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专业建设视阈下的公益社团建设

2014-03-20陆建霞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23期
关键词:社团公益康复

陆建霞

(江苏省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康复专业建设视阈下的公益社团建设

陆建霞

(江苏省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公益社团与康复专业有着天然联系,可以作为康复专业的一种教学资源存在。可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课程优化、实践教学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出发,将公益社团建设提升到康复专业建设新层面。

康复专业;社团建设;公益活动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已成为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优化学生成才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公益社团为大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平台[1]。但高职公益社团仅停留在开展公益性活动,培养大学生社会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层面。能否再前进一步,将公益社团建设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呢?笔者以为,康复事业本身具有公益性特征,与公益社团有天然联系,因此,公益社团可以作为康复专业的教学资源存在。而如何将公益社团建设与康复专业建设结合起来,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公益社团建设与康复专业建设结合的可能性

中央文明委印发的《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2014年工作安排》中明确提出要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志愿服务。高职公益社团是由高职学生自愿组建并申请学院批准成立的,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性活动以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组织[2]。其开展的活动以关爱老年人、儿童及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为主。

现代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医学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我国至今,康复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全国各高校相继设立了康复专业。我校康复专业包括康复治疗技术、康复工程技术和中医保健康复技术3个方向,主要课程有康复功能评定、物理治疗技术(PT)、作业治疗技术(OT)、言语治疗技术(ST)、康复工程、中医传统康复技术、社区康复服务等,这些课程内容可以成为公益服务项目,为公益社团建设提供技术支持。高职公益社团不仅仅可以开展爱心助残等活动,还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康复项目对残疾人进行康复指导,提高其康复技能。将康复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公益活动,可以提高活动的专业性,使服务对象更加受益,产生更好的社会效应。

2 康复专业建设视阈下公益社团建设探析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学资源开发是专业建设的瓶颈之一,但是对于康复专业来说,公益社团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笔者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课程优化、实践教学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阐述康复专业建设视阈下的公益社团建设。

(1)建设公益社团,加强高职卫生人才培养。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即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现场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除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深入社会,积极参与实践,培养和锻炼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提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时,强调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公益活动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多样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满足学生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而帮扶弱者的成就感更增添了学生勇于实践的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运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公益社团从能力培养和精神塑造两个层面为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持,不仅有助于专业特色与品牌创建,更重要的是,其实践性和社会性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2)建设公益社团,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公益社团建设有益于师资队伍建设,有益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康复专业课程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很强,而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教学内容只是陈旧经验的传递。将公益社团建设纳入专业建设,使运动学、人体发育学、康复功能评定、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等专业课程可以在公益活动中进行教学。教师参与社团活动,能直接提高其专业技能及实践指导能力,促使其由“纸上谈兵”型教师向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转变。

(3)建设公益社团,实现课程优化。课程优化是教改的重要课题。公益社团建设与康复专业建设相结合,有利于学校了解学生兴趣与志向,开设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课程,使课程体系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时也促使学校在修订课程标准时更关注个体与课程的联系,实现课程标准稳定性与课程内容灵活性的辩证统一,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此外,公益社团建设还为专业建设提供生动的、全方位的、永不枯竭的教学资源。

(4)建设公益社团,强化实践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而目前很多公益社团活动缺乏专业性,解决服务对象实际问题效果不佳,因此,公益社团急需提高活动专业性。将公益社团建设与专业建设结合起来,既可以促进公益社团的专业化建设,又可以强化实践教学,一举两得。例如,某高校公益社团组织开展“爱让未来无障碍:关爱智障儿童”爱心活动,既为智障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送去关爱和温暖,又使社团活动与专业特色、校园活动与社会服务相融合[3]。这不仅是实践教学,还是职业素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

(5)建设公益社团,推动科研发展。公益社团可以开展很多学术性活动,比如开展康复需求/现状/认识等方面的调研、康复宣教、康复技术推广、康复服务效果观察、辅具设计等。通过这些活动提升公益社团的学术性,促使师生将科研的触角伸向残联、民政部门及社区,与康复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运用专业优势开展课题研究,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这样既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专业建设服务,又可利用专业技术为康复事业作贡献,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一举多得。

随着我国康复事业的蓬勃发展,康复专业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有理由相信,把公益社团建设与康复专业建设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意义的探讨,期待在实践中孕育出更丰硕的果实,获得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双赢。

[1]胡文娟,张志华,罗春园,等.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发展的调查研究[J].传承,2009(7):94-95.

[2]潘勇军.高职院校公益型社团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3]谭为宜.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辩证性刍议[J].河池学院学报,2008(6):108-110.

G455.7

A

1671-1246(2014)23-0011-02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3年度)“专业建设视阈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社团建设为例”(2013SJDFDY025)

猜你喜欢

社团公益康复
缤纷社团
公益
公益
公益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