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巨和粒联合强的松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

2014-03-21张莹等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6期
关键词:强的松

张莹等

[摘要] 目的 探讨巨和粒联合强的松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 方法 选择我院确诊为ITP 患儿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氨肽素0.2~0.8 g,口服,3次/d;观察组:巨和粒50 μg/kg,每日1次,皮下注射;强的松片1 mg/(kg·d)。14 d后评价疗效。 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3.5%;对照组有效率7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6,P < 0.01);血小板计数比较,治疗第7天,观察组(80.12±21.49)×109/L,对照组(69.86±14.57)×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P < 0.05);治疗第14天,观察组(132.62±43.84)×109/L,对照组(94.49±31.38)×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P < 0.01)。 结论 巨和粒联合强的松治疗儿童ITP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巨和粒;强的松;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中图分类号] R72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6-0060-0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出血疾病,多发生于学龄前期[1]。国外统计,儿童ITP的发病率4.8/10万[2]。ITP通常呈良性过程,但血小板过低可危及生命。ITP与自身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加有关,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肤瘀斑、紫癜以及出血点,多伴有齿龈或鼻部出血。我国在ITP的治疗上以糖皮质激素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为主,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增生和活化来维持自身耐受性。由于静脉用丙球由血液提炼而来,近年来由于血源紧张,且价格昂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通常用于重症或极重症患者。白细胞介素-11(巨和粒)是一种血小板生长因子,能预防和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本研究于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应用巨和粒联合强的松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病例系浙江省台州恩泽医疗中心路桥医院儿科病房住院患儿,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制定的ITP诊断标准[3],年龄6个月~12岁,平均(6.51±3.67)岁,病程1~7 d,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血小板计数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纳入标准[4]

①轻中度ITP;②多次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③脾脏不增大或轻度增大;④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⑤血小板抗体IgG增多或补体C3增多;⑥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⑦患儿家长配合并知情同意;⑧就诊前未使用药物治疗者;⑨患者依从性好,能坚持本治疗方案2周以上者。

1.3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其他系统等疾病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②对本研究中的所有药物有不良反应者;③就诊前已治疗者;④重度或极重度或合并有消化道出血者;⑤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包括中药);⑥依从性差者。

1.4 临床分度[5]

轻度:PLT(50~100)×109/L,只在外伤后出血;中度:PLT(25~50)×109/L,尚无广泛出血;重度:PLT(10~25)×109/L,见广泛出血,外伤处出血不止;极重度:PLT<10×109/L,自发性出血不止,危及生命(包括颅内出血)。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卧床休息,隔日查一次血常规,密切注意皮肤黏膜出血点情况,注意是否有呕血、便血、头晕、血尿等征象,以便及时判断是否有内脏出血迹象;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品,注意避免硬质食物。对照组:氨肽素(0.2 g×100片,辽宁丹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2807)0.2~0.8 g,口服,3次/d,疗程为14 d;观察组:强的松片(5 mg×100片,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682)1 mg/(kg·d),疗程为14 d,巨和粒(4×107AU,3mg/支,山东齐鲁制药厂,国药准字S20030017)剂量50 μg/kg,每日1次,皮下注射,疗程为14 d。

1.6 疗效评价[6]

显效:治疗14 d后连续2次化验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有效:治疗14 d后血小板计数未恢复至正常,但较用药前升高≥50×109/L;无效:治疗14 d后血小板计数较用药前升高<50×109/L。有效率=(显效+有效)/总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儿疗效和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和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χ2=13.76,P < 0.01)。见表2。

2.2 两组治疗第7天和第14天血小板计数及恢复情况比较

对两组患儿治疗第7天和第14天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计数恢复100×109/L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第7天和第14天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时间越长,血小板计数上升越明显,血小板计数恢复100×109/L例数越多,见表3、4。

2.3 两组皮肤紫癜消退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第7天和第14天皮肤紫癜消退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皮肤紫癜消退例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时间越长,皮肤紫癜消退越明显,见表5。endprint

3 讨论

ITP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出血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血小板减少伴有骨髓巨核细胞增加。现代医学多认为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有关,如自身抗体产生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等[7],免疫细胞凋亡障碍可能是引发该病的主要原因之一[8]。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系统,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抑制血小板抗体形成,同时糖皮质激素具有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从而起到提升血小板数,避免危险性出血的作用[9]。

巨和粒即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IL-11),是一个多功能性的细胞因子,虽然无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活性,但有巨核细胞增幅因子的活性,在骨髓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IL-11可诱导巨核细胞成熟及分化,促进血小板生成,增加外周血血小板数目[10]。体内外研究证实了IL-11对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生成有较强促进作用[11],IL-11与PLT数量呈负反馈调节机制,且被不同的炎症介质所调节[10]。目前有学者认为IL-11升高血小板的机制是IL-11联合其他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系祖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的分化成熟,促进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生成[12]。

IL-11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一种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可直接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系祖细胞的增殖,诱导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促进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因其所形成的血小板在形态功能和寿命方面与正常的血小板相同[13],被广泛用于各类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动物骨模型显示[14],IL-11可促进骨髓抑制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恢复,减少血小板降低的幅度及其持续时间。梁敏等[15]资料显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可提高血小板计数并能预防血小板的减少。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巨和粒联合强的松治疗轻中度ITP,可使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χ2=13.76,P < 0.01);应用巨和粒联合强的松治疗第7天和第14天,观察组血小板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上升越明显,血小板计数恢复100×109/L例数越多,皮肤紫癜消退效果更明显,与文献[15]基本相符,进一步提示巨和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促进骨髓抑制后血小板的恢复和生成。因此,ITP轻中度患儿早期应用巨和粒联合强的松治疗可明显升高血小板,缩短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加快血小板恢复的速度,避免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巨和粒联合糖皮质激素能显著提高ITP疗效,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儿科临床推广应用。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研究主要对ITP轻、中度患儿研究,且病例较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重症和极重症ITP患儿是否有类似效果及安全性如何,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Cines DB,Bussel JB,Liebman HA,et al. The ITP syndrome: Pathogenic and clinical diversity[J]. Blood,2009, 113(26):6511-6521.

[2] 陈祺棠,王缉干,罗建明.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 医学综述,2012,18(7):1062-1065.

[3] 张之南,沈悌.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 第3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45-249.

[4] 竺晓凡.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标准化治疗[J].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1,16(2):52-54.

[5] 贾苍松,胡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诊断和治疗[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0):814-816.

[6] 向金峰. 甲基强的松龙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8):84-85.

[7] 王兆钺.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25(12):1141-1144.

[8] 郑敏,罗建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淋巴细胞异常研究进展[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3):222-224.

[9] 戴蕾莲,于洁.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和免疫抑制剂[J]. 儿科药学杂志,2011,17(3):4-7.

[10] 潘湘涛,陆晔,王金湖,等. 不同原因血小板减少症血清IL-11的检测及意义[J]. 检验医学,2010,25(12):975-977.

[11] 吴小建.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联合长春新碱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例[J]. 实用临床医学,2008,9(9):50-53.

[12] 牛婷婷,陈力军. 白细胞介素-11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8,13(3):138-140.

[13] 孟琼,温泉,傅万海. 国产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9):696-713.

[14] 沈继春,石莹,王素莉,等. 巨和粒对院内肺感染所致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恢复时间的影响[J]. 临床血液学志,2010,23(6):340.

[15] 梁敏,赵景胜. 白细胞介素-11巨和粒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研究[J]. 吉林医学,2011,32(19):3908-3909.

(收稿日期:2013-11-06)endprint

3 讨论

ITP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出血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血小板减少伴有骨髓巨核细胞增加。现代医学多认为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有关,如自身抗体产生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等[7],免疫细胞凋亡障碍可能是引发该病的主要原因之一[8]。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系统,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抑制血小板抗体形成,同时糖皮质激素具有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从而起到提升血小板数,避免危险性出血的作用[9]。

巨和粒即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IL-11),是一个多功能性的细胞因子,虽然无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活性,但有巨核细胞增幅因子的活性,在骨髓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IL-11可诱导巨核细胞成熟及分化,促进血小板生成,增加外周血血小板数目[10]。体内外研究证实了IL-11对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生成有较强促进作用[11],IL-11与PLT数量呈负反馈调节机制,且被不同的炎症介质所调节[10]。目前有学者认为IL-11升高血小板的机制是IL-11联合其他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系祖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的分化成熟,促进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生成[12]。

IL-11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一种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可直接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系祖细胞的增殖,诱导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促进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因其所形成的血小板在形态功能和寿命方面与正常的血小板相同[13],被广泛用于各类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动物骨模型显示[14],IL-11可促进骨髓抑制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恢复,减少血小板降低的幅度及其持续时间。梁敏等[15]资料显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可提高血小板计数并能预防血小板的减少。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巨和粒联合强的松治疗轻中度ITP,可使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χ2=13.76,P < 0.01);应用巨和粒联合强的松治疗第7天和第14天,观察组血小板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上升越明显,血小板计数恢复100×109/L例数越多,皮肤紫癜消退效果更明显,与文献[15]基本相符,进一步提示巨和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促进骨髓抑制后血小板的恢复和生成。因此,ITP轻中度患儿早期应用巨和粒联合强的松治疗可明显升高血小板,缩短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加快血小板恢复的速度,避免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巨和粒联合糖皮质激素能显著提高ITP疗效,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儿科临床推广应用。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研究主要对ITP轻、中度患儿研究,且病例较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重症和极重症ITP患儿是否有类似效果及安全性如何,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Cines DB,Bussel JB,Liebman HA,et al. The ITP syndrome: Pathogenic and clinical diversity[J]. Blood,2009, 113(26):6511-6521.

[2] 陈祺棠,王缉干,罗建明.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 医学综述,2012,18(7):1062-1065.

[3] 张之南,沈悌.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 第3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45-249.

[4] 竺晓凡.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标准化治疗[J].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1,16(2):52-54.

[5] 贾苍松,胡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诊断和治疗[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0):814-816.

[6] 向金峰. 甲基强的松龙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8):84-85.

[7] 王兆钺.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25(12):1141-1144.

[8] 郑敏,罗建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淋巴细胞异常研究进展[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3):222-224.

[9] 戴蕾莲,于洁.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和免疫抑制剂[J]. 儿科药学杂志,2011,17(3):4-7.

[10] 潘湘涛,陆晔,王金湖,等. 不同原因血小板减少症血清IL-11的检测及意义[J]. 检验医学,2010,25(12):975-977.

[11] 吴小建.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联合长春新碱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例[J]. 实用临床医学,2008,9(9):50-53.

[12] 牛婷婷,陈力军. 白细胞介素-11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8,13(3):138-140.

[13] 孟琼,温泉,傅万海. 国产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9):696-713.

[14] 沈继春,石莹,王素莉,等. 巨和粒对院内肺感染所致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恢复时间的影响[J]. 临床血液学志,2010,23(6):340.

[15] 梁敏,赵景胜. 白细胞介素-11巨和粒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研究[J]. 吉林医学,2011,32(19):3908-3909.

(收稿日期:2013-11-06)endprint

3 讨论

ITP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出血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血小板减少伴有骨髓巨核细胞增加。现代医学多认为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有关,如自身抗体产生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等[7],免疫细胞凋亡障碍可能是引发该病的主要原因之一[8]。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巨噬细胞系统,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抑制血小板抗体形成,同时糖皮质激素具有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从而起到提升血小板数,避免危险性出血的作用[9]。

巨和粒即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IL-11),是一个多功能性的细胞因子,虽然无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活性,但有巨核细胞增幅因子的活性,在骨髓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IL-11可诱导巨核细胞成熟及分化,促进血小板生成,增加外周血血小板数目[10]。体内外研究证实了IL-11对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生成有较强促进作用[11],IL-11与PLT数量呈负反馈调节机制,且被不同的炎症介质所调节[10]。目前有学者认为IL-11升高血小板的机制是IL-11联合其他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系祖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的分化成熟,促进巨核细胞及血小板生成[12]。

IL-11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一种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可直接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系祖细胞的增殖,诱导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促进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因其所形成的血小板在形态功能和寿命方面与正常的血小板相同[13],被广泛用于各类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治疗。动物骨模型显示[14],IL-11可促进骨髓抑制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恢复,减少血小板降低的幅度及其持续时间。梁敏等[15]资料显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可提高血小板计数并能预防血小板的减少。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巨和粒联合强的松治疗轻中度ITP,可使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χ2=13.76,P < 0.01);应用巨和粒联合强的松治疗第7天和第14天,观察组血小板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上升越明显,血小板计数恢复100×109/L例数越多,皮肤紫癜消退效果更明显,与文献[15]基本相符,进一步提示巨和粒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促进骨髓抑制后血小板的恢复和生成。因此,ITP轻中度患儿早期应用巨和粒联合强的松治疗可明显升高血小板,缩短血小板减少持续时间,加快血小板恢复的速度,避免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巨和粒联合糖皮质激素能显著提高ITP疗效,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儿科临床推广应用。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研究主要对ITP轻、中度患儿研究,且病例较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重症和极重症ITP患儿是否有类似效果及安全性如何,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Cines DB,Bussel JB,Liebman HA,et al. The ITP syndrome: Pathogenic and clinical diversity[J]. Blood,2009, 113(26):6511-6521.

[2] 陈祺棠,王缉干,罗建明. 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 医学综述,2012,18(7):1062-1065.

[3] 张之南,沈悌.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 第3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45-249.

[4] 竺晓凡.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标准化治疗[J].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1,16(2):52-54.

[5] 贾苍松,胡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诊断和治疗[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10):814-816.

[6] 向金峰. 甲基强的松龙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8):84-85.

[7] 王兆钺.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25(12):1141-1144.

[8] 郑敏,罗建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淋巴细胞异常研究进展[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3):222-224.

[9] 戴蕾莲,于洁.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和免疫抑制剂[J]. 儿科药学杂志,2011,17(3):4-7.

[10] 潘湘涛,陆晔,王金湖,等. 不同原因血小板减少症血清IL-11的检测及意义[J]. 检验医学,2010,25(12):975-977.

[11] 吴小建.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联合长春新碱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例[J]. 实用临床医学,2008,9(9):50-53.

[12] 牛婷婷,陈力军. 白细胞介素-11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J].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8,13(3):138-140.

[13] 孟琼,温泉,傅万海. 国产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9):696-713.

[14] 沈继春,石莹,王素莉,等. 巨和粒对院内肺感染所致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恢复时间的影响[J]. 临床血液学志,2010,23(6):340.

[15] 梁敏,赵景胜. 白细胞介素-11巨和粒治疗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研究[J]. 吉林医学,2011,32(19):3908-3909.

(收稿日期:2013-11-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强的松
分析低分子肝素与强的松联合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
蒲地蓝口服液联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观察
异甘草酸镁联合强的松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价值分析
霉酚酸酯和环磷酰胺治疗IV型伴V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匹多莫德分散片防治小儿肾病综合征复发疗效分析
强的松长期应用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低分子肝素联合滋肾育胎丸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复发性流产的疗效观察
沙利度胺联合环孢素A及强的松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学反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糖皮质激素序贯治疗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