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学生“语用”经验的生长之道

2014-03-22徐勇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经验个性化文本

徐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全面互动的对话关系。《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学生“语用”经验的生长之道。通过生本对话,学生的“语用”经验得到了个性化的生长;通过师本对话,学生的“语用”经验在教师的引领下生长;通过师生对话,学生的“语用”经验在合作中生长。笔者认为,平等、激情、智慧的对话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学生“语用”经验的生长之道。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践行课堂对话,也在不断反思,下面就是笔者的一些反思心得。

一、师本对话——“语用”经验的引领之道

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文本是一个既定的客观存在,而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就是去从感性认识的角度解读这种存在。所谓教,就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把它阐释出来。由于长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进行语文教学,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已经习惯于顺从某些“权威分析”。其实,我们的文本不是一个封闭的个体,而是一个开放的框架结构,读者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感知、思考、体验进行二度开发,也就是新课标强调的“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从文本内容到表达方式,从字斟句酌到审美情趣,从文本背景到后期影响等,多角度多层面地去思考和联系,开阔思路。另一方面,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那么,语文教学的外延也应是与生活相通的,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应把“打通语文与生活的双通道”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追求。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将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课文境界,为学生的课堂对话起到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当然,师本对话可以发生在课前的备课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某个发言而激发了教师对文本的新认识、新理解,从而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另一番新天地,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

二、生本对话——“语用”经验的个性之道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的形象和意义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应该允许读者对作品有个性化的理解。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向着预期目标所开展的活动。这个预期目标可以是作者所表达的 “意义”和用以表达意义的技巧、方法。而新课标突破传统,认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跟读者与作品的关系毫无二致,应该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谈、对话,也就是“生本对话”,在生本对话中积累个性化的“语用”之道。

如教学《神奇的克隆》时,我让学生们说说对克隆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克隆的前景非常广阔”,有的说“这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反而会适得其反”,还有的学生觉得“人类根本就不应该发明克隆技术”……作为教师,我们怎么能轻易否定他们任何一种真实而有个性的想法呢?这是最真实的生本对话,它反映着儿童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也就是他们的童真、童趣、童心。当然,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揣测式

即在教师揭示课题后,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揣测:这篇文章会写些什么?会怎样写?如教学课文《谈礼貌》时,读课文前可进行揣测:礼貌是什么?哪些事例就是礼貌?怎样做就是讲礼貌呢?对话一番后再读课文,就为上课创造了积极而又充分的心理状态;同时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强,主动性高。

2.填补式

许多文章,特别是叙事类文章,常常给读者留下艺术空白,让人回味、让人联想。学生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想象、填补这些空白。

3.转换式

如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课时,笔者引领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诗歌表现出来,有的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画了一幅画,有的学生给诗歌配上熟悉的曲调唱了出来,还有的学生扮演了一回诗人叶绍翁……这样的“转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深深地进入了文本的内在空间,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生本对话是基于文本的“语用”经验个性化生长之道,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积累个性化的“语用”经验,而文本则为学生提供一个活跃、开阔的学习“语用”的空间,引领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我们尤其要注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才能通过对话积累个性化的“语用”经验,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在不断的探索与积累中提升“语用”素养。

三、师生对话——“语用”经验的合作之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作为新课程忠实的践行者,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打破传统的接受关系,强调平等、合作的师生对话。笔者认为,这种对话应该是基于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的自由表达与交流。因此,师生对话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不仅爱学生,而且要尊重学生。在提倡平等、合作对话的今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合作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学长”,是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思考,一起作出价值判断。只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朋友似的关怀,学生才能无所顾忌地与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才能畅所欲言。只有这样,学生的“语用”经验在师生的合作中才能得到积累,完善。

笔者认为,首先得让学生有话可说,师生对话的第一步是寻找、创造话题。这种话题的来源可以是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也可以来自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可以来自社会的信息。然后,共同决定对话的形式,包括座谈、辩论、采访、赏析、质疑等,在灵活多样的形式中促进阅读的探索、交流与表达。

其次,有了话题、定了形式,还得让学生有话会说。如刚才的那场辩论赛,之前先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各小组合作写一篇有关“生命与尊严”的演讲稿,再设计一些考问对方的问题。在辩论赛上,教师及时纠正、引导、把握双方的问题,让学生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之,“师与本、生与本、师与生”三者全面互动的对话性阅读教学, 在教师、学生、文本三方共同参与、合作建构中,我们的阅读教学充满弹性和活力,富有生命力,学生的“语用”经验在引领、合作中得到积累,得到个性化的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验个性化文本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经验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