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人文教育视域下中医药高职院校中医文化课程群建设探析

2014-03-20民,王亭,于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23期
关键词:探析中医药人文

郑 民,王 亭,于 莉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99)

医学人文教育视域下中医药高职院校中医文化课程群建设探析

郑 民,王 亭,于 莉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99)

中医文化系列课程与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医学理论学习及人文素质养成关系密切。本文系统探析了中医文化课程对于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的作用,分析了当前中医文化课程群构建现状,提出建设中医文化课程群模式与路径的基本思路,探讨中医文化课程群基本模块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医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中医文化课程群

中医学科兼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其浓厚的人文特征要求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方能学习和掌握中医理论的思维方法。同时,在当前医学模式下,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是中医药工作者必备的重要职业素质。为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中医药高职院校教育与管理的重要环节。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应整合中医文化系列课程,构建中医文化课程体系,以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以自成体系的课程群模式,搭建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传播优秀中医药文化的有效载体和平台,以优秀的中医药文化精髓教育和熏陶学生,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的有效提升。

1 中医文化课程群构建的意义

1.1 中医文化对中医学理论学习的作用与意义

医学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是与文化关系非常紧密,因为医学是特定文化的产物。胡适曾提及“:用一般文化做画布,在上面画出医学的全景来。”中医学也不例外,并且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尤为紧密。马伯英曾经将中医学比作“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1],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形成于古代,是建立在古代哲学基础之上,蕴含了东方的自然观、方法论和生命哲学,是中华文化的沃土滋养了中医这朵传统自然科学的奇葩。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文化大繁荣和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元明时期,总是中医理论和实践获取极大发展的时期。但是,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民主”等思潮的涌入和冲击,传统文化受到了批判和摈弃,中医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越来越贫瘠,中医也面临着诸多发展的窘境和困难。

由此可以说,中医文化等人文科学是中医学发展的根基,如果缺乏人文素质,就很难领悟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真谛与精髓。为此,在中医药各专业中医文化课程教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医教育完美融合,大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强化学生专业学习的文化基础,使之能够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医学,诠释中医学,提升学习兴趣和效能。

1.2 中医文化课程群的研究与设立符合当前国家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要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文化建设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此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授与保护、传播与交流等各项工作。为此,中医药高职院校应成为普及和传承中医文化的中流砥柱,以课程群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培养。

中医文化课程群的研究构建将进一步规范“中医文化”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统一整合原先未成体系的中医文化相关课程,把内容上密切相关、相承、渗透、有互补性的具体课程,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按大课程框架构建,并配备相应的教学资源,通过梳理整合,打造规范科学的课程群。课程群的建设必将有助于中医文化系列课程的规范化,提升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由此侧重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等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中医文化教育,必将推动中医文化的研究、教学、传播、推广和科普宣传的良性发展。

1.3 中医文化课程群建设对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作用

一名优秀的中医人才,不仅要具备突出的医学技能素质,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和较强的创新意识,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医文化课程群将统合中国传统文化、医学伦理文化、文学修养等中医药文化资源,以系列课程的形式提供,以优秀的中医药文化精髓教育和熏陶学生。一方面,对学生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以中医文化中“医乃仁术”为核心的医学伦理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厚德精术、促进健康”的良好医德医风;另一方面,中医文化课程群的构建,解决了“中医院校普遍存在教育模式严重西化的倾向”[2]问题,通过开设包括语言文学修养、文学艺术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和专业知识水平,使其学会做人,学会做什么样的人。如此,才能培养出医技高超并能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人性丰满的人,使医学这一职业的崇高性得以真正体现。

2 中医药高职院校中医文化课程群研究现状

2.1 课程群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析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课程群构建研究中,其成果大多针对本科院校的课程群建设,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研究较少。由于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在共性基础上具有独特的三大特点,即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生产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课程群建设具有自身的规律和模式,不能照搬本科教育的建设理论、模式和方法,应加大对高职院校课程群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力度。

2.2 对中医文化课程群建设尚未进行系统的探析、研究和实践

通过文献检索,未发现有关中医文化课程群建设和实践的文献,此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这与中医文化学科属于一个年轻的尚待培育发展的学科有关。2009年10月30日在福建福州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中医文化学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作为重点培育学科进行建设。

在中医药高职院校,大多没有明晰的中医文化学科,开设的相关课程分属不同学科和教学部门,相关课程大多依附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哲学学科等。开设的部分课程没有统一的学科培养目标,没有统一的构建条件和特征,具有独立、零散、无序、不成体系、缺少规范的特点,既浪费了教学资源,又影响了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为了全面发挥中医文化学科在建设校园文化、强化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加固学生专业学习文化根基、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作用和效能,有必要加强中医文化课程群构建路径、实践操作等方面的研究。

3 中医文化课程群建设模式与路径探析

3.1 中医文化课程群建设模式与路径的基本思路

课程群建设应立足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特点和需求,充分结合中医药专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特点,不断吸收当代医学人文学以及当代文化发展的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探究并明确中医文化课程群的构建模式与路径。

3.1.1 课程群建设总体方案 明晰课程群建设的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制定课程群体系,拟从哲学文化模块、历史文化模块、学术文化模块、伦理道德模块、文学艺术模块进行构建,分专业开设中医文化系列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并加强中医文化的实践教学;编写适合的统编教材和校本教材;加强课程群任课教师培养;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等。

3.1.2 中医文化课程群的教学实施 课程群构建后,在中医药高职院校具体实施,发挥其在培养应用性实用型人才中的综合效能和作用。根据学校培养定位和目标拟定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设中医文化系列课程的整体规划,制订实施计划;明晰中医文化课程群在中医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意义,提高院校认识和重视程度;与同行业院校合作,在中医和中药等相关专业开设课程群课程实验班,与没有开设该课程的同专业学生进行比较研究;探究课程群课程的开设方式,根据课程内容以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方式展开教学;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开设针对性强的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结合中医药博物馆等中医文化实践基地创新性地展开教学;在具体教学实施中,由学科组统一对课程群教学进行合理组织和师资优化,并建立一套效果良好的理论课教学方法以及严密、规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3.2 课程群构建模块探析

建设中医文化课程群首要任务是研究中医文化课程群涵盖的基本内容,明晰“中医文化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学界一般认为,中医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涉及生命、疾病、健康等内容的文化体系,可以析分为哲学文化、历史文化、学术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文学艺术等几个模块,其中哲学文化是中医文化的核心。

从中医文化的构成以及中医药专业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出发,依据多元化、分段式、全方位的构建原则,梳理课程之间的关联,析分成哲学文化、历史文化、学术文化、伦理道德、文学艺术5个模块化课程群。

3.2.1 哲学文化课程群 中医学的诸多概念与哲学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如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构建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中医的理论概念及运用是在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指导下形成的,为此,开设医学哲学、中国哲学概论等哲学文化课程就显得十分必要。

3.2.2 历史文化课程群 医学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历经无数曲折和失败发展而来的。为此,了解医学的发展历史,从悠久的医学实践和医学思想中探寻医学发展规律,探析古今中外人类与疾病斗争的结果,可以确定当代医务工作者及科研人员在医学发展中的历史定位和使命。基于以上考虑,可以开设中国医学史、中医药古代文化常识、中国文化概论等历史文化课程。

3.2.3 学术文化课程群 中医学理论体系以及医学实践大多存在《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医学典籍中,构成了中医文化的外层表现形式。为此,借助相关医学典籍的学习,提升研读领悟的能力,以正确理解古人著作,这对挖掘、整理、继承中医药学术精华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医学生来说,是丰富中医药学知识,提升医学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可以开设医古文、古典医籍选读、《黄帝内经》专题研究、中医养生文化等学术文化课程。

3.2.4 伦理道德课程群 真正的中医应当做到“仁”与“术”并重,医学技能与医学伦理道德修养并重。医学伦理学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医学生医德风尚,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完善现代医学体系。其在医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可以开设医学伦理学、中国医学伦理学等伦理道德课程。

3.2.5 文学艺术课程群 医学生需要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需要有悲天悯人、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情怀,需要有完善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而这些都有赖于文学艺术的熏陶;同时,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也有利于医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基于以上考虑,可以开设大学语文、古典医药诗词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涉医经典解读十六讲等文学艺术课程。

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3.1 中医文化课程群各模块之间的选择和整合 围绕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中医文化课程群拟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医古文、医学应用文写作、中国医学史、医学哲学、中医养生文化、古典医籍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涉医经典解读十六讲、中国文化概论等相关课程。如何在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开设针对性强的系列课程,成为关键问题。要依据中医药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强化大课程观念,确立课程体系,重视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交叉和关联,力求做到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具有不可重复性,知识点之间存在相对独立和离散性,教学实践或技能培养是连贯、递进的。

3.3.2 中医文化课程群构建的路径 课程群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既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特色,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着课程群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异,进而影响课程群的构建。要充分结合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点,结合中医文化学科的内涵和特点,运用模块化课程群构建理论,研究并探析中医文化课程群构建的方法和路径,并在中医药高职院校推广。

3.3.3 结合高职院校注重实践的特点,解决中医文化课程群的实践教学问题 中医文化系列课程,具备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要注重进行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教学内容的设计研究,系统编写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注重探析依托中医药博物馆等中国古代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开展中医文化课程群实践教学改革。

3.3.4 对中医文化学科中各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理论及模型研究中医文化需要整合中医学、中药学、哲学、文学、历史等多个学科,依据专业培养定位和目标,依据课程群的整体思路与构想,科学系统整合各学科,进行交叉、融合研究,形成合力,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

[1]马伯英.医学文化人类学引论(下)[J].医学与哲学,1990,11(8):16-18.

[2]黄传贵.中医在我国医学中的地位、现状及其发展[J].中国中医药,2005,9(3):60.

G423

A

1671-1246(2014)23-0129-03

山东省教育厅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医药高职院校中医文化课程群构建的路径与实践研究”(2012575)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探析中医药人文
烹饪与食品安全的实践探析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VR阅读探析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人文绍兴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人文社科
ABC法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探析
HTTPS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