车为主,下一步会启动私人购买领域的推广。

除了上述资金投入、财政补贴政策之外,国家还在税收优惠、产业扶持、示范运营、标准制定、联盟建立等多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为处于发展初期的新能源汽车保驾护航。

综观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和空前高涨的积极性。但仔细研究我国政府制定的新能源产业政策,不难看出现有政策的思路创新不够,而且目光不够长远,缺乏战略的眼光。以财政补贴政策为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不足:

第一,财政补贴几乎没有前置条件。我国从2009年开始运用财税手段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以来,先后已投入资金20多亿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更是决定未来十年中央财政投入1000亿元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但投入资金不仅没有刺激消费,扩大市场,而且根本没有提升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竞争能力。因为国家拿出巨额资金补贴给企业而几乎没有附加条件,这对企业来讲就好比天上掉馅饼,企业除了伸手要钱以外,根本没有通过技术创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市场化等路径扩大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动力和压力。

第二,财政补贴的目的出现偏差。我国之所以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传统汽车产业很难超越,希望借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实现我国汽车工业整体实力的提升。要实现“弯道超车”,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我国的汽车企业开发更多的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占领技术的制高点,不是仅靠政府的刺激多生产几辆汽车。我国汽车处于“代工”年代,生产了很多的传统汽车,已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但生产传统汽车最多,并不能提升我国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必须打破思维的惯性,不仅要着眼于新能源汽车的现在,更要着眼于新能源汽车的长远。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完善——基于知识产权视角

现代市场经济是知识产权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企业要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依靠建立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更需要具有高度的知识产权意识,制定政策时要有知识产权视野,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手段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一,财政投入的研发基金要集中投向新能源汽车的三大核心领域,尽快形成三大核心领域的核心专利。财政投给企业和研发基金要求企业出技术成果,更要出专利技术,特别要鼓励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并及时申请专利。要学会运用财税手段尽快让企业建立专利战略,有一定实力和基础的企业应当建立进攻性专利战略,因为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国与国外的汽车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要当领先者,就必须在技术上领先,善于运用知识产权作为竞争手段打击竞争对手,提高自己的地位。

传统汽车厂商因为不掌握核心技术,而变身为系统集成者,使得传统汽车远远落后于他人。如果新能源汽车走过去的老路,其最后的结局也不难想象。新能源汽车技术尽管复杂,但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这三大关键技术是核心。目前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发明专利方面,有三大核心专利是无法绕行的,其中一个是包敷碳技术专利,后两个是磷酸铁锂本身材料专利和碳热还原技术专利。前者加拿大Phostech公司已经在华申请专利,拥有独家使用权;后者尚未到中国申请专利,分别归属于加拿大Phostech公司和美国威能公司。而电控系统方面,中国则远远落后,因为汽车电子技术一直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一大软肋。国家投入的研发资金不应该像撒胡椒面撒向所有的企业和所有的领域,而应集中于影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三大关键领域,争取在这三大领域早日形成自己的核心专利。

有一种倾向值得关注,这就是在政府的高额补贴下,有些新能源汽车企业急于产业化,而产业化的做法是关键零部件直接从国外购买然后通过组装的形式进行生产。以有望率先实现产业化生产的新能源客车为例,国内大部分已投入使用的混合动力客车均选择美国伊顿混合动力系统,客车企业更多扮演组装工厂的角色。[5]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要不了多长时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又会回归到传统汽车的发展道路。

要改变我国汽车产业在国际上的不利竞争局面,就必须在新能源汽车上实行“弯道超车”,而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打破传统汽车的发展路径和支持政策。这就要求从一开始就把政府支持的重点聚焦在技术开发特别是核心技术开发,通过技术专利化牢牢占据技术的制高点,最终实现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地位的大逆转。

第二,合理设置政府补贴企业的知识产权门槛。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狭小、成本较高,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尽快产业化,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补贴无可厚非,但政府的补贴是纳税人的钱,应该用在刀刃上,否则对非新能源汽车企业不公平,就是对新能源汽车企业也起不到助推作用。我国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补贴范围广、力度大、持续时间长,但实施效果并不明显。财政的钱总是有限的,持续的、无条件的财政补贴只能养成企业懒惰的性格。尽管现有的财政补贴政策也作了一定的区分,但是没有合理设置知识产权门槛。其结果是企业没有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积极性,只是等待国家一次又一次的财政补贴。笔者不是要彻底否定国家财政补贴的重要性,也不是近期就要取消国家的财政补贴,而是说国家在制定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财政补贴政策的时候,要有知识产权视野,合理设置知识产权门槛。

合理的知识产权门槛是:企业申请国家财政补贴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已申请或取得一定数量的专利技术,国家财政补贴的多少与新能源汽车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挂钩。

第三,通过产业政策的扶持,尽快让企业打造新能源汽车品牌。新能源汽车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而自主知识产权不仅包括自主专利技术,而且包括自主品牌等。在某种意义上说,自主品牌比自主专利技术更重要,因为:首先,品牌是汽车市场竞争的利器,汽车市场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品牌的竞争。品牌以专利为基础,但仅有专利技术而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仍然形成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专利技术是品牌的基础和支撑,品牌是专利技术的外化和促进。[6]其次,现代经济是“注意力经济”,直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是品牌而不是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早期重视技术的研发和专利的申请,是十分正确的,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如果不重视品牌建设,就会严重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如果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的研发已取得一定成绩的话,那么新能源汽车的品牌建设还比较落后,没有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更没有建立指引企业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战略。[7]今后在完善相关政策时,要引导企业不仅积极开发核心技术,还要重视品牌建设,通过政策的正确引导和支持,通过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不懈努力,最终能够形成在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叫得响的汽车品牌。

[1]安海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解读及对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2(10):29-32.

[2]曾耀明.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2:1-47.

[3]陈柳钦.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盘点[J].汽车工业研究,2012(3):14-21.

[4]肖俊涛.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的完善[J].湖北社会科学,2011(3):94-97.

[5]李大元.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1(3):72-75.

[6]汪张林.跨国汽车公司在华知识产权战略与我国汽车企业的应对[J].电子知识产权,2007(3):29-31.

[7]汪张林.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状况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2011(6):84 -87.

猜你喜欢

财政补贴汽车产业专利
专利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解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发明与专利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财政补贴不是产业发展的唯一路径
今年财政补贴社保逾9741亿元
湖北:村卫生室费用纳入财政补贴
共享新能源汽车产业盛宴
财政补贴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