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组教材,走向智慧数学课堂

2014-03-22查春晖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例题创造性教材

查春晖

一、试问:现状何为

教材是教与学共用的文本,是教师、学生沟通与对话的平台。教材提供了知识内容、思路方法与数学思想,是教与学的重要资源,是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范例。实施新课程以来,新教材通过结构编排、题材选择、内容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最新的数学教育理念,相比老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实践性、综合性、人文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感到,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然而,当他们真正走进课堂才发现,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实际教学中却因为种种原因仍然很难跳出旧式教学的门槛,为此,很多教师感到茫然、苦恼。但也有教师认为,既然现在已课改,就要将旧式的方法丢掉,真正转为新的开放式的教学。因此,教师们对于教材的解读就有了下面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

第一,旧瓶装新酒:由于主客观原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使教师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依教材讲教材,只注重知识点的教学,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缺少创造。

第二,完全舍弃教材:不理会教材,没有认真钻研教材,理会编者意图,随意“创造性”使用教材,改编教材,这样的教师虽然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识,但不知如何去真正体现创造——盲目创造。

二、探问:问题何在

那出现问题的原因到底在哪儿呢?

第一,教师唯分数至上的观念没有改变,学生学习的起点只是知识,最终目标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因此,教师还是津津乐道于原来的传统课堂,任你什么新理念新教材,他还是“以不变应万变”,这样的教师只是在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

第二,教师缺少一定的专业培训,自己又缺乏钻研教材的精神,虽有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这个意识,但由于自身素质、能力不够,对教材理解不透、不深入,不能深刻领会作者的编写意图,仍然用老眼光去看待教材,没有创造的基础,用老方法上新内容,课堂缺乏新意。

第三,课堂的核心主体是学生,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没有依据学生的需要,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习效果也并不能体现创造的实效性。而且,教师认为新课程要有新理念,教材只是载体,没什么重要性,因此盲目改编教材,自认为这样才合潮流,其实这是一种伪创造。

三、叩问:路在何方

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教师基于教材并不是囿于教材,既要做课程的实施者又要当课程的开发者。新课改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 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活动去探索、创新,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种活动中,教师不再拘泥于教材的一切,而是在思考与实践中用好教材,根据教与学的实际情况来对教材进行开发,使学习内容更接近学生的现实,使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在不断思考与实践中使课堂更加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也为教师在教学中留下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下面笔者就教师如何提高教材驾驭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吃透教材,使数学教学更具系统性

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用好教材必须吃透教材,读懂教材,这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读懂教材是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和源泉,只有读懂教材,才能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统一。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也才有进一步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可能。

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各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教师要通过分析教材,弄清它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以把握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生长点。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等。经常性地进行这样的思考,相信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应明确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才能作出恰当的教学判断,采取恰当的教学行为。教学中,我们应整体把握教材体系,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切忌死搬硬套、任意拔高教学难度。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在不断地建构与再建构的过程中,一步步由基础走向深入,逐步趋于完善。

2.替换例题,使数学教学更具探究性

教材中的例题是为了新授而准备的,经过了编者的精心准备大多已体现了科学性和探究性,但也并不能保证每一个例题都是尽善尽美的。因此,教师也不能唯例题“马首是瞻”,不敢越雷池半步。当你发现例题不能很好地为新授服务时,可以大胆地改编例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创设蕴含数学问题或思想的情境,让你改编的例题能更好地为新授服务,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改编习题,使数学练习更有效果

新授完之后重要的是巩固练习,所以练习中的思考与开拓是用教材教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练习的再处理,同样也显示了教师对教材的精心把握和对重难点的突破。因此,教师对教材中的练习同样需要思考,要关注怎样才能更好地用好练习,留意练习的目的是什么,练习题设计特别要注意典型性、针对性。想想可否变一变后再练,怎样改可以使练习的作用更大,效果更好。同时教师也需要对练习资源进行适当的挖掘延伸,注意练习的多层次和多角度,以便把教材的长处充分地张扬出来,最大可能地挖掘习题的功能,把教材用得更好、更活、更足。

四、拓展教材,使数学教学更具发展性

新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是照耀学生求知欲望的阳光,它不是让学生带着口袋来,装着标准答案走,而是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生成。数学是一门探究的艺术,而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一种探索的欲望,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激发他们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原有的知识水平,对教材内容作进一步的深化、拓展和延伸,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在新课教学结束时,教师可适当地留下与下节课相衔接的空白,或留下一个或几个能使所学知识作进一步拓展延伸的悬念,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新课的学习,往往会取得“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有生命的,教材也是有生命的。数学的生命需要融进学生主体参与下不断生成的丰富的信息,教材的生命需要汇入师生不断开拓创新中的勤勉实践和探索。“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学生通过树木看见森林,而不能只局限于看见了那一棵树木。” 超越教材教教材,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深入地研读教材,有着熟练的驾驭教材的能力,从点状走向系统,粗放走向精细,外在走向内涵,个体走向群体,才能把握教材、感悟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教材这一物化的教学中介展现蓬勃的生命活力,进而更充分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师生的智慧灵动飞扬。endprint

猜你喜欢

例题创造性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教材精读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教材精读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