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歌唱的感觉

2014-03-21周友爱

艺术教育 2014年2期

周友爱

【内容摘要】歌唱是一门抽象的艺术,它不是直观存在可以触摸的,而是完全靠歌唱者内心的感触体会,以及各个感觉器官科学有序的协调所成就的艺术品。歌唱感觉,除了在歌唱过程中所运用的感知器官留下的触碰痕迹,还包括诠释者本身对作品的理解、发掘、展示,在融合了自己的感受之后所传达给听众的感觉。

【关键词】肌肉感觉 音乐感觉 内心感觉

歌唱,是通过人声与外界交流的艺术。人声艺术注定包含着各种情绪和感觉,从而也是最善于与欣赏者产生共鸣的学科。歌唱不同于其他表演艺术,它没有直观的形象依据,如舞蹈艺术,可以参照栩栩如生的飞天去创作美轮美奂的敦煌舞;或乐器演绎,如钢琴、小号、二胡等乐器能够直接弹(吹、拉)奏。所以,歌唱是一种听得见却摸不着的感觉艺术,要想学好它,绝非易事。

首先,要了解参与歌唱的主要肌肉及歌唱家在运用它们时的心得、感受。众所周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人声也不例外,是由气息冲击声带而产生,它所产生出来的音量,足够我们说话之用。但在歌唱中,需要将音量放大数倍,以至于让声音在穿过乐队的同时,传达到观众席的最后一排,这就需要借助我们参与歌唱所用到的所有肌肉群。1983年,斯坦纳曾说过:“即使发单音,人的整个肌体都在参与这个发音过程,如同唱歌时所发声一样,是整个身体运动的结果。”为了避免肌体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需要身体各部分平衡稳定并保持。

喉:有成对的肌肉从前、后、上、下不同方向支持着喉部。包括喉内肌(喉头内部的肌肉,控制喉软骨的活动,负责声音的产生)、环甲肌(环甲肌收缩时甲状软骨向前、环状软骨向后,拉长声韧带,使张力增加)、环杓后肌(环杓后肌收缩使声带外展、声门打开)、声带肌(是构成声带的主体部分)。利恰·阿尔巴内西是大都会最受赞誉的歌唱家之一,谈到喉头问题她说:“打开喉头,让它往下放,感觉就像打呵欠。声音会是圆的……优美的。”美国著名抒情男高音约翰·亚历山大说道:“我主张在进入高音时,喉咙里有一种空间扩大的感觉。”

咽:上起自颅底,下止于环状软骨底部,由鼻咽腔、口咽腔和喉咽腔三部分组成。咽缩肌(是咽部最大的肌群,呈环形排列,收缩时使咽腔变窄);咽纵向肌(是咽部比较细长的肌肉群,收缩时使咽腔变短);腭帆提肌(使软腭运动的肌群)。上世纪最伟大的歌唱家,恩里科·卡鲁索曾说:“咽腔和口感觉是一个自然的号角,像一个扩音喇叭,是一个人造的号角,为声带最初阶段的振动,是充当共鸣的装置。”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卢齐亚诺·帕瓦罗蒂说道:“在我的内部感觉是比较压缩紧收的,那并不意味发出来的声音音响是紧收的。声音应该前后均匀,但在内部有一种几乎像要窒息住声音的感觉。而且,在过渡中要很好地运用共鸣——比通常要更多些。”

呼吸:是由胸廓的肌肉扩张完成的,其中一组肌肉是主要的扩张肌,另一组是辅助吸气肌。膈肌在吸气时起主要作用,它使胸廓被部分抬起,这种活动方式感觉有些像水泵把手向上提起的动作。其次肋提肌在吸气过程中也起一定作用,可提高肋骨位置并使肋骨向外扩张。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是最重要有力的呼气肌肉。为了保持歌唱时腹部压力的平衡,盆膈肌也起作用,它与膈肌是一对拮抗肌。

库尔特·鲍姆是一位80岁高龄却还活跃在舞台上的男高音歌唱家,对于呼吸的感觉他说:“运用较低的下腹部进行呼吸,但不要太低。而是围绕肋骨和背部,感觉像充了气的气球。”“吸入气就保持那个姿势,好像在厕所里……把这个姿势保持直到唱完整个乐句。也可以说必须推,像妇女在生孩子时的运动,是同样的动作,这时,横膈膜就往上来了。”“我感觉是像充满气的气球上下活动。根据乐句需要,可能是个小气球,或是一个较大的气球……”卢齐亚诺·帕瓦罗蒂这样谈他对呼吸的感受。

美好的歌唱也离不开良好的音乐感觉,即乐感。乐感是由各种与音乐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内心的切实感受积累而成。如律动感、节奏感、语感等。在歌曲作品中,除了有跌宕起伏的旋律节奏和丰富的语言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音乐表情记号。

乐曲旋律的走向决定着歌曲的优美程度,掌握音符的高低起伏,感受其间的音程关系、调式转换,增强乐音的律动性;感触节奏的规律和变化所烘托出的曲风的改变,及其丰富的音乐内涵;运用规范纯熟的语言,在吐字发音中感觉咬字的轻、重、缓、急,把握不同语种的风格特点;解读丰富的音乐表情记号,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将它们传达出来……这些都离不开扎实的乐理知识和熟练的视唱练耳功底。所以,歌唱者是否能把作品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就要看他能否把各方面的知识通过自己内心的感受融会贯通。

“当你唱到沉入爱情时,内心必须感觉到正在被爱着。”女高音歌唱家利恰·阿尔巴内西这样说她的内心感受。的确,每一首作品都有其创作时代和背景,或是赞扬、或是批评、或是爱慕、或是愤恨,但最终被歌唱者二度创作出来时,都或多或少融入了自己的内心理解和感受。这种感受,除了是对作品的深入剖析和理解之外,还来源于自身的社会经验和文化底蕴。没有良好的文化背景就无法真正领会词作者的用意,不可能把人物的思想内涵吃透;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就不可能将自己内心的切实体验精准地传达给观众。毕竟观众在欣赏歌唱者演唱时,只能是从外形和声音上去直观地聆听,要想让观众更深入地感受歌声的意境,就得需要歌唱者把曲风特点、创作内容,通过自身的感觉和表达方式,以声音的形式传播到观众席。就像上世纪最卓越的女高音歌唱家席西莉亚·巴托丽说的:“更多时候,我是在用心和观众交流而并非声音。”

成功的歌唱事业除了有一副天然的、会歌唱的好嗓子,一个清醒的、反应迅速的头脑,一股勇于奋斗、不畏吃苦的精神外,还要有一颗善于观察生活和感受音乐的心。

作者单位:兰州文理学院艺术学校

(责任编辑: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