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无言辨治奔豚病

2014-03-20傅延龄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肉桂医家伤寒论

周 易,傅延龄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

奔豚一词首见于《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次见于《伤寒杂病论》,其证为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时痛苦剧烈,或有腹痛,或往来寒热。古今医家对奔豚病因及其治疗用药争议较多,但余无言对此有独到认识,兹析如下。

1 诸医家探究奔豚原因

诸医家对于奔豚致病之因争议较多。《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曰:“奔豚病,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又曰:“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成无己释之曰:“烧针发汗,则损阴血而惊动心气,针处被寒,气聚而成核,心气因惊而虚,肾气乘寒气而动,发为奔豚。”[1]主张奔豚乃心气因惊致虚,肾气趁其虚而上乘。吴谦曰:“奔豚者,肾病也,以其病从少腹上冲咽喉,有如豚窜奔突之状,故名之也……其病虽有微甚不同,然必皆从惊恐得之。”[2]是主张惊恐为奔豚致病的必然因素。黄元御曰:“汗后阳虚脾陷,木气不舒,一被外寒闭其针孔,风木郁动,必发奔豚。”[3]则从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而论述,其认为过汗以致阳气虚而脾气下陷,寒气趁虚外闭其针孔,肝木郁而发为奔豚。章虚谷曰:“针处被寒,闭其经穴而核起,太阳之邪不得外泻,内遏肾脏水寒之气,必致上冲于心,如豚之奔突,以太阳经脉络肾,寒邪由表犯里也。”[4]则从脏腑经络之表里关系来论述奔豚致病之因。萧伯章《遯园医案》论治奔豚有谓:“肾水上逆之奔豚,见之最多,以桂枝加桂与之,百发百中。惟肝火上逆之奔豚,患者极少。”[5]据此可知,萧伯章所见之奔豚,至少有两类致病原因所引发,即肝火上逆亦是导致奔豚原因之一。

亦有医家欲从西医观点来探求奔豚病因,如陆渊雷曰:“奔豚之病,气从少腹上冲心,而主以桂枝加桂汤……余尝博览译本西医书,历询国内西医,欲求奔豚上冲之理,卒不可得。”[6]曾有人推测此证为特发性胃扩张,或胃肌衰弱症。此症为胃小弯居于正常位置,而大弯则下达于脐旁以下之少腹。乃胃中有液体及空气存在之征。余无言于此说辨曰:“奔豚证来去飘忽,有如鬼祟。忽然而来,则腹中奋起一条,有如木棒;忽然而去,则腹部立即濡软,一如常时。不似胃扩张及胃肌衰弱症,为慢性胃病,常常腹部膨大也……盖此症实不在脏器之实质中者也。”[7]59奔豚非西医病名,亦无与之相对应之病症,因奔豚并非实质可见的脏腑疾病。

2 余无言对奔豚的独到见解

余无言治疗奔豚病案有二则[7]58-61,一为妇人产后奔豚证,一为青年体弱奔豚证。妇人产后奔豚证病案谓:“妇人产后受寒,素来体虚,时有白带。及至产后三日,劳作菜圃,每疲极坐地,因之感寒腹痛。气由少腹上冲,时聚时散……发时则气上冲心,粗如小臂。咬牙闭目,肢厥如冰,旋又自行消散。”

青年体弱奔豚证病案谓:“青年身体素弱,面色晦黄,偶因腹部受寒,不时作痛。始则腹内雷鸣,自觉气动;继则隐隐作痛,脐下悸动,或左或右;终则忽然上攻,气冲胸脘,时作时止。发则手足发冷,额有凉汗。”

余无言论述奔豚致病原因,对所谓“皆从惊恐得之”理论,他认为惊恐只是致病原因之一,并非必然皆由惊恐所引发。如《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篇》后三条之奔豚证治,亦未必皆从惊恐而得。然在受惊受恐之一剎那间,毛窍顿开,卫气疏泄,风寒之邪即可乘机袭入而致病。

另外,论中所谓“针处被寒,核起而赤”,此为致病原因之一。证之于实际,往往不因针处被寒而致奔豚,多有少腹直接受寒而起者,如《针灸甲乙经》曰:“奔豚,寒气入小腹,时欲呕,伤中溺血,小便数,背脊痛引阴,腹中窘急欲凑,后泄不止,关元主之。”[8]即属少腹受寒而致奔豚。但少腹受寒的病状各有不同,有腹痛而便秘者,有腹痛而水泻者,有膀胱气滞而小便不爽者,有经停而少腹结痛者。余无言二则病案,皆为体弱者腹部受寒而致病。奔豚证,气从少腹上冲心,不过是受寒诸多症状之一。并据其临床经验曰:“奔豚之证,不因烧针而致者,往往有之,尤以女子为多。其病状由脐下少腹中,突起一块,如吹长形气球,顷刻之间,由小渐大,大至四五寸、五六寸不等。起即痛甚,直上冲心,扪之可得,其粗如臂,按之作响,气闷欲绝,甚至额流冷汗,手足发冷。在此痛无可忍之时,乃能忽然消散,痛苦立解,来去飘忽,有如鬼祟,此奔豚之特征也。”[9]可谓对奔豚观察入微之具体描述。

对奔豚原因及其忽发忽止之现象,余无言有独到之见解,曰:“奔豚一证,气病也,总由风寒直中腹中,故时结时散。结则并力以上冲,散则溃败而匿迹,此其特征也。”[10]探究其病位在体内何处?既不在肠胃,又不在肾膀,既不在子宫,又不在腹膜,有如流寇然,聚散无常,无一定之处所。其认为奔豚气在腹中,忽然而来,忽然而去,如豚豕之奔突,是体内之正气,与寒互争,所起的纷扰现象。与少阳病之寒热往来,其理相类。奔豚证,气忽上冲,是寒胜正的表现;气忽消散,是正胜邪的结果,因此有忽发忽止的现象。

3 加桂枝或肉桂之辨

3.1 主张加桂枝者 奔豚处以桂枝加桂汤,古来于加桂枝或肉桂争辩者多。徐灵胎曰:“重加桂枝,不特御寒,且制肾气,又药味重则能达下,凡奔豚证,此方可增减用之。”[11]陈古愚曰:“少阴上火而下水,太阳病,以烧针令其汗,汗多伤心,火衰而水乘之,故发奔豚,故用桂枝加桂,使桂枝得尽其量,上能保少阴之火脏,下能温少阴之水脏,一物而两扼其要也。”[12]《冉雪峰医著全集·医经》谓:“加桂或云加肉桂,矜矜于桂枝肉桂之辨,不知《神农本草》原系一个桂字。桂性温和,氤氳鼓荡,可内可外,可上可下。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疗肝胆气逆,兼大气下陷险证,用一味桂枝救愈。升陷降逆,一物两擅其功,一方两收其效,得此而本方加桂枝之义,益以证明。”[13]东汉时桂枝、肉桂尚无细分,多数医家,以“更加桂”之“更”字,认为应当为再加桂枝。如陈慎吾在《伤寒论讲义》论此:“注家多谓加桂为肉桂,非也。观更加桂二两之更字,则知为桂枝也。”[14]

主张加桂枝者,谓其性温能御寒,能升能降,可内亦可外。徐灵胎谓其药味重则能达下兼能制肾气。亦有从训诂学观点来考据其语义,认为应当再加桂枝者。

3.2 主张加肉桂者 方有执谓:“与桂枝汤者,解其欲自解之肌也;加桂者,桂走阴而能伐肾邪,故用之以泄奔豚之气也。然则所加者桂也,非枝也,方出增补,故有成五两云耳。”[15]又如张锡驹曰:“与桂枝加桂汤以保心气,更加牡桂二两,以温少阴之水脏,而虚奔自止。”[16]

余无言谓奔豚病证虽不多见,然临床偶有遇者。余无言治奔豚一证,谓得之于庭训,曾用桂枝加肉桂治愈数人,皆药到病除,如响斯应。然终不敢以加桂枝一法,而用病家为试验品。期间曾与同道争论此点,乃欲一穷其究竟。后于临床时见一妇人产后发奔豚之病案,先处以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原方,用桂枝六钱(18g)、芍药四钱(12g),他药准此比例。与服一剂,不效。再剂,亦不效。病者反而痛苦加剧,身体疲惫更甚,且饮食亦不进。因此改用桂枝四钱,与芍药等量,加顶上肉桂五分(1.5g)。一服之后,其痛大减,脘腹之积气四散,且时时嗳气,或排浊气。继服二剂,其病遂愈。嗣后,又治青年体弱奔豚证,徵于前例之经验,为处桂枝加肉桂汤方,一剂病减,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时间亦较短。因照前方再服一剂。至第三日,将方中减去桂枝,加茯苓、白术。连服两剂而安。经此试验,余无言认为单用桂枝则无此能力,认为“桂枝加桂汤即桂枝汤原方,加肉桂也。其目的,在以桂枝汤原方缓解在内之寒气,另加肉桂以温散少腹之积寒……桂枝气味俱薄,散表之力为专。肉桂气味俱厚,温里之力为大。今用桂枝以代肉桂,何济于事乎。”

学术界对桂枝加桂汤,以主张加桂枝者为多。然亦有加肉桂治验之病案,如近代医家曹颖甫,在其病案《经方实验录》[17]中论治奔豚病案共有二则,一则为患者始病中脘痛而吐水,继之每日晨泄,有时气从少腹上冲。诊断为肝郁不调,中气凝滞,先处以吴茱萸汤合理中汤两剂;待晨泄愈后继投桂枝加桂汤。一则为气从少腹上冲心,一日四五度发,发则白津出而作奔豚,处以桂枝加桂汤。此两则病案皆属寒邪上逆而致奔豚,皆用桂枝加桂汤,以加肉桂治疗。

此外,《当代医家论经方用经方》收录杨殿兴“桂枝加桂汤加桂探析”一文,亦对此有进一步探究,谓其“在教学中,亦随大流看法,随文释义,未加深入研究,但在诊治一例奔豚证患者,从中受益匪浅,一改过去认识,对桂枝加桂汤有了新的看法。”[18]此一病案患者屡感寒邪,肾阳被遏,水寒之气上冲而发奔豚,用桂枝加桂汤治疗,先重用桂枝未能取效,之后改加肉桂6g而治愈。

4 结语

综观以上论述,诸医家对奔豚致病原因之探讨,各有其理论与临证依据。奔豚之病因非只一端,有惊恐所致者,有寒气入腹者,有肝火上逆者,有心气虚肾气乘之者诸多原因。而对于用桂枝加桂汤,究竟加桂枝或加肉桂,学术界以主张加桂枝者占多数。章虚谷则认为“若用于肾邪上冲,宜加肉桂,而用于解太阳之邪,宜加桂枝。”

余无言治疗奔豚2例病案,其一为妇人产后三日,劳作菜圃,体虚受寒;其二为青年身体素弱,腹部偶感风寒。皆属患者禀赋较弱,腹部直接受寒。其探究奔豚致病原因为风寒袭入腹中,人体正气与之互争,所起的纷扰现象。并详细描述病状之变化,如忽然而来,则脐下少腹中突起一块,如吹长形气球,顷刻由小渐大,粗如小臂,硬如木棒。症状甚者气闷欲绝,额流冷汗,肢厥如冰。发作时间持续四五分钟,一日之中七八次至十余次不等。在极痛苦之时又能忽然自行消散,来去飘忽,有如鬼祟。治疗方法,则以实际之临床来证明,用桂枝汤加肉桂治疗,确实可治愈因寒邪入腹、肾气上乘所引发之奔豚病,此亦为其中西汇通派以科学实验取证之实践。

[1]胡国臣.成无己医学全书:注解伤寒论:卷三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87.

[2]清·吴谦.医宗金鉴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20.

[3]胡国臣.黄元御医学全书:伤寒悬解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82.

[4]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译释 [M].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532.

[5]萧伯章.遯园医案 [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69.

[6]陆渊雷.伤寒论今释 [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82.

[7]余瀛鳌.余无言: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

[8]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16.

[9]余无言.图表注释伤寒论新义 [M].台北:亿珉文化事业集团,2006:151.

[10]余无言.图表注释金匮要略新义 [M].浙江:新医书局,1955:129.

[11]清·徐大椿.医书全集上册:伤寒论类方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8.

[12]胡国臣.陈修园医学全书:长沙方歌括:卷三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502.

[13]冉雪峰.冉雪峰医著全集:医经 [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583.

[14]陈慎吾.陈慎吾伤寒论讲义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61.

[15]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4.

[16]虞舜,王旭光,张玉才.续修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第三册:伤寒论直解卷三 [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375.

[17]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28-229.

[18]杨殿兴.桂枝加桂汤加桂探析[M]//刘渡舟,赵清理,党炳瑞,编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85-586.

猜你喜欢

肉桂医家伤寒论
《伤寒论》六经溯源与理论浅析
A Patient with End-stage Respiratory Failure Gets Recovery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by Utiliz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不同肉桂品种光合能力差异分析
肉桂家系遗传背景的ISSR分析
正二十面体Au13和Pt13团簇上肉桂醛的吸附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肉桂油纳米微乳的制备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伤寒论》和法治疗脾胃病的体会