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地区公众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4-03-22肖云忠

关键词:公众群体物质

肖云忠

(成都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成都 610051)

生活质量是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主题,有两种研究视角,一种是以社会为中心的生活质量研究,注重宏观的、以社会为单位的整体指标,另一种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活质量研究,注重微观的、以个人或群体为单位的指标,这种视角往往注重主观指标的设计及应用,体现为对“主观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研究,目前的研究重心越来越偏向于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等主观生活质量领域[1]。

在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方面,从主体角度来看,集中在城乡居民、农民工、老年人、失地农民、父母、中学生等社会主体;从研究学科角度来看,主要是心理学、社会学研究占大多数,把生活满意度作为积极心理学的组成部分,以量表形式进行测量,从中描述特定社会主体的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但对生活满意度产生的机制没有探讨[2],局限于某一类群体生活满意度研究,没有对不同群体生活满意度进行比较,也缺少对生活满意度内在结构的系统探讨。

党的十八大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强调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必须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可见,党的宗旨和奋斗目标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美好生活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愿望和期盼。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进一步关注公众对自己当前生活的看法和感受。所以,我们立足当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系统描述公众生活满意度总体状况,揭示公众生活满意度结构、强度及影响因素,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提出提升公众生活满意度的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与操作化

生活是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和延伸状态,是生命在活动领域的纵向展开,是在生命存续基础上体现出来的生存样态,可以操作化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具体领域内的生存样态。

生活满意度是一个主观性强的概念,是指公众个体对自己生存样态的感知、体验和评价,操作化为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满意度。作为定序变量,我们以李克特量表形式设计公众生活满意度量表,在非结构式访谈基础上获取较为系统的观点和看法,初步制定18条陈述,在试调查基础上修订为13条陈述,每条陈述答案由非常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非常满意构成,分别赋予1、2、3、4、5分,得分越高,生活满意度越高。通过SPSS软件把可能的影响因素与满意度进行交叉分析,通过方差检验,最后确定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的因素。

公众是指具有性别、年龄、政治面貌、收入、职业等特征的社会成员,通过对样本公众的量表测量,从中获知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现状及相关因素。

(二)资料收集

以四川地区社会公众为总体,选择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由高到低排序的成都市、遂宁市、凉山州德昌县三个地区为调查地点,于2012年2月~5月分别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高校、农村等场所以面访和自填方式完成问卷调查,发放18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22份,有效回收率为90.1%,其中成都895份,占55.2%;遂宁412份,占25.4%;德昌315份,占19.4%。

二、调查结果

(一)公众生活满意度的总体情况

表1显示,在调查的1622人中,13个指标得分情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3.5~4.0分代表中等水平,有V1、V6、V7、V10、V13等5个指标,意味着调查对象对自己的幸福感、身心健康状况、情感或家庭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状况做出了中等水平的评价,“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超过50%;(2)3.0~3.5分代表及格水平,有V2、V3、V4、V5、V8、V9、V11等7个指标属于及格水平,意味着调查对象对经济收入、住房、医疗、治安、绿化、娱乐、交通等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不太高,“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在30%-50%之间,表明这些领域的满意度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3)3.0分以下为不及格水平,有V12这一个指标,属于食品安全领域,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指标,调查对象的满意度最低,“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合计为28.9%,而“非常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比例合计则达到45.5%。

表1 公众生活满意度 %

13个指标平均得分为3.435,折算为百分制得分为68.7,表明公众的整体生活满意度处于及格水平。

(二)公众生活满意度的因子结构

通过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旋转法,13个生活满意度指标被合成2个因子,分别是F1(物质生活因子)、F2(精神生活因子)。其中F1主要涉及公众对收入、治安、住房、绿化、娱乐、交通、食品等指标的满意状况评价;F2主要涉及公众对幸福、身心健康、情感或家庭生活以及人家关系等指标的满意状况评价,具体因子结构以及各指标的因子荷重列于表2。

表2 公众生活满意度的各因素荷重

(三)公众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

采用方差分析考察年龄、学历、收入、职业等因素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见表3。

表2列出了在显著度p<0.05的条件下对公众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对F1(物质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年龄、职业群体、个人月收入等级、住房满意度以及反腐败成绩评价。对F2(精神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群体、个人月收入等级、家庭收入变化、住房满意度以及反腐败成绩评价。从方差分析可以看出:(1)性别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均没有显著差异,表明男性和女性成员的生活满意度是一致的;(2)年龄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满意度均具有显著影响,呈现出中年组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的特征;(3)文化程度对物质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但对精神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呈现出学历越高,生活满意度就越高的正向变动趋势;(4)职业群体归属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有显著影响,呈现出党政事业群体生活满意度高于其他参照群体的特征;(5)收入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呈现出中等收入群体生活满意度最高的特征;(6)家庭收入变化对物质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但对精神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即收入水平提高的群体对精神生活满意度高于收入水平没有提高甚至下降群体的生活满意度;(7)住房满意度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满意度均有显著影响,即对住房满意的公众,其对生活的满意度高于对住房不满意和一般状况的公众;(8)对反腐败成绩的评价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满意度均有显著影响,即对反腐败成绩评价越大的公众,其对生活的满意度高于对反腐败成绩评价为一般和不满意的公众的满意度。

表3 公众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方差分析

三、分析与讨论

(一)生活满意度与生活状态的关系

生活满意度是主体的主观体验和主观感受,生活状态是主体生活的一种客观状况,二者构成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生活满意度与生活状态之间具有正向变动的关系,即生活状态好,生活满意度就高;生活状态不好,生活满意度就低,所以,从生活满意度的高低可以推知生活状态的好坏,从生活状态的好坏可以推知生活满意度的高低。但也存在二者关系的背离情况,即生活状态不是很好,但生活满意度较高;生活状态很好,但生活满意度较低。这种背离情况可以用知足常乐和欲壑难填理论进行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生问题上具有二元对立思维,即一方面强调知足常乐,即有了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之后就应该感到满足,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也不要与别人进行比较,这样才能保持快乐的心态;另一方面强调“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价值观,在心态上体现出不知满足、欲壑难填,在行为上导致对财富贪得无厌的追逐和不择手段的占有。这种二元心态在当前有显著体现,一方面是人人逐利,尽可能占有财富,追求幸福,另一方面也重视知足常乐,注重主观幸福和体验。因此,需要创造条件,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加经济总量,为提高生活状态水平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要通过公正合法合理的财富占有和分配,提高生活满意度。

(二)生活满意度的结构要素

结构是对生活满意度内涵的揭示,目前对生活满意度结构的研究还不多见,普遍作法是例举生活满意度的具体领域,然后测量每个领域的满意度,把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分为社会环境、政府政策、经济、职业、住房、健康、休闲、人际关系等八个方面,得出“大多数领域在比较满意和中等之间”的结论[3]。对49个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项目进行因子分析,归结为13个因子[4],但没有计算这13个因子所代表的主观生活满意度得分情况,对城市居民主观生活满意度的基本状况还不清楚。

生活满意度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满意度两个因子构成,具有形式简洁且内涵丰富的特点,这为把握公众生活满意度提供了分析框架。调查显示,公众的物质生活满意度低于精神生活满意度,物质生活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消费活动,表现为衣食住行用和生老病死以及治安、环境安全等具体而实在的生活资料占有及满足状况,调查对象对物质生活的满意度较低;而对身心健康、人际关系、情感、家庭生活及幸福体验的满意度较高,体现出重视精神追求和满足的心理倾向。这与安贫乐道、重义轻利以及重视精神超越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也反映出调查对象一方面积极追求物质生活满足的愿望,另一方面具有克服物质资料不足而追求精神满足的倾向,使得精神满足在很大程度上补偿了物质生活资料不足的缺陷,从而求得物质和精神的平衡。

(三)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满意度最高

本课题克服现有研究着重某一类群体的缺陷,通过对四类职业群体的比较分析,较为全面地描述了不同群体生活满意度状况。表3显示,从个人月收入等级来看,中等收入群体的物质生活满意度均值为3.548分,精神生活满意度均值是3.932分,显著高于低等收入群体和高等收入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均值,这种结果可以从中等收入群体的特质来解释。中等收入群体又称为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经验证明,中产阶级是社会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的缓冲层,基于自身相对较高的收入和消费能力,往往成为引导社会消费的主要群体,代表温和、保守的意识形态,这样的意识形态往往与主流社会价值取向一致,对生活状况比较满意。中国中产阶级的快速增长,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文化的僵化和意识形态控制,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和对多元文化的宽容,而且使中国人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2008年我国中产阶级的人口不超过20%,如果按每年1%的速度增长,20年后可达40%[5]。我国社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社会阶层结构正在由金字塔型或哑铃型向橄榄型演化,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扩大中等收入者在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抑制不合理的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由此构造一个中等收入者占人口大多数的社会结构。

(四)党政事业群体生活满意度最高

表3显示,党政事业群体在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方面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职业群体,这与我国体制设计及社会声望评价有关。党政事业群体靠国家财政供养,属于典型的“单位人”,在工资、福利、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享有优越待遇,而且职业稳定性比较强,尤其是党政群体掌握国家政治权力和资源配置权力,有较高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在社会分层结构中处于中层以上层次,所以对生活满意度最高,这种状况在当前考公务员热潮中得到有力体现。

四、结论

通过实证调查发现,目前公众的整体生活满意度不高,仅处于及格水平;公众生活满意度可以分为物质生活满意度和精神生活满意度两个层面,呈现出精神生活满意度高于物质生活满意度的特点,表明公众具有以精神生活满意度寻求补偿以获得物质和精神平衡的倾向;中等收入群体及党政事业群体的生活满意度最高;生活满意度对生活状态具有重要的折射功能,是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但也存在背离的情况,需要根据群体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公众对经济收入、住房、医疗、治安、绿化、娱乐、交通等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不太高,尤其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最低,这些领域的满意度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群体、个人收入和家庭收入变化均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显著因素,根据这些研究发现提出提升公众生活满意度的对策和建议。

(一)重视生活满意度研究的意义,建立生活满意度测评指标。

生活满意度深入公众主观体验层面,一方面体现了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价值取向,重视公众生活满意度是夯实执政基础的民心工程,另一方面生活满意度成为社会建设的风向标,具有描述和预测社会建设资源投向的作用,通过建立生活满意度测评指标,定期对公众进行抽样调查,获知公众的生活满意度情况,为社会建设决策和制定政策奠定基础。

(二)瞄准生活满意度的内在结构,切实加强民生建设资源的落实。

生活满意度是一个主观概念,但有客观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民生建设内在结构及实践,民生建设是提高生活满意度的基础。根据目前公众生活满意度的结构现状,需要重点关注经济收入、住房、医疗、治安、绿化、娱乐、交通、食品安全等民生结构,通过在这些领域中的资源投放和运行,继续提高公众物质生活水平,进而为物质生活满意度奠定基础。

(三)根据特定群体的实际情况,提升各类公众的生活满意度。

不同群体的生活满意度存在差异,需要继续提升中等收入群体和党政事业群体的生活满意度,这就需要继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建设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党政事业群体要按照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要求,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满足其合理利益诉求,进一步提高生活满意度。对其他参照群体,需要把“做蛋糕”和“分蛋糕”结合起来,努力扩大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总量,既要重点关注民生建设,又要使经济充满活力[6]。运用再分配调节手段,公正合理地满足参照群体的利益需求,从中提升生活满意度,进而为中国社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良好的公众心理和舆论氛围支持。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生活质量研究: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J].社会科学研究,2007,(6):1-8.

[2]姚本先,石升起,方双虎,等.生活满意度研究现状与展望[J].学术界,2011,(8):218-228.

[3]陈世平,乐国安.城市居民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1,(6):664-666.

[4]衣华亮,王培刚.城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经济问题,2007,(9):38-40.

[5]周晓虹.中产阶级与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J].探索与争鸣,2008,(8):8-10.

[6]乔榛,徐龙.经济增长与民生建设关系的历史演进[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6):21-24.

猜你喜欢

公众群体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