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新移民群体的语言社会学调查
——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2014-03-20汪小艳

文教资料 2014年24期
关键词:家乡话江宁普通话

汪小艳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江苏 南京 211106)

大学生新移民群体的语言社会学调查
——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汪小艳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江苏 南京 211106)

大学生新移民群体在公共场合主要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而在与家人、亲属和同乡进行交流时,主要使用家乡话。在网络场域,他们会使用方言语码,以构建身份认同。方言在大学生群体中保持较好。为了满足工作需要,他们认为提高普通话能力很有必要,希望把普通话说得更标准。他们认为自己又属于家乡,但这种归属感与户口没有关系。

一、背景与问题

近几年来,南京市江宁区一直致力于打造江苏知识创新基地,大力实施“产业化、城市化、数字化、生态化”战略,迅速成长为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由江苏省教育厅与南京市江宁区政府合作、南京江宁科学园负责开发,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由大学集中区和资源共享区等两大功能区组成江宁大学城,截至2013年8月,已有15所大学签约入住。今后3-5年内,江宁大学城将形成15所高校、20万学生的规模。据南京市统计局统计数据,2011年,南京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为71.57万人。由此可见,在宁就读的大学生有超过三分之一在江宁大学城就读。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华东地区中心城市和重要产业城市,也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高校总数位居全国第一的江苏共有128所高校,其中三分之一集中在南京。南京约三分之一的高校位于江宁大学城。课题组试图找到在江宁大学城就读的非南京籍大学生的具体总人数,但未能如愿。据课题组了解的情况,在江宁大学城就读的非南京籍大学生总人数数量可观,是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这些来自不同方言区的非南京籍大学生们共同在大学城学习、生活,他们将做出怎样的语言选择?除了普通话外,他们还会选择哪些语码?他们对于不同语码的态度是怎样的?他们对于自己语言能力的评价如何?大学生新移民属于一个群体,不属于某个特定阶层,未来他们可能进入各个阶层。现阶段是大学生进入各个社会阶层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他们的语言特征正是未来他们所属的各个社会阶层的最初语言状态。对这一群体展开语言社会学调查,将有助于如实记录某些社会阶层语言变化的轨迹。

课题组选取96位在江宁大学城学习半年以上的非南京籍大学生新移民,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隐身观察等方法,多角度收集有关这一群体的语言信息,以期对他们的语言选择、语言能力和语言态度等问题做详细的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调查样本中,男生62人,占64.58%,女生34人,占35.42%。学历在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共40人,占41.67%,学历为专科层次的共56人,占58.33%。

二、语言使用调查

调查显示,大学生新移民群体在许多公共场合,如百货公司、大型超市、餐厅酒店、政府机关等,超过90%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而在上述公共场所中,使用家乡话进行交流的百分比从4%到6.25%(如表1)。这一组数据强有力地证明了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已被广泛接受。

从语言市场角度看,江宁话不足以同普通话形成语言市场竞争。江宁作为南京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区,普通话普及程度很高。无论何种场合都坚持用江宁话作为交流语码,大部分都是年长的江宁人。江宁撤县建区的时间不过十多年,虽然近几年基础配套发展较快,但在很多“软”环境方面与南京核心城区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大学生新移民群体缺少向江宁话聚合的心理动力。

从历史上看,江淮各地的方言对江宁话的影响远比吴越方言要大。江宁方言以南京官话作为语音基础,在语言学中,江宁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系统中的江淮次方言巢湖小片(聂平,2010)。也就是说江宁话与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的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并无太大差异。因此,客观上说这一群体在语言使用中没有向江宁话聚合的必要。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网络用语中,有78.1%选择普通话作为交流语码,16.7%选择家乡话,5%选择南京话。在网络语境中,这一群体的语码选择呈多元化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新移民群体希冀通过家乡话的使用寻求身份的认同和归属。语言是文化的媒介,是认同或身份的象征符号(Michael A.Hogg、Dominic Abrams,2011)。“9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影响下成长的一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交际均与互联网有着密切联系。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离开父母来到异地求学,许多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都是通过网络解决的。他们当中有很多人都加入了各大高校由高年级学长建立的老乡群。为了便于近距离观察大学生新移民群体的语言使用现状,笔者曾经申请并成功加入4个老乡群,收集到丰富的第一手语言资料。如某学院常熟老乡群:

A逸俊 2013/10/6 20:52:32

有情况

B嫩猜 2013/10/6 20:52:47

啥个情况

C陈栩 2013/10/6 20:53:00

因为他老跟我说嫩猜

D逸俊 2013/10/6 20:53:07

嫩猜。。。明朝到学校额去羽毛球馆

E嫩猜 2013/10/6 20:53:16

蛮好

F逸俊 碧溪(1205084629)2013/10/6 20:53:24

好个

上述例文中,“啥个情况”、“嫩猜”、“蛮好”、“好个”均有方言成分。方言是表达乡土情感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新移民群体在网络环境中,把使用家乡话作为自己身份的识别,以缩小与同乡的心理距离。

在“您觉得江宁话和南京话是否有区别”的调查中,45.18%认为没有区别,54.82%认为有区别,但不明显。大学期间,虽然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了,但是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即使有的大学生在校外兼职,接触社会的面和时间也很有限。因此,这一群体对南京话和江宁话的区别不敏感是可能的。

表1 :大学生新移民群体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语言选择

调查发现,大学生新移民群体在与祖父母、父母和亲属交流时,使用家乡话的比例远远超过使用普通话的比例,达到95.8%。家乡话成为维系大学生与家人情感的重要纽带。家乡话在家庭这一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与其他朋友”交流时,使用普通话的有47.9%,使用家乡话的占46.9%。在访谈中,发现大学生与同乡交流时会使用家乡话,与非同乡交流则一律使用普通话。部分受访者明确表示,如果与同乡交流不使用家乡话,而改用普通话,可能就会被认为是忘本。由此可见,家乡话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在街头问路”调查中,99%使用普通话。如果依据距离远近和关系亲疏来划分交际范围,就可以划分为内部交流和外部交流。与距离近且关系亲的对象交流为内部交流,反之为外部交流。可以发现,普通话是这一群体外部交流的主要语码,而家乡话是这一群体进行内部交流的重要语码

表2 :大学生新移民群体面对不同对象的语言选择

三、语言能力分析

本文在关于语言能力的调查中, 把使用四种变体的能力分为6个等级:0级:

听不懂也不会说1级:

能听懂少量但完全不会说2级:

会说几个常用字句(同时表明能够听懂部分)3级:

能够简单交流(表明能够听懂大部分)4级:

能够顺利交流但不够标准5级:

标准流畅大学生

新移民群体中,72.9%认为自己的普通话“能够顺利交流但不够标准”,27%认为“标准流畅”。85.4%认为自己的家乡话“标准流畅”,14.6%认为家乡话“能够顺利交流但不够标准”(如表3所示)。在普通话与家乡话两种变体之间,大学生对自己家乡话能力的评价高于普通话能力。这一结果与大学生提高不同语言变体必要性的调查结果相呼应。70.59%的受访者表示提高普通话“很有必要”,11.76%认为“有点必要”。82.35%为了满足“工作需要”说普通话,52.94%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说普通话,35.29%受“周围人影响”说普通话。进入大学阶段,这一群体离开原有的生活环境,与来自全省各地乃至全国各地的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学习、生活,为了能够尽可能降低沟通障碍,他们必须使用普通话。客观环境的改变促使他们产生了提高普通话水平“很有必要”的思想认识和主观愿望。大学生

们对家乡话能力的评价超过普通话与他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在上大学之前,他们交际的圈子主要是家和学校,在这些环境中,他们接触的主要是家人和具有同乡背景的老师、同学。76.4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说习惯了”家乡话,41.18%认为说家乡话与“周围人的影响”有关。47.06%认为他们说家乡话是为了满足“生活需要”。

表3 :大学生新移民群体语言能力自评

四、语言态度分析

语言态度是态度的一个类别,指人们在社会认同、感情等因素的影响下,对一种语言的社会价值所形成的认识和评价。(倪传斌、王志刚,2004)为了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新移民群体对四种语言变体的态度,课题组从“好听”、“有用”、“亲切”、“有身份”四个维度展开调查,每个维度分为5个等级,最低等级为1,最高等级为5。我们发现,在“好听”和“亲切”这两个维度上,给予家乡话最高等级的百分比超过了普通话。“有用”和“有身份”两个维度上,给予普通话最高等级的比例则超过了家乡话。受访者对家乡话的评价主要受感情因素支配,而对普通话的评价更趋向功利,对普通话的这种趋向与国家的语言政策密切相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提倡公共服务行业以普通话为服务用语”,“广播、电影、电视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这一法律有力推动了普通话在全国的推广和普及(郭熙,1999)。普通话作为标准语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这一调查结果与另一项调查结果一致,即“假如您的四种话说得都非常好,您可能最喜欢说的是”,选择普通话和家乡话的各占一半。

新移民群体在移民城市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移民地的居民。这种接触的经验会影响新移民对移民地的印象。大学生新移民群体选择对江宁人“没有”地域偏见的占58.82%。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否认自己是南京人或江宁人,41.18%认为自己属于“原来的家乡”。41.18%认为这种对南京或江宁的归属感与户口“根本无关”。大学生新移民群体作为学生,在经济上尚未完全独立,仍需要父母的抚养。他们常常通过各种方式保持与家乡的联系。家乡对他们而言,不仅是生活的依靠,而且是情感的寄托。因此,他们表现出对家乡的依恋和归属感也就不足为奇。但是,这一群体对父母的依赖性将随着毕业后经济获得独立而减弱。为了能更好地融入南京,58.82%的受访者希望自己的南京话能达到“顺利交流即可,无需很标准”,41.18%希望自己的江宁话能达到“顺利交流即可,无需很标准”。不过由于普通话作标准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有64.71%的受访者希望在江宁大力推广普通话。64.71的受访者希望把普通话“努力说得更标准地道”。

五、结语

通过对大学生新移民群体的语言社会学调查,课题组发现这一群体出于实用的目的、降低交流障碍,在公共场合更多使用普通话,但在情感上更趋向于家乡话。在与家人的频繁联系和同乡的接触中,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家乡话,并以此认为是对家乡的认同和归属。这种对家乡话的高度认同感,一方面与大学生在情感上尚未完全摆脱对家人的依赖有关,另一方面与大学生在经济上完全依附于父母有密切关系。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未来的工作,大学生们迫切希望能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这一调查过程和结果客观记录了某些社会阶层语言的最初状态,有利于社会阶层语言研究的深入,也进一步丰富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成果。

[1]聂平.江宁方言语音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2]倪传斌,王志刚.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调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4):56-66.

[3]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49.

[4]徐大明.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英]苏·赖特,陈新仁译.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从民族主义到全球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英]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澳]迈克尔·A·豪格.社会认同过程[M].高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40.

[7]Florian Coulmas.社会语言学:说话者如何作出选择[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8]南京市统计局官网:http://www.njtj.gov.cn/

[9]江宁区统计局官网:http://www.jntjj.cn/

[10]江宁区人民政府官网:http://www.jiangning.gov.cn/zz wj/index.htm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SJD740057)。

大学生新移民群体 认同 语言 社会学

猜你喜欢

家乡话江宁普通话
刘江宁作品
近七成受访者认为年轻人有必要学家乡话
家乡话
父亲的家乡话
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求解医改“江宁模式”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